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322|回复: 31

黄旭华的传奇人生(之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10 19: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黄明高 于 2019-6-10 19:22 编辑

揭秘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传奇人生
图纸与模型
  成立不到10年的新中国,朝气蓬勃。
  29人组成的造船技术研究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真正的核潜艇什么样,大家都没见过,但就是有着一股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
  1959年10月国庆十周年,赫鲁晓夫来华,我国再次向他提出援助研制核潜艇的问题,他傲慢地拒绝了。后来,他在回忆录中说:中国想造核潜艇简直是异想天开。
  当月底,毛主席在与周总理研究发展尖端武器的时候,说出了鼓舞一代人奋斗终身的话: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没有任何参考资料,没有任何外界援助,面对前无古人的难题,黄旭华和同事们从调查研究入手。
  他们在海量的杂志里,大海捞针般寻找保密控制很严的核潜艇资料,把零零碎碎的资料分析整理,汇总成为核潜艇的总体布局。但是,这个东西到底有多少可信度,大家心中没底。
  就在这时,有人从国外带回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的儿童玩具模型。黄旭华和同事们非常兴奋,把模型拆了装、装了拆,里面密密麻麻的设备,和他们凭借零散资料画出的图纸基本吻合。
  这不验证了大家的探索嘛!没错,核潜艇就是这个样子!
  仅用3个月,黄旭华和同事们提出了5个总体方案,其中3个为普通线型,2个为水滴型。
  三步并作一步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核动力潜艇是水滴型。
  水滴,大海的一分子,能与大海融为一体;水滴型核潜艇,摩擦阻力小,水下机动性和稳定性好。
  为了这个“美丽的遐想”,美国谨慎地走了三步——先把核动力装在常规线型潜艇上,再建造水滴型常规动力潜艇,最后结合成核动力水滴线型试验艇。
  中国的核潜艇研制,是分三步走,还是一步到位?
  带着方案,黄旭华和同事们一头扎进上海交大的拖曳水池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刚建成不久,尚未通过验收,仪器仪表等装备都不齐全。
  为确定水滴型艇水下高速航行时的机动性和稳定性,黄旭华带着一帮技术人员,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小半年。水池长度只有100多米,有些试验无法完成,黄旭华提出,用人工增加激流的方法来弥补水池长度的不足。
  反复进行了各种试验后,终于建造了一艘25米长的模型小艇,只容一人进去操纵。模型艇在北海走了一段时间,大家普遍认为,“这条艇,比常规艇好操作”。
  黄旭华信心大增,毅然敲定核动力水滴型潜艇。“这就像部队行军,已经有侦察兵探出一条准确道路,再没有必要去走弯路。”
  1961年11月,黄旭华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七研究院〇九研究室副总工程师。
  1962年底,李世英调到北京,一家人终于团聚。
  — 3荒岛之歌 —
  每个人手中的每一件小事,最终都归结到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性能上。
  ——黄旭华
  扛下苦与难
  三年自然灾害后,中央决定全面上马核潜艇研制工作。
  1965年,研究所组建,黄旭华任副总工程师。
  1966年,黄旭华拖家带口,和一批技术人员进驻辽宁的荒岛葫芦岛。
  刚上岛,他们就领教了风沙的厉害。一阵大风刮来,女儿小燕妮差点掀倒在地。岛上有这样一首打油诗:葫芦岛,两头大,中间小,风沙多,姑娘少,兔子野鸡满山跑。
  大家苦中作乐,戏谑道,岛上一年刮两次大风,一次刮半年。也想过植树造林,可不到几天,树苗就被大风吹跑了。
  岛上粮食、生活用品供应有限。只有一间杂货部,一楼卖米、面、油,二楼卖布匹等生活用品。在黄旭华的带领下,大家当起“挑夫”,每到外地出差,就“挑”些物资回来。最厉害的“挑夫”,一个人背回23个包裹,最重的一个达150斤!
  生活的困难,不算什么。有更高的科学高峰,等待他们去攀登。
  核潜艇技术复杂,最关键的有七项: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舰体、舰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声呐、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等,人称“七朵金花”。
  仅解决其中一项,都有巨大的工作量。核潜艇数据复杂,要运用三角函数、对数等复杂运算公式。没有计算机的年代,所有的计算都靠人工打算盘和拉计算尺。
  窗外,风沙怒吼;屋内,聚精会神。噼里啪啦的算盘声,硬邦邦的窝窝头,成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作者青春年华的注脚。
  黄旭华将研究人员分成两到三组,同一数据同时开工,算出来结果一致就通过,不一致,从头再来。有时候,为了一个数据,大家会算上几天。
  岛上时光,没有上下班之说。所有人都知道肩负的重大使命,那就是尽快研制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核潜艇。
  晚上10点多,食堂有时会送来豆浆、馒头。30多岁的研究员尤庆文只喝豆浆,把馒头揣回家,大人饿点没关系,孩子可正在长身体。20多岁的曹志荣饭量大,总是吃不饱,晚上11点多饿得撑不住了,就回宿舍睡觉……
  大国崛起,上下求索。在那片荒岛,他们为民族扛下了苦与难!
  “斤斤计较”
  大师总是能用简单的话语,厘清复杂的问题。
  黄旭华用三个字,指出核潜艇的关键:艇、堆、弹。
  核潜艇发射导弹,要先从水底把导弹推出去,升到空中一定高度再点火。这种发射是摇摆的,比陆地发射难度大很多。稳定性对核潜艇至关重要。
  数千吨的艇,要装上几万台(件)设备,怎么精准地测出各个设备的重心,再调整出一个理想的舰体重心,是个尖端课题。
  黄旭华采用最原始的办法,把科技人员派到设备制造厂,弄清每个设备的重量和重心。设备装艇时,在船台进口处放一个磅秤,每件设备一一过秤、登记,施工后的边角余料及剩余的管道、电缆,再过秤扣除。
  曹志荣等年轻的大学生被安排做称重的活。黄旭华要求记录的重量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并一个个检查,不合格的退回去重称。“我们是来干大事业,做这些初中生都可以做的小事,大材小用。”私下里,有人嘀咕。
  黄旭华抽出时间挨个谈话:每个人手中的每一件小事,最终都归结到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性能上;稍有不慎,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言传身教,一批又一批的科研工作者,在黄旭华的带领下,养成严谨细致的科学习惯,迅速成长。“斤斤计较”制造出来的核潜艇不负众望,艇体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完全吻合,一艘排水量达数千吨的艇,能做到如此完美,实属不易。
  65吨重的假陀螺
  黄旭华始终坚持,尊重科学,按照科学规律搞核潜艇试验。
  当时,国外权威文章提到,美国导弹核潜艇装上一个65吨重的大陀螺,利用陀螺高速旋转,在发射导弹时把艇体平稳下来。经过理论分析和试验后,黄旭华大胆地取消了这种设计。“我们的核潜艇没有一件设备、仪表、材料来自国外,艇体的每一部分都是国产。”黄旭华斩钉截铁,他坚信,不用大陀螺依然可以保持稳定。
  对于年轻一代科研人员,黄旭华会送他们“三面镜子”:“放大镜”——扩大视野,跟踪追寻有效线索;“显微镜”——放大信息,看清其内容和实质;“照妖镜”——鉴别真假,汲取精华。
  后来的事实证明,美国导弹核潜艇并没有安装65吨重的大陀螺。报道完全是子虚乌有。
  不打扰的“相守”
  进入上世纪70年代,黄旭华和同事们开始“丰收”——
  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1974年8月1日,这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越是有成就,越是要把自己埋得很深。
  黄旭华的辉煌,女儿们浑然不知。她们只知道,爸爸很忙。
  漫长岁月里,李世英独自带着孩子,用成全来守候。
  300多斤的煤球送到楼下了,李世英和黄燕妮,一撮箕、一撮箕,往三楼搬。
  二女儿出生了,岛上生活困难,李世英忍痛将孩子送到上海外婆家。
  地震来了,李世英抱着刚出生的三女儿黄峻,拉着大女儿往外面跑……
  劳累,沮丧,无数次冲击李世英心头。她从不埋怨,从未落泪。
  一年冬天,大雪纷飞。黄燕妮上学途中跌入雪坑,大雪没过胸口。李世英上山找到女儿时,黄燕妮已双颊青紫。到家后,黄燕妮昏迷了九天九夜。李世英衣不解带,日夜守候,把女儿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数日后,黄旭华回到家里,才知道女儿大病一场。“姑娘好样的!你敢冒大风雪上学,好!”黄旭华笑着摸摸燕妮的头,“要勇敢往前闯,但也不要蛮干。”
  — 4痴翁之梦 —
  越是危险的试验,越需要沉着冷静。我要和大家一起参加极限深潜试验。 ——黄旭华
  黄燕妮的“理想”
  1976年,黄燕妮19岁,三妹黄峻3岁。研究所搬至武汉,她们也来到长江边。
  动乱年代,黄旭华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科研,也鼓励孩子不要放弃自我学习。此前,黄燕妮在工地上筛沙、搬砖……
  1980年,武昌地区统一招考,该研究所有三个名额,黄燕妮果断报名,顺利考入研究所工作。
  小时候,黄燕妮在父亲书桌下塞了一个小板凳,坐上小板凳她就畅想,长大跟爸爸一起工作,这样就能天天看到爸爸。
  黄燕妮实现了“理想”的前一半,但没办法实现后一半。
  1983年,黄旭华被任命为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他更忙了。
  花甲痴翁探龙宫
  核潜艇只有深深地隐蔽在海洋中,才能对敌人产生真正的威慑。
  1988年初,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将按设计极限,在南海开展深潜试验。这艘从里到外全部由中国人造出来的艇,能闯过首次极限深潜大关吗?
  这是一次极危险的试验。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王牌核潜艇“长尾鲨号”在深潜试验时失事,160多人葬身海底。
  眼看着深潜日期一天天临近,参试人员的思想包袱越来越重。“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有人唱起了《血染的风采》,还有人写下了遗书……
  无奈之下,艇长、政委向黄旭华求助。第二天,黄旭华带着尤庆文等设计人员和战士们座谈——
  对深潜,我很有信心!我们准备了两年,一丝不苟。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研制单位都反复检查,签字确认,确保万无一失。
  对深潜,我也有担心!是不是绝对没有一点疏忽、没有一点漏洞?是不是还有哪些超出知识之外的潜在危险?我们没有经验,这是我最担心的。
  越是危险的试验,越需要沉着冷静。我要和大家一起参加极限深潜试验。我们要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那样威武雄壮、充满信心的进行曲,去把试验数据成功拿回来!
  试验当天,天公作美。五级偏东风,浪高一米多,是南海难得的好天气。
  100米、200米……一个深度一个深度地潜下去。一百多名参试人员全神贯注,坚守在各自岗位上。
  设备运转声、艇长传令声、艇员回报声和技术人员测试报告声交织在一起,宛如一曲奏鸣曲。
  接近极限深度时,一米一米地下潜。“咔哒、咔哒——”寂静的深海中,巨大的水压压迫舰体发出声响,惊心动魄。黄旭华镇定自若,在听取各项实测数据的报告后,他果断指挥:“继续下潜!”
  试验成功了,新纪录诞生了,全艇沸腾了!
  黄旭华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在核潜艇《快报》上即兴挥毫:“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而他也成为总设计师参与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的世界第一人。
  隐姓埋名三十载
  黄燕妮印象中,父亲不轻易流露感情却很重感情。接受采访时,黄旭华讲到自己的母亲,声音突然哽咽,泪水夺眶而出——
  1987年,广东海丰一户普通人家收到一件从武汉寄来的邮件。寄件人是黄旭华,收件人是他的母亲。
  信中是一本《文汇月刊》,其中一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比较详细介绍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
  这么多年,父母、兄弟姐妹不断去信,问黄旭华在做什么工作,他始终闭口不答复。
  整篇文章,只提了黄总设计师,没有具体名字,却提了他的爱人李世英。
  这个黄总设计师,不就是30年没有回过老家、被弟妹们误解为忘了父母的不孝儿子吗!
  三儿,你在什么单位上班?做什么工作?
  三儿,父亲和二哥病重、去世,为什么没赶回来?
  三儿,母亲老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不回来看看?
  心中郁积多年的问号,在一遍遍的阅读中,被一个个拉直。老母亲召集子孙,只说了一句话:三哥(黄旭华)的事情,大家要理解,要谅解!
  知儿莫若母!母亲这句话传到黄旭华的耳中,黄旭华哭了。
  1988年南海深潜试验,黄旭华顺道探视老母,95岁的母亲与儿子对视却无语凝噎,30年后再相见,64岁的黄旭华已双鬓斑白。
  30年了!为了理想信念,黄旭华“斩断”与家乡亲人的联系,将牵挂深深地埋藏心底。
  有人问黄旭华,忠孝不能双全,你是怎么理解的?黄旭华回答: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此生无怨无悔
  因配合采访需要,44岁的三女儿黄峻,第一次走进父亲的办公室。
  父亲办公桌的玻璃下,有一张彩色照片。照片上,父亲一身正装,站在舞台中央,他精神抖擞,豪情万丈地指挥着大合唱。
  这是2006年10月19日单位的文艺晚会。这也是黄峻从小熟悉的生活中的父亲。
  喜爱音乐的黄旭华,现在终于有更多时间拾起他的所爱,也有更多时间和家人相处了。他将大学时代自己翻译的资料,送给小外孙。在他的感召下,小外孙勤奋好学,今年被保送清华大学。
  去年10月,黄旭华走进央视《开讲啦》。节目现场,黄旭华目光深邃,话音铿锵——
  我们国家核潜艇战线的广大员工,呕心沥血,淡泊名利,隐姓埋名,他们奉献了一生最宝贵的年华,还奉献了终生。
  如果你们要问他们,这一生有何感想,他们会自豪地说,这一生没有虚度。
  再问他们,你们对此生有何评述,他们会说,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事业,此生属于核潜艇。献身核潜艇事业,此生无怨无悔!
  “如果一切重来,还愿意隐姓埋名30年研制核潜艇吗?”日前的采访中,记者问。“不会变。科学报国是我的梦想!党把研制核潜艇的任务交给我,让我有机会实现梦想,兑现入党时的誓言,我就要为党和国家流尽最后一滴血!”黄旭华答。
  满头华发又何妨!记者仿佛又看到,那战火中立志报国的少年郎。
  记者手记
  采访黄旭华院士的这一周,记者一直被一种强大的力量感染着。
  奉献不一定是轰轰烈烈,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用汗水、青春乃至生命,报效祖国。
  万里星空,海疆辽阔,还有无数的黄旭华坚守岗位,为我们负重前行。他们用毕生的信念与奋斗,将炽热的“中国心”镌刻在民族的百年战舰史册,镌刻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
  致敬!民族的脊梁!
                                                                                       编辑: 张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6-10 19: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分享精彩,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6-10 19: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分享精彩,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10 19: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寿喜老翁 发表于 2019-6-10 19:27
欣赏佳作,分享精彩,为你点赞!

谢谢您的首席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10 19: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寿喜老翁 发表于 2019-6-10 19:27
欣赏佳作,分享精彩,为你点赞!

再次感谢关注!问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6-10 20: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奉献不一定是轰轰烈烈,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用汗水、青春乃至生命,报效祖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6-10 20: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奉献不一定是轰轰烈烈,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用汗水、青春乃至生命,报效祖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10 20: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应运 发表于 2019-6-10 20:16
奉献不一定是轰轰烈烈,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用汗水、青春乃至生命,报效祖国。

谢谢您的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10 20: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应运 发表于 2019-6-10 20:16
奉献不一定是轰轰烈烈,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用汗水、青春乃至生命,报效祖国。

再次感谢关注!问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6-10 21: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革命事业,千辛万苦他值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7-9 23:20 , Processed in 0.04207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