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武陵通晓 于 2015-9-19 10:51 编辑
常德城区府坪街(含原武陵区政府大门、现民主街一带),曾是战国春申君黄歇的府第, 它是历代“铁打的”府署、督府、按察司、布政司等衙门,曾经是湘西北的行政中枢。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常德人民六十年的精心打造,府坪街成为城市的繁华商业街,这里人潮似流水,流金又淌银。 清嘉庆《常德府志·建置考》载:“府署,在府治中珠履坊,相传楚春申君馆址。《旧志》明洪武甲辰(1364年),权知府事马汝舟建正堂三间……因春申墓在谯楼下,不欲由之。”由此可知:府坪是明清二代知府衙门,战国春申君黄歇的府邸,如今的下南门、民主街一带是他养士三千的“珠履坊”,在府坪街的东南侧确实有座南宋《方舆胜览》记载的“楚令尹春申君之墓”。遗憾的是,文化大革命后期被毁,建成了民主街粮店,如今是三味书屋。 从前,在府坪街上常见衙役举着“常德府正堂”,“肃静”,“回避”的告示牌鸣锣开道威慑百姓。大户商贾,茶楼酒肆远远躲避之,不敢落户为邻。民国时期,府坪街尾是原国民党常德警备司令部机关所在地,其四周是一片木板屋的城市贫民栖身处。司令部坐北朝南,东南角是两家铁匠铺,裁衣店,画粉铺和专治花柳病的草药诊所。荒凉的春申墓边有口无名水井,一位残疾人与墓井相伴。再往里走就是“脏乱差”的泥鳅巷。一条又窄又臭的便道直通首义小学(今高山街小学)后门。西南角是白铁铺、皮匠铺、饺儿店和一家线铺常年关闭的后门,紧挨司令部的西边有条府坪巷直通黑神庙,解放前,府坪十分的萧条冷落。唯有郭铁匠、林铁匠挥舞铁锤的“叮当”声在府坪上空回荡,还有白铁匠舞动木棒“叭叭”地敲击声。市民们戏说他们专闹原国民党县政府的“场”! 1949年7月29日,常德解放,历史掀开新的一页。同年8月5日,常德市人民政府成立,起初设在法院街(今市公安局),次年4月迁至府坪街原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署、保安司令部、国民党常德警备司令部旧址办公。从此,在它的大门和东侧的大门上,挂上了一块块常德市委、市人民政府,市监委(纪委)、市政协、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长形的木牌子。大门内的照壁上绘有红底金色的毛泽东主席题字:“为人民服务”。 新政权成立后,常德城郊立即开展土地改革,农民分得了土地,从此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那时的常德市政府大院建起了一座大会堂。一些手拿文件袋,胸前挂有“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先进生产者”燕尾红底字条的人们从府坪街走入政府大院参政议政,他们当家作了主人。 1958年,常德市城区街道的改造出现第一次飞跃,府坪街由8米扩宽到12米,和平街由4米扩宽到8米。1981年又出现第二次飞跃,府坪街四周的木板房全部消失。东南角建起了民主街粮店,西南角被市邮电局包揽,而府坪巷改建成青阳阁菜市场。 文化大革命时期,佩戴毛主席像章热兴起,府坪街一带热闹非凡。人们摩肩接踵来到这里交换像章或纪念章,小的被换成大的,铝的被换成铜的。后来演化为邮票、钱币、古玩的交流市场。 光阴荏苒,如今常德市城区府坪街这块风水宝地被钢筋加混凝土打造成林立的高楼大厦,成为繁华的一条商业街。但从这里的潮流广场西侧青阳阁菜市场巷口、东南角吉春广场上高挂的“民主街粮店”招牌,以及西南角“邮币卡市场”的狭小门面等,它们仍然留下府坪街过去的印记。 本文于2009年9月26日刊载在《常德日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