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120|回复: 59

架子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5 20: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龙阳汉风 于 2020-11-19 18:47 编辑

             202512sfl311gfil6pfztl.jpg


                              架


      自古以来,种田必须插秧。插秧除了弯腰吃力,还非常讲究技巧。建国初,特别是粮食困难的的那些年,认为密植能增产,就提倡插“架子秧”。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某一年“双抢”,汉寿县委派我带个工作组去龙潭桥公社(现为乡)协助“双抢”(抢收、抢插)。公社党委书记彭玉林说:“你的队员分到大队去,协助党支书工作,你就留在公社同我一起巡迴跑。”

      那天上午,太阳光还不甚强烈,微风拂面,树梢蝉鸣。我们来到铁家桥大队(村),这里是一条丘陵地区少有的宽阔大冲。冲中,一边是忙碌割早稻的社员,打稻机被踩得呼隆隆的响,割禾、递把紧张有序。还有些社员在割完早稻的田里撒肥、使牛耕整。另一边是插晚稻秧的社员,一排排的弯腰弓背,争先恐后地爬格子。

      这里讲的爬格子,不是写文章,而是插“架子秧”。为什么称作爬格子呢?插秧前,要在田里划上格子。划行器是个木制的架子,象个长搭耙。柄长两米,耙长3米。耙齿的齿距正面4市寸,反面为7市寸。一耙两用,纵划4市寸蔸距,横划7市寸行距。这样一纵一横,众多长方形的格子就显现在田中了。所以说,插秧就像爬格子。

      划格子工夫轻,技术性却很强。田水深了,划不现;田水浅了,划不着,必须把握精准。划时,双手放背后,握耙柄,眼平视,脚直走,一行一气呵成。这种人才,在一个生产队的几十名社员中,也只能挑选出一、两人来。那秧就插在格子的“十字架”上。插毕,秧苗像缀在锦缎上的排列有致的兰草,美观大方,更重的是保证了密度。

      我们走到田边,正遇一生产队长,带领6个小孩插“架子秧”。他见彭书记到来,满面微笑,连忙跨上田堘迎接。这些十来岁的儿童,见有人检查,插得更加认真。有个胖乎乎的小男孩,没穿衣服,遍身是泥,像个泥猴。他左手拿着一束秧苗,右手分上几根往那“十字架”上插,好像用铅笔填写作业本上的隐形字。插4蔸就吃力地向后退,田泥淤到到了大腿,胯下的小鸡鸡搁在稀糊糊的田泥上,随着身子的后移,留下了一道好似蚯蚓爬行的痕迹。

      生产队长见我们注视小孩,却没有半句赞美,觉得不对劲,灵机一动,连忙笑着解释说:“哈,这夥伢儿得爱玩泥巴,我就带他们玩一会儿。”说着就吆喝他们上岸,到旁边圳沟里去洗澡。不过,对于生产队长的话,我和彭书记并不全信。因为“双抢”劳力紧张,他可能是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

      “双抢”劳力紧张,是汉寿县农村的一大难题。汉寿是全国著名的产粮大县,水稻面积大,而且基本上是双季稻,插秧的任务也十分艰巨。40多年前的“双抢”,县直机关干部,一部分被抽调组成县委工作组,下公社帮助工作。留在机关坚持日常工作的,也要到附近大队去支援割稻、插秧。县委、县革委机关的大门前是护城公社的护城大队,也是县委领导的点,工作要求高。开头几年,县里的干部去支援,他们还说声感谢。后来几年,便成了惯例,“双抢”还没有开始,就向县里打听说:“你们的支援队何时到俺大队来呀。”
      党的十一届三中会后,实行农村改革,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力大解放。从此,护城大队再也不盼望劳动力支援了。县委、县政府也不用派工作组了,机关干部更不用下田割稻、插秧了。改革前的“双抢”,全县男女老少齐出动,至少要花一个月时间。改革后,不到半个月,就不声不响地完成了。
不言而喻,分田到户的利益,激发了人的潜能,提高了工效。同时也废除了一些不切实际的耕作方法。首当其冲被废除的就是“架子秧”。

      对于“架子秧”的优越性,我也曾心生疑惑。记得1977年冬,由常德地区(现改为市)行暑组织各县到海南岛繁育杂交稻种子。县委派我带领20个公社的300农民,到海南岛冲坡公社秦标大队,租用1500亩水田,繁育水稻杂交稻种子。海南岛乃天然温室,稻谷一年可收获三季。我们借一季育种,每亩补偿稻谷800市斤。海南岛根本没有“架子秧”一说,我们育种插秧也没有用架子。无论母本秧,还是父本秧,一蔸只插一根,行距、蔸距约5×8市寸。

      一天上午,我和县农科所到海南岛育种的技术员卢泽勋去检查禾苗生长情况。卢泽勋是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同学,是汉寿县的农业技术权威,后来官至县人大主任。我和他一同到海南岛育种,技术上全靠他,乃一言九鼎。
我们来到田边,只见原来插的一根秧苗,已经分蘖成数十根的大蔸了。这情景突然让我想到了家乡的4×7市寸的“架子秧”,不禁请教说:“卢老师,一根秧苗可以分蘖这么多,为什么我们县里要插那密的‘架子秧’呢?”
因为县农科所是县委农业生产参谋部,“架子秧”也是他们提议而向全县推广的。他一时语塞,不一会儿,便附和我的话说:“水稻分蘖力强,一根苗可以分蘖上百根呢。”

      我听他所答非所问,便直截了当地问道:“你认为‘架子秧’能增产不?”
他坦诚地说:“架子秧,保密度,当时插起也好看。不过一到活蔸分蘖,就根本看不清格子了。再说如果插得太密,还会有碍分蘖,所以只能是合理密植。”

      那么,究竟怎样才算合理密植呢?老祖宗早已摸索出一套经验,而且代代相传。所以,一分田到户,就自然而然地摒弃了“架子秧”。

      现在,汉寿县的农业又出现了新的突破,种田还不用插秧了。早稻采用大棚育秧。插秧时,人站在水田里,将带有营养土的小秧苗,随手分开,均匀地抛出去。至于中、晚稻就更加简单,只要将破胸露芽的种子均匀撒播,就能长出禾苗来。如果稀密不匀,便适当匀匀。

      由于杂交良种起了根本性的内因作用,加上农药、化肥、机耕等优越外因条件,单季稻亩产能轻松地达到2000市斤。40多年前,单季稻亩产如果达到500斤,就敲锣打鼓向上级送喜报。现在翻了两番,农民也习以为常了。

      种田由复杂劳动变成了简单劳动,过去由青壮年承担的繁重农活,变成了老大爷和老大妈也能做的事儿了。近几年,我县种田又有了新的跨越,一个几千人的村,几千亩水田交给了几家种粮大户。很多农民,不仅不再弯腰插“架子秧”,甚至连田也不种了,纷纷进城打工、开店、办公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5 22: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架子秧到杂交水稻,大大的减轻了劳动强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5 22:4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俺也插过架子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6 06: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古以来,种田必须插秧。插秧除了弯腰吃力,还非常讲究技巧。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6 07: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写得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6 07: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时候插划行器的多。我就拖过这玩意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6 08: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佳帖,大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6 08:4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华歌 发表于 2019-8-5 22:42
从架子秧到杂交水稻,大大的减轻了劳动强度!

社会进步,科技进,国家强大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6 08:4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龙阳汉风 于 2019-8-6 08:45 编辑
华歌 发表于 2019-8-5 22:42
从架子秧到杂交水稻,大大的减轻了劳动强度!

社会进步,科技进步,国家强大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6 08: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华歌 发表于 2019-8-5 22:43
小时候俺也插过架子秧!

谢谢关注,你定有深刻体会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8 23:42 , Processed in 0.03729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