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105|回复: 63

谱匠是如何消失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6 09:4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陈希奇 于 2019-9-6 09:44 编辑

谱匠是如何消失的


       也许现在的人很少听到过谱匠这个名词,也不知道曾经有过谱匠这门职业,但他却实实在在的存在过。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这是中华民族特别重视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也正是有着典藏丰富的史、志、谱这样的历史典籍,才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含。
       族谱产生于奴隶制时代的王室,是记载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人物事迹的一种史籍。到魏晋南北朝时,豪门贵族偏修族谱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和风俗,隋唐五代以后,私家修谱盛行起来,遍及各家各族,尤其是清代,达到顶峰。延至民国,修谱之风盛行,举国上下,无族不修谱。
       对于一个家族来说,修谱无疑是一件头等大事,每逢修谱都要组建班子,除了主修、纂修、编修、协修外,还要聘请谱匠,完成谱牒的排版、雕刻、印刷、装订等技术性工作。
       新中国建立后,很长时间没人修谱,因此,很多人并不知道有谱匠这门职业。我从小到长大也从未听到长辈们和乡亲们提到过谱匠这一名词,完全是一次偶然的机见到了一位老谱匠。


093637acwqhqphsvdcchws.jpg
(谱匠正在用木质活字排版,图片来自网络)      
       1988年,我编修《汉寿县人口志》,为了弄清汉寿人口的来源,在县内深入探访,费尽口舌,查阅了数十桶族谱。因为大量族谱都毁于文革时期的破四旧,而保留下来的都是一些有识老人冒着风险秘密保存的,轻易不让外人翻阅。
       在毓德铺时,打探到陈云甫老先生家藏有谱牒。此人早已认识,又是同姓,应该好说话,便登门拜访,讲明来意,不费周折,他就热情的把他们家的族谱拿了出来。一边讲一边翻给我看,他的祖先陈程奋、陈积奋兄弟俩都是带兵的,清康熙七年(1668年),二人统领一支军队驻扎在汉寿县龙潭桥,后来与一些部下就落籍龙潭桥了。
       在交谈中,他无意说出解放前他曾是个谱匠,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谱匠这门职业。于是,一些查阅族谱中遇到的问题一下浮出脑海,希望从他那里得到答案。
       我说,查了很多族谱,发现几乎所有姓氏的祖先都是帝王将相、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等地位显赫之人,极少见到平民百姓,这是什么原因?再是所有族谱的来龙去脉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么时候从哪里来,迁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出现了什么了不起的人物,一目了然。我就想,中国历史上很多时候都是兵荒马乱,逃荒讨饭、躲避兵燹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不可能背着谱牒到处走,一旦走到哪个合适的地方便停歇下来,落地生根,繁衍后代,人丁兴旺后也会修谱,怎么将历史衔接起来?


79f8d5e94e496e44e35bc4811c6ee60.jpg
(民国二十年编修的谱牒)
       他说,这样的事还不少,基本上是两种办法解决。一是和别人绑在一起。那时讲宗族势力,人越多势力越大,修谱时投到别人门下,就说以前修谱时漏了这一支人,这次修谱理所当然要补进去,这样大家都乐意。
       二是偷谱头子。所谓“谱头子”,故名思意,就是族谱的卷首。一箱(桶)谱少则十多卷,多则几十卷,上百卷。卷首简单的一两卷,复杂的好几卷。姓氏的来龙去脉、迁徙脉络、序言、凡例、人物传记等重要内容都在卷首。当一支人发展到数百丁口时,见别的姓氏都在修谱,自己也跟着修,但苦于找不到祖先,怎么办?总不能没有祖先吧!于是只好偷同姓人的谱头子,或者套用谱匠私藏的谱头子,然后通过谱匠们的精心对接,就跟老“祖宗”接上关系了。
       我这才恍然大悟,难怪所有中国人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中华民族原本就是一家人。这种追宗认祖的方式,虽然都是主观为之,但客观上更有利于宗族同化,有利于社会和谐,有利于民族团结,谱匠真是功不可没!
       解放后,很长时间没人修谱,老谱匠只好改行刻章。那时,一方面文盲半文盲较多,另一方面,生产队发放什么物资,要领取什么票证,都需要盖章,因此,刻章的人多,让他忙了很多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央号召盛世修志,省志、市志、县志编修工作全面兴起,强烈激发了民间修谱的热情,各姓各族纷纷续修族谱。但是,由于印刷技术的改进,还有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没发现再有人请谱匠了。


ee587b561da6dcfafc452f8e2fef843.jpg
(上世纪90年代编修的谱牒)
       后来,盖章被签名取代,找老谱匠刻章的人也越来越少了,老先生又改行刻碑。不管职业怎么改,但他雕板刻字的老本行始终未变。
       老谱匠为人和善,心胸豁达,身体健康,九十多岁还能刻碑,活到近百岁才过世。我想,他在我们附近几个乡镇中,一定是活到最后的一位谱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9-6 10:3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美帖!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9-6 10: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美帖!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9-6 10:58: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名字还真没听说过。经您这一介绍,又学了有关谱的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9-6 10: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9-6 11:00: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佳作,欣赏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9-6 11: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王氏解放前的一次修谱是在1942年,那时请的附近的一个谱匠叫周湘云。后来他孙女(周建丽)和我讲起过,她爷爷解放前生意很好。她小时候看到她家楼上有很多木活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9-6 11: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匠排版一般不能排很多页,因为谱书的特点是相同的字使用频率多,要刻太多的相同字也划不来,所以只能排一两页,印刷了再排别的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9-6 11: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谱的撰修人(执笔者)最讲究的是忠于事实,忠于历史。你上面讲的和大户人家绑在一起和偷用别族谱头的方法都是不可取的。我王氏1942年修谱时,也有附近一支王姓人家要绑在我王氏一起修,我的前任撰修人则在族谱的后面专门写道:“王氏联宗某某公世系表”字样。我很欣赏我的前辈人的做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9-6 11: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帖,欣赏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4 06:53 , Processed in 0.04370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