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消失的和正在消失的那些事.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想不到的快速发展时代,早已突破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共产主义”美好生活向往。社会的进步超乎人们的想象。旧事物不断被大浪淘沙,新事物不断涌现,存在记忆中的事物渐渐远去,渐渐模糊,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我试图找回那些“古董”,但终觉势单力薄,脑海容积太小,算是抛砖吧!下一句你知道的。 挑水工,1974年县城才开始有自来水,没有通到家家户户,每家都有水缸。县城设有多个卖水小屋,小桶2分钱一担。大桶5分钱一担,在此之前居民饮用水要么到乡下水塘去挑,要么到大河里去挑,由此便衍生了挑水工这个职业。用水大户则备有大水缸,雇请劳力用装有大腰桶的板车拉水。遇到刮风下雨,更有天寒地冻,没有台阶的地方脚踩稀泥上坡下坡,给人家挑一担水可得一角钱。有的一担水到家荡的只剩半担水。为了防止水荡,人们在水面上放一木块或一片青菜叶,起到防荡的作用。据说解放前有一大户雇请的挑水工,一担水的后面一桶水要倒掉,说是有污秽之气。记忆中有一个经常穿着一身灰色衣裳、留着长头发的的大高个,以挑水为生,有人说他是外国人,长相是有点像外国人,传说他挑水攒了5千元存款,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这个人后来怎样了,去向不明。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尹绍安有一首描写卖水汉的诗,聊聊数语写出了卖水汉的艰辛。 卖水汉 寒冬腊月已难挨,涉水爬坡两脚歪。 冤在湖乡谋出路,苦为糊口不堪哀。 随着自来水的普及,挑水工这个职业消失了。 劈莲子,莲子是高级营养品,成熟的莲子需要剥开硬壳,牙不好的根本不敢问津。莲子一直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出口产品。而且数量庞大,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机械加工,全靠手工,由此产生了一个家庭贴补家用的副业——劈莲。那时几乎家家都有劈莲子的行头,一把比菜刀小比菜刀厚的有些重感的劈莲刀,一个由大树兜做的劈莲墩,中间挖一园形凹盘盛壳莲子,下面安个三脚支架,墩上边挂一容器装劈好的莲子,这样的行头不少家庭有好几套。莲子壳收集起来用作寒冬装在火盆里取暖。在粮食短缺的年代,一些家庭做成莲子壳耙耙,黑色的,好吃吗,谁吃谁知道。入夜,在昏暗的灯光下,大人小孩齐上阵。小小县城到处可闻劈莲声,家里来客人了也会毫不客气的上前操刀,边劈莲边聊事儿。劈一颗莲子一般需要三刀,劈莲高手只需两刀,不但手快而且加工时不伤皮,质量好,高手一晚上可加工三升多,一升相当0.75公斤。莲子好吃但谁也不吃,因为验收是有比例标准的,不达标会扣人民币,那可是个赔钱的买卖。 组织劈莲业务的单位原是县供销社的食杂公司,1977年交由外贸公司。也许是有了机器加工,人工劈莲退出了历史舞台。关于那场“劈莲运动”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尹绍安也有一首诗: 劈莲 诸家三两劈莲墩,凭借寒光不用灯。 玉手挥刀疾风起,万珠跳点落陶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