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滨临沅江的古城墙上有座著名的谯楼。它是城区最高的建筑,只要城内发生火警,值守人员看到后会敲响楼内的大钟,呼唤市民去救火。此楼就是清代康熙年间,常德知府胡向华取自“以水克火”之意重建的“水星楼”。他还撰写了一篇《水星楼钟记》,曰:“听钟声以许天地之盈虚,审音察政。”由此可见,水星楼的地位在常德城市里是何等的重要。遗憾的是,抗日战争“常德大血战”时,这座谯楼被焚毁。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城市中心地带的下南门附近建造了一座瞭望塔。它同样是城区最高的建筑,可瞭望全市的火警,能即时观察到火险发生的地点和火势的凶猛程度,准确地通知塔下的公安消防队迅速出警扑灭。如今这座历经风霜的老建筑尚存,它的拆存与否受到了市民的关注,也勾起了老常德人的许多回忆。 火灾频发的古城 古代的常德是个“五省通衢”的交通枢纽和重要商埠。它的勃兴靠的是沅江的水路运输。其中沅江中上游大量的木材、竹子编扎成排筏顺着江水漂流到常德后被集散吐纳,这对城区建造简陋的木板房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建材。难怪沈从文在他的名著《常德的船》里叹道:“木料不值钱,与当地建筑大有关系。” 那时候,遍布城区的木板瓦房极易诱发火险,因而频发火灾。为了消灾祈福,官府建造了火神庙(现军分区大院内)、赤帝宫和丹阳楼(均在校场街万安农贸市场东侧)供人四时祭祀,祈神祛灾。 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刘禹锡就不相信神灵,而是注重人事。他被贬为朗州(常德)任司马时,目睹了常德城内发生的一场大火。在《武陵观火》诗中用“楚乡祝融分,灾火常为虞。”诗句点出了常德是座火灾频发的城市。记述了这场大火从发生、蔓延、火势的凶猛程度到房屋被烧毀的情景;描述了市民逃跑时的惨状以及自己的感慨。讲述了大火是由一个做早饭的人家从烟囱里冒出来的火星溅落到屋顶后引发的。火焰迅速燃进了武陵县衙门,县太爷只顾自己逃命,跑得比兔子还快,鞋子都跑掉了。这场大火整整烧了一天,将街上的泥土烧焦了,很远的树木烫枯了,美丽的常德城变成了一片废墟。 建塔前的一次大火 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当局漠视民生,没有有效的防火措施和得力的消防队伍。以至于常德解放前夕的1948年4月10日,东门刘老三家失火时连烧17家,烧死1人,损失法币4亿元。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俱兴。人民政府组建了市公安局消防队。成立了“群众防火联合委员会” ,开展群策群防和防火宣传教育。 1951年2月春节刚过没几天的一个三更时辰,下南门一家住户因烤“被褥火”(将烘笼放在棉被里烤火睡觉)不幸失火。常清街(现人民路金泰利商业广场路段)上突然响起急骤的警笛声。嘈杂的喘气声、脚步声、哭叫声、手推车声和木材燃烧时的劈啪声交织在一起。披衣出门观察,全城已是一片慌乱的景象。只见无数的火星在天空中群飞乱舞,大火已映红了整个常德城。解放军战士早已赴汤蹈火。高山街口的消防站也敞开了大门。义勇消防员纷纷戴上清朝兵勇常戴的那种錐形竹篾帽。领队吹着警笛扛着带齿边的三角形队旗跑在最前靣,后面是背着长长的竹篙子火钩;挑着漆成红色的木水桶;提着红色木柄的太平斧;拿着铜制的人工高射吸筒和十几个人推拉的一台人力救火车。他们一边小跑,一边摇响车上的铜铃。到达火场后拼命的挤压救火车上的水泵,朝向着火处喷水。有的却在火场四周用火钩将未着火的房屋瓦片全部掀下来,然后拉垮整座屋架,开辟出一条防火隔离带。第二天天亮时看到下南门已经焚毀了半边街(现下南门肯德基一带)。满街流淌着从沅江汲来的水。这就是常德解放后城内发生的第一场大火实况。 瞭望塔的建造史 刚刚建立的人民政权对下南门火灾事故“三不放过”。同年的7月份就发布了《常德市人民消防暂行条例》,制定了《扑救草板棚房屋火灾的规定》,在城区各条街巷増设更夫,每晩二更至五更敲梆打锣,提醒“各家各户,小心火烛”。又拨出专款61672元,从上海购进二台红色消防汽车。从此以后,只要发生火警,消防队员们戴着扑克牌梅花J中的亚瑟王骑士兰斯洛特(Lancelot)所戴的鸡冠型铜头盔,站在救火汽车两旁飞驰而过。其中有位队员站在驾驶室外不停地摇动铜铃,提醒路人赶快让路,这便成了当年常德城内的一道无奈的景观。 1953年,在常德市公安局大院内(原关帝庙西侧)用钢筋和“洋灰(水泥)”建造了一座高28米的七层瞭望塔,它是当时城区内最高的建筑,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它是常德城区的地标。当年站在塔顶上可巡回瞭望到全市的火险,一旦发现火警,“警铃一响十自动”,救火车立即出勤,有力地保障了出警灭火。例如1973年10月,坐落在十多里外的东江公社罗卜港市炬湘化工厂黑火药车间发生爆炸起火,瞭望塔立即发现了作火地点,10分钟内救火车赶到火场灭火。在这次救火中,厂团支部书记王大明为保护工厂和职工安全光荣牺牲。成为全市共青团员学习的楷模。 由于防火措施到位,1955年至1957年全市无重大火灾。1958年,常德市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被评为“南方消防工作的一面旗帜”。1964年又被省公安厅评为“四好消防队”。这些成绩和荣誉的取得,瞭望塔功不可没。 “审音察政”的印记 瞭望塔不仅肩负着瞭望全市的火警,准确及时地向塔下的消防部队报告,它还是消防官兵日常训练的建筑物。当年的市民能经常看到消防官兵像蜘蛛侠那样地在塔壁外面攀爬,欣赏到他们施展飞檐走壁的绝技,至今仍不能忘怀。 在上世纪,瞭望塔顶还裝置有防空警报器。每当防空演习时,塔上的警报器“呜—呜—” 地响起,人们迅速进入防空演练。经历过抗日战争年代的老人们心情特别地沉重,他们会回忆起日寇飞机对常德的狂轰滥炸、细菌战和1943年中日常德大血战的点点滴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应对台湾蒋介石欲反攻大陆和前苏联反华。塔顶上架设了高射机关枪,瞭望塔成为保卫城市的重要军事设施之一。 瞭望塔西侧于1956年还修建了一座更高的瞭望兼蓄水的两用塔。1965年拆除时还发生一起工伤事故,至今记忆犹新。 历史文化的瑰宝 瞭望塔伴随了常德半个多世纪的城市发展和几代人的成长。它给市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是常德城市的特殊印记,它蕴藏有常德城市的一段历史轨迹和厚重的水文化、防火文化。因而能勾起常德人对那流金岁月的深深怀念。正如《水星楼钟记》所云:“听钟声以许天地之盈虚,审音察政。”瞭望塔与水星楼一样,都是诠释常德历史文化的瑰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