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澧汇处,兰江闾尾,“傍津设市”,便有津市。素有“江南明珠、湘北重镇”之美誉的津市,乃孟姜女家乡,车武子故里。她历史悠久,文蕴厚重,人杰地灵;她山川形胜,湖光山色,山水融城。我与津市有缘。工作近四十年,欣逢三次中心工作,两次就在津市。记得那一年,改革伊始,百废待兴,我带领宣讲团来到津市,顶风冒雪,进机关,入街巷,下乡村,走农家,传播中央精神,前后达半月之久。二十四年后的今天,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我又来到了津市。
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公务;异样的年轮,异样的感受。一个月来,工作之便,健身之时,畅游于街巷,跋涉于山水,观瞻于名胜,考探于古迹,美不胜收,流连往返。既领悟了“云在青天水在云”的真谛,又看到了“照书车胤一囊萤”的光亮,更为“大同无我,天下归一”变为现实而鼓呼。然而,我仍然隐约听到了远古游子孟姜女的悲泣和车武子的哀怨。
有缘津市。
有缘再走津市。
嘉山感贞烈 ——道之云远思君子,魂兮归来返故居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汤汤澧水,汇聚湘西,万山丛中一路穿流,汇娄水下慈利,揽谍水出石门,行经澧阳平原,邀道河,挽涔江,纳澹水,涌至津市,突然向南折转缓行,东岸突兀一座高山,起伏连绵,近青远黛,这就是嘉山。嘉山原名翠绿山,后叫孟姜山,她既无五岳之巍峨,也无张家界之奇秀,但她却因孟姜女而驰名中国。嘉山之名,名在其贞,在其烈,在其仙,在其灵。四月初,我又一次游览了嘉山。
那天上午九时,我们迎着和煦的阳光,从新洲中学出发,沿新修的水泥公路在森林中穿行十多分钟,就到了半山。车停在嘉山寺。嘉山寺是一进五间的黑瓦房,虽然简陋,但和我国其他佛寺一样,佛道兼容并修,寺内既供奉着佛和菩萨,又供奉着神仙和真人。一位操外地口音的年轻和尚迎上来,自称来自九华山,告诉我们,拟重修嘉山寺。
此行的目的地是去贞烈祠谒拜孟姜女。很快从寺门出来,在苍翠葱茏的森林中,一鼓作气,越过二百多级石阶。喘着粗气,再行二百多米,著名的孟姜女祠便映入眼罩。也是一进五间,只不过是红色砖瓦。也许孟姜女是庙的主神的缘故,她的塑像供奉正中,玉皇大帝和观音等诸路菩萨神灵则供奉在祠的左右,且地势比孟姜女还低了许多。庙内庄严肃穆,香烟缭绕,琴声清扬,游人接踵。在此种氛围中,我情不自禁,也烧一柱香,磕三个头,肃立孟姜女神象前,双手合在胸前,闭目祈祷,然后丢下一张功德钱。
自秦以来两千多年,荆楚大地特别是嘉山一带的民众,一直把孟姜女作为神灵祭祀。他们来到嘉山,无论旅游观光,兴之所至;还是身患病痛,心有憾事,大多在姜女灵前烧香磕头,许愿祈祷。因此明嘉靖年间,澧洲官府依民间习俗在嘉山之顶建起贞烈祠,木构两进建筑,有门坊,门坊匾额外题“贞节祠”,内题“有仙则名”。大堂云“百炼堂”,两部尚书李如圭题匾。堂内供孟姜女像,每年春秋大祭两次,四时民祀不断。可惜原祠于1954年冬毁于山火,眼前的祠是附近群众自发在原址上修建的。
从贞节祠往后,登上山顶,地势高处是望夫台。范喜郎长城服役后,孟姜女三年如一日,天天登台以望范喜郎归来。嘉山风景区的同志告诉我们:望夫台东侧,有孟姜竹。孟姜女每次望夫时将所拄竹竿插于此,化为竹林。竹叶甚密而遮挡视线,盂姜女用绣花针将竹叶刺破如线垂下,以便望远。此竹后成种类,曰孟姜竹,又曰绣竹、刺竹、苦竹。望夫台旁原有一恨石,孟姜女望夫时恨秦君无道,常用指掐之,留下若干指痕。嘉山东麓澧水畔有石如斗,上平如镜,孟姜女望夫之余常临江而泣,恍惚中照石而见范喜郎影,故谓镜石。
因贞烈而九死一生的孟姜女,身后留下如此多的传奇佳话,并化身为傩神,千百年来被芸芸众生顶礼膜拜,是因为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愈和对暴政的强烈反抗。她和乡亲们一样,向往和平安宁的生活,向往忠贞不愈的爱情,向往和睦美满的家庭,向往健康长寿的生命,但是她不同凡响,把向往化为追求,付诸实际行动,义无返顾地只身万里寻夫,惊天动地哭倒长城,滴血认夫,蹈火殉身,做出了与她同时代的姐妹们做不到也不能做的事。
登上望夫台,极目四方,山上翠绿葱郁,鸟语花香。山下澧水如带,蜿蜒东去。孟姜垸芦荡泛绿,生机昂然。山麓之西,孟姜女故址之屋宇、花园、荷池仿佛若见,耳际分明响起:
“道之云远思君子,魂兮归来返故居。复我邦家!”
车城叹萤光 ——已能探虎穷骚雅,又欲囊萤就典坟
游新洲,谒车渚,了却多年一桩心愿。
外地人很少知道新洲,常德人很少知道车城,津市人很少知道澧阴。澧阴、车城都是新洲的别称。新洲最早称澧阴,车胤时代一度是南平郡治所,晚唐时李泌履澧岳朗团练使时扩建澧阴,改称新城。因为新洲是车胤故里,人们称新洲为车城。新洲西南是嘉山,东南是车渚。新洲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新洲出了两位驰名遐迩的历史传奇人物。两千多年前,嘉山少妇孟姜女,只身万里寻夫,哭倒长城,感天动地,美誉千秋。一千六百多年前,车渚少年车武子,囊萤夜读苦学成才,其励志精神激励着代代中华学子。
凑巧,在津市政协座谈,文史委易难主任送我两本书,一本是由津市市车胤协会会长毛祖海先生主编的《囊萤讴歌》,一本是王泸先生所著的《兰津芳韵》。兴之所至,工作间歇,一气读了个梗概。《囊萤讴歌》乃车胤文化专辑,以古遗存、古诗文佐证古城新洲是车胤的故乡,以新风采、新篇章讴歌车胤“囊萤夜读”精神。
唐宋以来,囊萤夜读的故事,被选进一系列蒙学读本,《三字经》的“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龙文鞭影》的“车胤重劳 ”,《蒙求》的“车胤聚萤 ”,《声律启蒙》的“照书车胤一囊萤”,等等,被历代学子唱诵不绝,“学海苦航,报效国家”。
几天后的下午,我们从灵泉乡折回新洲镇。座谈刚开始,应我之约的毛祖海先生就一头闯进来。我们一见如故,直入正题,当即出发。小车沿湘北干线南驰三公里,折东缓行约五百米,越上小山岗。山岗和街道差不多,祖海先生说,这就是车渚岗,街道两边楼房是退湖还田移民的新居。
步行不足三分钟,眼前是车公祠。一间仅三十多平方米的红砖瓦房里,车胤塑像坐抵后檐墙,室内余香缭绕,室外少许鞭炮残渣。我正惶惑之际,祖海先生告诉我,这仅是一位村妇自建自管的。我没有烧香,也没放鞭炮,但虔诚地向车老前辈磕了三个头。
“你看,这就是车武子墓!”
我转过身去。二十米外,一个椭圆形的水坑,大约六十平方米,周边是灌木和杂草。也许祖海先生发现了我疑惑而惊叹的眼神,立即向我解说个中原委:
那是1984年10月,澧县文管所曹所长和省城裴研究员,雇请村民毛冠绪、毛组风和嘉山良种场三十个精壮劳力,挖掘车胤墓,历时一个月。在场目击者毛冠绪、毛祖风称:墓道口朝东方,中间为两级阶梯性土层,墓井深12米,宽5米,长7米。出土了玉牌、金质头盔、长鞭、宝剑、绿珠、金龟和若干陶器。墓葬诸物取出前,裴研究员画图标明了所葬位置和摆放方位;取出后,盛装的木箱在毛祖风家临时制作,当场装箱,钉严封死,随即运走。
“不知那些珍贵文物在哪里?我们渴望及早修复车胤墓!”祖海先生一脸的忧伤和无奈。
我想,人证尚在,故事过程应该真实无疑;物证他处,且考古又很专业,村民对出土文物的记忆也难免准确。但不管怎样,考墓者应该有个说法,更不应该以水坑接待仰慕者吧!再者,车氏后贤门也真不该让老祖宗久住水坑里。
北去二百米,一口池塘,叫剪刀池,池塘西岸乃武子宅基地。车胤叔嫂嫉妒车胤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从车公祠沿一条简易公路往西行四五百米,到了囊萤台。台上树木葱茏,椭圆形状,宽约八十米,长约百米,比四周高出两三米,台下竖立一块两米高的石碑。一千六百多年前,车家“不常得油”,儿时的车胤,就在这座土丘上,“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地苦读,最终成长为“风姿美劭,机悟敏速”、“遂显于朝廷”的栋梁之材。从此囊萤夜读精神不衰,光延后世。在这土台上,从晋的萤渚读书台开始,先后更替了唐的车渚书院,元的萤渚书院,明中叶恢复的车渚书院,清初改建的延光书院和清末的彭山学堂。同时,历代文人墨客也写过大量的诗文,讴歌“囊萤夜读”精神。
此刻我不禁想起,前些年,玩乐之俗日盛,勤学之风日下,有人公然竟亵渎“囊萤”精神,胡说八道什么“囊萤照读不可信”,“车胤做秀”,等等。我的亲历就是铁证。我家乡在洞庭湖区的澧水下游涔阳丘岗区,与车胤故里新洲为远邻。家乡称萤火虫为“夜花”,白天根本看不到它,只有夏天的夜晚,荧火虫低空飞舞,与天上的繁星浑然一体,枝叶和杂草上繁星点点,投手可捉。小时候,我们经常捉“夜花”,仅十几分就是半墨水瓶,荧光聚束,能照见书上的字。因此,照亮古时的大字本读物,对一个渴望读书的人,应该更不成问题。那时,我们根本还不知道“囊萤照读”的故事,更不知道什么“做秀”。
离开新洲时,祖海先生自豪地告诉我,津市市宣传、文化部门和车胤协会已将车胤文化向上级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相关资料和《车胤》专题片一并送我,又送我一本《囊萤讴歌》。于是,我心情轻松了许多,脚步也轻快了许多。
愿申遗成功,萤光永烁!
药山悟云水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五年前知道药山寺,并为之仰慕。不是因为药山在佛界与德山、夹山齐名,而是因为药山出了一位驰名中外的高僧惟俨,他在药山住锡四十多年,不仅开创了一代禅风,成为佛教曹洞宗祖师,而且留下了“云在青天水在瓶”的名偈,将深奥莫测的禅义用极其简单的自然现象开示了芸芸众生。
那年,我终得虚职赋闲,读书打发时日,不经意中从《常德市志》、《常德地区.宗教志》和《直隶澧州志》里得知:自唐中期以后,常德成为全国佛教文化的发达地区。最先来常德传教的是青原系石头希迁的高徒惟俨禅师。唐贞元初年(785年),他从南岳移居药山后,致力于振兴禅风,扩充寺宇,传授禅法,一时海众云会,使禅宗南宗得以发扬光大。惟俨因此振誉十方,遐迩喧然,成为南中国禅系中颇具影响的一代禅师。惟俨门下弟子洞山良价和曹山本寂创立的曹洞宗,承传千年,并传及日本、越南、朝鲜。因此,药山为曹洞宗远祖祖庭。
惟俨禅师亲手创建的药山寺,历经沧桑,几度兴废。清初复建的古药山寺,占地48亩,前有山门戏台,依次有天王殿、韦驮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方丈楼,主殿两旁有供诸佛诸祖的侧殿及配房数十间,其规模之雄伟,殿宇只巍峨,佛像只高大,据说在国内都是少见的。
那天,恰值我出差津澧,乘这机会,同国平师傅驾三菱吉普从渡口乡拐道西南,一路奔驰到了药山。喜出望外的是,药山寺就在药山村头的山脚下。耸立的山门顶上“曹洞祖庭”四字遒劲铿锵。自信“打马关山门”,吉普一头钻进去,却嘎然而止。也许是j0002车号的原因,两位僧人即刻迎上来,热情地给我们做了导游。他们荣耀地说,八十年代以来,日本、韩国禅宗经常来此考察寻祖。1983年秋,日本朋友发现药山惟俨墓,激动不已,顶礼膜拜。又说,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推动法轮常转,修复药山寺,九十年代初,津市市人民政府就批准成立了“津市市药山寺修复委员会”,先后两次修复了简易的大雄宝殿、千手观音殿、山门等。
眼前就是大雄宝殿,陋而不俗,佛道兼容,供奉着几尊朴素的佛陀、菩萨和三清。从香炉余香得知,我们是今天第一拨香客。右边是一所废弃的小学。再往前,左边的观音殿里,千手观音孑然一身站立在空旷的殿宇中。正前方一座五开间的屋宇拔地而起的,其成色告诉我们,工程至少已停工一年。僧人遗憾地说,这就是按原寺规模和风格修复的大雄宝殿,正殿将塑释迦牟尼、阿难、迦叶,两边塑十八罗汉。可惜因资金不够而停工!僧人深沉的语气和期盼的目光,犹在昨天。出山门时,僧人兴奋地指向山坡,自豪地告诉我们,惟严祖师墓塔已经修复。遗憾的是,时间不许,我们只得惜别。
这一别,五年时光随风而去。4月16日,我们有幸去棠华乡履行公务,又迈开了去药山寺的脚步。虽然棠华乡最高首长陪同前往,但依然细雨霏霏,道路泥泞。走进寺院,我不觉肃然起敬,有感惟严大师毕竟是一代宗师,海涵雅量,对寺庙的修复宽容有加:建筑物和五年一模一样,大雄宝殿仍然瘫痪着,只是简陋的庙宇里多了一些香火。所幸而可嘉的是,乡政府量力而行办起了陈列室,在两间斗室的墙壁上,庄重地挂了三十多幅连环画,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介绍维俨禅师弘扬禅宗南宗的丰功伟绩。其中李翱问道的故事又一次勾起我的兴趣。
默念着“云在青天水在瓶”的诗偈从陈列室走出,突发异问:“李翱问道处在哪里?”不得而知。也难怪,主持早去了青天白云处,唯一在家的比丘尼除了敲琴、把签和引导功德钱外,显然是不知道“云在青天水在瓶”的。
常德市距药山仅二十多公里。唐长庆年间,韩愈的得意门生、唐代著名的哲学家李翱,任朗州(今常德市)刺史时,十分仰慕惟俨,多次派人去请无果,只得亲自登山拜访。惟俨只管读经,很久没有理睬李翱。李翱很生气,不客气地说:“见面不如闻名!”,拂袖就走。大师终于开口:“太守何得贵耳贱目?”李翱问惟俨:“何为道?”惟俨用手上下指点,问:“会吗?”李翱说:“不会!”惟俨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茅塞顿开,立即向惟俨禅师呈偈一首: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云浮青天,水止净瓶,各得其所,自然淡泊,这就是“道”吧。另一谒语不也是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物有所依,事有所定,知足常乐,淡然笃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奢求攀比,不好高骛远,不杞人忧天,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人如此,物也如此;佛门如此,红尘也如此。
云在青天水在瓶,光复祖庭定有时。
关山探古幽 ——大同无我,直指人心,同归于一
游药山寺后的第七天,我第一次来到了神往多年的古大同寺。其实,知道津市有古大同寺,比知道药山寺要出早许多年。古大同寺地处市郊,每次来津回常,过了澧水大桥,沿湘北公路南行两公里的圆盘路处,“古大同寺”指示牌最抢眼球,知道往西去三华里就是驰名荆楚的古大同寺。“大同”一词,让我这个老玩童也自然想起小时候玩过的民间土胡琴“大筒”来。既然追求“天下大同”,又为何在“大同”前面加上一“古”字,让人觉得古里古怪的。
下午四时许,结束例行公务,从金鱼岭办事处出发,不足十分钟,车就到了关山脚下。一座山堰,静卧山脚,清澈如许。一座工厂,拔地而起,群林环抱,满院春色。放眼望去,青山滴翠,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景色醉人。我们疲劳顿消,加快了登山的脚步。
在这天然氧巴中,踏着百余级台阶,一口气就登上了山门。山门是两重檐仿古建筑,顶上镶嵌着“十方丛林”四个金色大字。出了山门,迎面山坡向你展开一个硕大“佛”字,由绿草鲜花缀成,芳香扑鼻,养眼沁肺。山坡两边是石阶,石阶过去,分立钟楼、鼓楼。
沿着“佛”字登着石阶上去,就到了天王殿,“古大同寺”四字镶嵌在护墙上。坐在殿中的弥勒佛,袒胸露腹,满面笑容地向我们致意。和其他佛殿一样,天王殿走过就是大雄宝殿。殿内幢幡飘忽,香烟缭绕,声声木鱼,袅袅梵音,庄严肃穆。释迦牟尼佛祖头顶上的大鹏金翅鸟展翅欲飞,阿难和叶迦两位尊者静立佛祖左右。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各居东西陪殿。大殿两边神座上还供奉着十八罗汉,立卧喜怒,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南海观世音和她的左右协侍善财童子、龙女安居在佛祖屏风后面。
再往后走去是三圣殿。殿前的四根大石柱,飞龙缠绕,舞爪张牙,活灵活现。殿内,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分立阿弥陀佛佛左右,帮助和协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大势至菩萨宝座上一个宝瓶,右手托一盏灯,用智慧之光普照万物。努力观音菩萨右手持宝瓶,左手持杨枝,广播法雨,救苦救难。出了天王殿,走过天井,向西便是药师殿。药师佛左右是分别是日光遍照菩萨和月光遍照菩萨。天井东边是客堂,客堂后面是藏经楼。
走出寺庙,东侧的塔林给人耳目一新,十几座圆形白色的灵塔碑耸立在苍松翠柏之中,尖指青天。初考碑文,有历代法师们的灵塔,也有近年首批返寺修复古寺的法师们的灵塔。塔林边,两棵百年桂花树象两把巨伞,一开黄花,一开白花,枝叶上挂满了“许愿红”。
桂树下,稍息石凳上,遥想八月桂香扑鼻,不觉心旷神怡。静听法师诠释“大同”、赞叹“大同”之“古”。“大同”旨在“大同无我,直指人心,同归于一”。古大同寺历史上它被尊为九祖道场、第四十四福地,仅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有一千二百多年,这“古”字,非他莫属。
古大同寺创建于唐德宗贞元(公元七八五年)初,原名大同庵,后更名为大同寺。唐宋时,寺内常住僧众最多时达百人以上,最高峰达二百多人,历代有不少高僧驻锡。唐代的大同广澄禅师、大同济禅师,分别是马祖道一和石头希迁的法嗣,与药山惟俨禅师是师兄弟。从禅宗初祖达摩大师到大同广澄禅师和大同济禅师历经九代高僧。元以后,屡建屡毁,晚清得以中兴。在十年动乱中,除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及天井周边建筑群和五块清代石碑得以保存外,其余建筑、佛像、法器、经卷曾毁于一旦。
踏上归途,若有所悟。庙宇虽无夕日之辉煌,但却古韵依旧。“大同”之“古”,响彻荆楚,游人慕名,香客接踵。尤其是,“大同无我,同归于一”的教义,走出寺院,走进凡尘,走进芸芸众生。大同山下,今日之津市,政通人和,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2009年5月于津市兰苑宾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