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吉祥 于 2015-11-6 20:20 编辑
【敬老院里写大爱】民族敬老院袁用松:心系敬老院 维汉一家亲
2010年,桃源县民族敬老院正式落户于枫树维回乡大马山村。成立之初,敬老院只有几栋破旧的房子,一片空地,如何建好一个承载民族友情的少数民族敬老院,选出一个合适的院长,成为乡党委政府的一个难题。这时,原老井村支部书记袁用松进入领导的考察范围,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的敬老、爱老、护老之心让人们开始熟知。 几年来,袁用松一直与老人同吃同住,把老人的生活安排得妥妥帖帖,给予老人最大的温馨和关照。一年四季除了农忙在家打点一下,其余时间基本上都在院里,难怪他妻子、儿女都说:“你的心总是在敬老院。”确实,袁院长太爱这个大家了,一刻没有在院就脚生痒,一天没有见到老。 民族敬老院是个特殊的组合家庭,不同民族的老人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性有很大差异,而且都是孤老、残疾,在生活调剂上比其他敬老院要难得多,老人们在个人素质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不讲文明卫生,有的喜怒无常、爱生事、爱争强好胜,要把他们引向文明、卫生、团结,是一件很头痛的大事。 袁用松以心换心,把老人当作自己的亲人,用真情感化老人。一是工作上以院为家,不怕脏和臭,不怕苦和累。二是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怀,老人生病为他们端屎倒尿,换衣换裤,喂药喂饭,老人病重时还自己掏钱为他们请医买药,老人病危时精心照顾。殷勤的服务,耐心的开导,让袁用松成为了老人们眼中最可爱的人。 袁用松帮五保老人夹菜 袁用松在菜地打药 冬去春来,院里来了一批又一批老人,他们在这充满爱心的绿洲里,过得开心,住得舒心,人变了,观念也大变样了,院里的各项工作总是积极主动配合,院里吵闹事少了,守纪律、讲文明、讲团结的人多了。院里的空地都种上了蔬菜,还喂上了鸡、鸭、羊、牛等家禽,鱼塘里放上了鱼苗。老人们每餐都有荤菜,过年过节还特别加菜,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很多人劝袁用松说:“老袁,你真傻,你有能力、有头脑,随便去干个什么事,都比现在强。”袁用松都只淡淡一笑。为了改善老人们的居住条件,他跑前跑后争取资金,让整个敬老院变了个模样。院子中央安上了太阳能照明路灯,老人们的房门前树起了不锈钢晾衣架,老人的房间有了数字电视、单独的卫生间、太阳能热水器,每年还给每位老人置办两套以上的衣物,老人们进出敬老院有车辆接送。而袁用松自己却领着微薄的工资,靠养老金和家里的其他收入生活,但他没有丝毫怨言。在袁院长的心里,既然爱上了敬老院这项事业,能为维汉一家亲做出自己的贡献,上对得起党和政府,下对得起需要关照的老人,哪怕是苦一点、清贫一点也心甘情愿。 (来源:桃源县政府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