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文工

攀登广东第一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 10:3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宝的故事》第二章学生时代第10节艰苦求学之6住姑妈家

本帖最后由 文工 于 2016-3-12 22:49 编辑

6住姑妈家1961年夏,我从杨柳塘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道县三中。
本届毕业生只有一个班,[url=]那年我们村考入初中的只有我和文载福两人[/url]。记得当年初小考高小时,是我们俩分别考了一、二名,班主任老师见了我们十分高兴地说:“好啊,祝贺你们呀!一、二名都被你们拿了,载想——载福,将来一定享福!”他把我们两人的名字连起来念,说是享福之人。
当时我俩的父母听了老师的夸奖,喜不自禁,认为先生有先知先觉,金口玉言,将来一定大有出息。
父亲送我读书的决心之大,这也是缘由之一。
当时我们村子里几百号人只出了一个大学生,高中生寥寥无几,初中生屈指可数。所以,我考上初中之后,父母自然喜在心中,千方百计为我筹措学费,好不容易读了一年之后,家庭经济困难的局面始终无法解围。到了第二年,我们村增加了一位初中生,又有一人考入道县三中,他叫范月送,家里条件虽然比我家稍微强一点,但经济上也不太宽裕,其父是后爸。两家大人偶遇一起,自然谈起了孩子的读书之事。
我们两家离道县三中有20多里路远,且大多是山路,七上八下,要翻过好几座山,跨过好几条河,才能到达学校。如果走读,每天往返于家庭与学校,要走四、五十里路,显然赶不上学校的作息时间,而读寄宿则需一大笔开支。为了节省这笔开支,两家大人一商量,就为我们选择了介于寄宿与走读之间的就读方式,即寄住在学校附近的一个远方亲戚家。说是亲戚,其实[url=]已出五服,并非[/url]近亲,倒是带故,因为她是从我们村嫁出去的且与我们的父亲同辈份,所以我们自然而然就称她为姑妈。好在这位远房姑妈贤惠大方讲义气,家中无儿无女,不嫌打扰,爽快地答应了我们寄住在她家。
姑妈姑父那时已是不惑之年,待人和蔼可亲,从而减少了我们的拘束但毕竟我们属远房亲戚,总不能给人家添太多麻烦。所以,我与月送都能自知之明,放学之后,主动帮助她家挑挑水,劈劈柴,和睦相处,相安无事。
与我们一同寄住在远房姑妈家的还有一位同学,那就是文载福,是远房姑妈的亲侄儿,初中时他与我同一年级但不同班。载福是在自己的[url=]亲[/url][LU3] 姑妈家寄读,当然与我和月送的处境是有区别的,他与姑父母同吃同住不用操心,可以在房间里开铺,且不必自己动手洗衣做饭。而我们则不同了,每个周末要回家背米、挑柴、带干菜到姑妈家,每天清早起床,自己动手劈柴、挑水、煮饭。放学后,照样要为自己的一张嘴忙碌。
其实也算不上忙碌,只不过把两人从家里背来的米各量出一小筒凑在一起,放在同一口锅里一煮,饭熟了就行了,用不着炒菜——也无菜可炒,菜就是从家里带来的辣椒酱或拌辣椒的油炸豆腐,油炸豆腐算是上等菜了。
我与月送同睡一床,说是床其实又不是正宗的床,而是一个扮禾的方桶,把它倒扣过来放在堂屋里,在方桶的底板上铺上席子和被子,这就是我们的床了。虽然如此,我们已经知足了,因为寄住在姑妈家是免费的。
茶余饭后,我们有时陪姑父母聊聊天,有时三个学童一起玩耍、嬉戏打闹,打破了姑妈家无儿无女的寂寞,倒也给他们增添了一份家庭乐趣。因此,他们并不讨厌我们。
姑妈家处于寿佛墟的上街,离学校只有三、五百米远。寿佛墟是道县除县城道江镇之外的第一大集镇,每隔5天便赶一场闹市(赶集)。我父亲每次赶闹市时,既到学校去看我,又到姑妈家去走一走,有时顺便也带点农村土产什么的给他们,彼此之间显得亲近、融洽。
在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情就是那样的简单、质朴、纯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 16: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 19: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 21: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2 09:36:53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山,是一种体育锻练,更是一种老年乐趣!乘还跑得动,多走走,多看看,多活动活动,给夕阳增光添彩,就是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12 22: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观点非常正确!
老来要想身体好,
活动筋骨很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13 10: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宝的故事——我的回忆录》第二章学生时代第10节艰苦求学之6

本帖最后由 文工 于 2016-3-13 11:07 编辑

            

6、住姑妈
1961年夏,我从杨柳塘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道县三中。
本届毕业生只有一个班,那年我们村考入初中的只有我和文载福两人。记得当年初小考高小时,是我们俩分别考了一、二名,班主任老师见了我们十分高兴地说:“好啊,祝贺你们呀!一、二名都被你们拿了,载想——载福,将来一定享福!”他把我们两人的名字连起来念,说是享福之人。
当时我俩的父母听了老师的夸奖,喜不自禁,认为先生有先知先觉,金口玉言,将来一定大有出息。
父亲送我读书的决心之大,这也是缘由之一。
当时我们村子里几百号人只出了一个大学生,高中生寥寥无几,初中生屈指可数。所以,我考上初中之后,父母自然喜在心中,千方百计为我筹措学费,好不容易读了一年之后,家庭经济困难的局面始终无法解围。到了第二年,我们村增加了一位初中生,又有一人考入道县三中,他叫范月送,家里条件虽然比我家稍微强一点,但经济上也不太宽裕,其父是后爸。两家大人偶遇一起,自然谈起了孩子的读书之事。
我们两家离道县三中有20多里路远,且大多是山路,七上八下,要翻过好几座山,跨过好几条河,才能到达学校。如果走读,每天往返于家庭与学校,要走四、五十里路,显然赶不上学校的作息时间,而读寄宿则需一大笔开支。为了节省这笔开支,两家大人一商量,就为我们选择了介于寄宿与走读之间的就读方式,即寄住在学校附近的一个远方亲戚家。说是亲戚,其实已出五服,并非近亲,倒是带故,因为她是从我们村嫁出去的且与我们的父亲同辈份,所以我们自然而然就称她为姑妈。好在这位远房姑妈贤惠大方讲义气,家中无儿无女,不嫌打扰,爽快地答应了我们寄住在她家。
姑妈姑父那时已是不惑之年,待人和蔼可亲,从而减少了我们的拘束。
但毕竟我们属远房亲戚,总不能给人家添太多麻烦。所以,我与月送都能自知之明,放学之后,主动帮助她家挑挑水,劈劈柴,和睦相处,相安无事。
与我们一同寄住在远房姑妈家的还有一位同学,那就是文载福,是远房姑妈的亲侄儿,初中时他与我同一年级但不同班。载福是在自己的[url=]亲[/url]姑妈家寄读,当然与我和月送的处境是有区别的,他与姑父母同吃同住不用操心,可以在房间里开铺,且不必自己动手洗衣做饭。而我们则不同了,每个周末要回家背米、挑柴、带干菜到姑妈家,每天清早起床,自己动手劈柴、挑水、煮饭。放学后,照样要为自己的一张嘴忙碌。
其实也算不上忙碌,只不过把两人从家里背来的米各量出一小筒凑在一起,放在同一口锅里一煮,饭熟了就行了,用不着炒菜——也无菜可炒,菜就是从家里带来的辣椒酱或拌辣椒的油炸豆腐,油炸豆腐算是上等菜了。
我与月送同睡一床,说是床其实又不是正宗的床,而是一个扮禾的方桶,把它倒扣过来放在堂屋里,在方桶的底板上铺上席子和被子,这就是我们的床了。虽然如此,我们已经知足了,因为寄住在姑妈家是免费的。
茶余饭后,我们有时陪姑父母聊聊天,有时三个学童一起玩耍、嬉戏打闹,打破了姑妈家无儿无女的寂寞,倒也给他们增添了一份家庭乐趣。因此,他们并不讨厌我们。
姑妈家处于寿佛墟的上街,离学校只有三、五百米远。寿佛墟是道县除县城道江镇之外的第一大集镇,每隔5天便赶一场闹市(赶集)。我父亲每次赶闹市时,既到学校去看我,又到姑妈家去走一走,有时顺便也带点农村土产什么的给他们,彼此之间显得亲近、融洽。
在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情就是那样的简单、质朴、纯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17 23: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老师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8 11: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置身峰顶,云在头顶飘,人在云中游,悠哉神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9 11: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23 22:06 , Processed in 0.03387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