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65|回复: 20

东方鹰 《大魏雄风》第二卷 枝繁叶茂 故事梗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8 13: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东方鹰a 于 2016-5-28 13:34 编辑

  毕承毕高:
  
  第一章
毕承毕高
  毕姓与魏姓的人,原本就是同一血脉的一家人。关于毕姓的姓源,历来有关姓氏的古籍,考证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譬如,《姓氏考略》上说:“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之后以国为氏,望出河内、东平、太原”;《唐书宰相世系表》则指出:“毕公高之后”;《万姓统谱》上也记载说:“《左传》有毕万,《晋语》有毕阳”。毕姓的始祖,是周文王的第15子毕公高。周初著名政治家,“周初四圣”之一。
  
  第二章
望出东平
  在周代的870多年之间,周文王的这一支毕姓子孙,一直是显赫于世。毕姓延续至当代,最著名的当代名人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毕姓将军:毕占云中将、毕庆堂少将。当代将军:空军中将毕皓、海军中将毕惠义;海军少将毕鉴荣;空军少将毕雁翎、毕沧耕;少将毕文波、毕可升、毕可固、毕自峰、毕庶政、毕泗振、毕忠平、毕晶晶。文职少将毕敏。联合国副秘书长毕季龙。原国民党总统府中将参军毕书文。民国毕姓将领有:陆军中将毕化东、毕庶澄,陆军少将毕梅轩。文化名人有国家一级作家毕淑敏、作家毕公德、作家毕士臣。著名播音主持毕福剑。
  
  冯源姬姓:
  
  第三章
冯源姬姓
  据《通·氏族略·以邑为氏》中说:“冯氏世本姬姓,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之后,毕万封魏,支孙食采于冯城,因氏焉。”魏斯之子魏启字长卿,封于冯(河南省荥阳县西),故魏长卿的子孙也姓冯。故冯魏两姓实为同一祖宗。冯氏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就分为始平、杜城两大世系。名人:郑国名卿冯简子;韩国上党太守冯亭;西汉光禄大夫冯奉世;东汉孟津将军冯异;梁武帝时护国公冯宝;唐、晋、汉、周诸朝首相冯道;护国公冯宝之妻冼夫人;明末小说家冯梦龙;晚清抗法名将冯子材;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冯达文教授等。
  
  第四章
民国将领①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冯氏子孙出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顶尖人物.近代史上,有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的冯玉祥将军及其麾下抗日将领,第42军中将军长冯安邦,抗日同盟军第四路军总指挥冯占海,第77军军长前敌副总指挥冯治安将军等,在中华民族爱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第五章
民国将领②
  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历经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徐蚌会战等三大战役,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土崩瓦解。一批国民党高级将领纷纷倒戈,投向人民怀抱,或起义、或策反、或投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如火如荼的解放战争中,与魏同宗的冯姓将领,亦不例外。他们是(01-08):原国军第35军第101师少将师长冯梓;原国民党桂林绥靖公署桂南军政区中将副司令官兼新编第19军军长冯璜;原国民党军事参议院中将(中将加上将衔)参议冯华堂;原国军第91军191师少将师长冯济安;原国民党四川省第1区(温江)行政督察专员兼少将保安司令冯均逸;原国军第6编练司令部少将高参冯春申;原国民党二级上将,北平行辕副主任冯钦哉;原国民党军中将冯剑飞。
  
  第六章
近代人物①
  近代冯姓最光彩夺目的人物(01-09):原新四军第2支队副司令员冯达飞;琼崖革命武装和根据地创建人、原广东省、浙江省副省长冯白驹;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国家经济委员会顾问冯纪新;原军委联络部天津联络局局长冯铉;中国著名的青年领袖,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办公厅第一副主任冯文彬;原第十二届中顾委委员、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国务院副秘书长冯基平;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定;中国科学院学部常务委员、著名的哲学、教育大家冯友兰;十七届中央纪委委员、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冯敏刚。
  
  第七章
近代人物②
  近代冯姓最光彩夺目的人物(10-18):四川省第五、六届政协副主席、研究员冯达仕;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副主席冯德英;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冯苓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冯振翼;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冯巨中;青岛大学教授、全国模范教师冯光廉;山东省作协会员冯恩昌;中国首个作品票房过10亿的电影导演冯小刚;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广播艺术团副团长兼艺术总监冯巩。
  
  第八章
冯姓将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冯姓将军还有3人:原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冯仁恩少将。原四川军区和成都军区后勤部部长冯丕成少将。原总参谋部三部政委冯维精少将。冯姓当代将军有:总参动员部少将高参冯耀忠;二炮直属第56基地(96351部队,驻青海西宁)少将政委冯传生;二炮工程学院(陕西西安)少将院长冯红宇;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校务部少将部长冯维忠;总参谋部政治部少将主任、十七届中纪委委员冯寿淼;总后勤部军需物资油料部少将部长冯亮;解放军空军总医院空军少将副院长冯天有;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综合计划部文职少将副部长冯汝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文职少将冯春祥、海军总医院免疫学研究中心主任、文职少将副院长冯理达(女)。
  
  姬王与魏:
  
  第九章
姬王与魏
  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为晋国司徒,功高位重而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后裔中最有威名的是战国时代“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秦灭魏后,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进京做官,封为兰陵君。当时因其是王家之后,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王姓是中国5大姓之一,现为中国第2大姓,在台湾排名第6。全世界姓王的人大约有1亿。各姬姓王是王姓的最大的组成,有关资料显示,全国有家谱的王姓90%出自姬姓王。
  
  第十章
王姓名人①
  各姬姓王是王姓的最大的组成,据估计全国有家谱的王姓90%出自姬姓王。中华文明史上,王姓杰出人物辈出,褶褶生辉。早期有(01-07):古代气功家王子乔;秦代杰出的军事家王翦;汉朝和平使者、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的明妃王昭君;东晋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书法家、书圣王羲之;东晋名臣王导;十六国时期前秦的著名政治家王猛;唐朝著名军事将领王晙。
  
  第十一章
王姓名人②
  各姬姓王是王姓的最大的组成,据估计全国有家谱的王姓90%出自姬姓王。中华文明史上,王姓杰出人物辈出,褶褶生辉。早期有(08-17):大汉盛唐就有王珪、王德真、王本立、王璇、王孝杰、王方庆、王及善、王晙、王玙、王缙、王涯、王播、王铎、王徽、王抟、王溥16人入士位列相位;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五代、宋初将领王全斌;后梁将领王彦章;北宋大臣王曾;北宋大臣王旦;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创始人王阳明;清初大臣、著名诗人王士祯;国民党政要王世杰。
  
  第十二章
近代英豪
  王姓近代英杰中,受人敬仰的有: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山东地方党组织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王尽美;原中央南方局工委书记、八路军副参谋长、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军委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中央书记处书记、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原国军第41军中将代军长,著名抗日将领王铭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王亚南,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原生动物学奠基者王家楫;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王玉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王曾瑜;海外科技界世界电脑大王王安,世界电脑软件大王王嘉廉等。
  
  第十三章
灿若星辰
  在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自立世界民族之林的进程中,王姓将领灿若星辰,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中国人民解放军王姓开国将军104人:其中大将1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军械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杰出军事家王树声大将;上将5人:原中顾委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总后勤部政治委员、军委副秘书长王平上将;原军委常委,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顾委常委王震上将;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第二政治委员王宏坤上将;原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军委顾问、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中纪委常委王建安上将;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军委副秘书长,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顾问,中顾委委员王新亭上将;中将11人:王诤、王必成、王近山、王尚荣、王宗槐、王秉璋、王恩茂、王家善、王道邦、王辉球、王紫峰;少将:87人。
  
  第十四章
战将如云①
  自得姓以来,王姓就是一个非凡的姓氏,一个与魏血肉相连的姓氏。姬王不仅人数位居各姓氏第二,且在推翻旧中国、建立新中国的进程中,涌现出少将87名。他们的辉煌业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姬王的骄傲。原兰州军区空军副政委、司法部副部长王文少将;原西藏军区副司令员、铁道兵顾问王亢少将;原福州军区副政委王直少将;原装甲兵学院副院长王胜少将;原装甲兵副政委王屏少将;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部部长王晓少将;原武汉军区副政委王展少将;原广州军区政委、国家体委主任王猛少将;王谦、王新、王德、王璞、王力生、王大华、王万金、王才贵、王义勋、王之平、王子修、王元和、王六生少将......
  
  第十五章
战将如云②
  自得姓以来,王姓就是一个非凡的姓氏,一个与魏血肉相连的姓氏。在推翻旧中国、建立新中国的进程中,涌现出少将87名。他们的辉煌业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姬王的骄傲。(22-44)原空军高炮指挥部副政委王凤梧少将;原第二炮兵副政委王文介少将;原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政委王文轩少将;原青海省军区政委
  王文英少将;原安徽省军区第二政委王文模少将;原华北军区空军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王云霖少将;原解放军军事学院副政委王平水少将;王世仁、王东保、王永浚、王兰麟、王再兴、王光华、王全国、王全珍、王兆相、王庆生、王兴纲、王远芬、王赤军、王扶之、王作尧、王希克少将......
  
  第十六章
战将如云③
  自得姓以来,王姓就是一个非凡的姓氏,一个与魏血肉相连的姓氏。在推翻旧中国、建立新中国的进程中,涌现出少将87名。他们的辉煌业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姬王的骄傲。(45-67)原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云南省副省长王启明少将;原内蒙古军区副司令员王良太少将;原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王良恩少将;原驻毛里求斯特使全权大使王若杰少将;原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顾问王茂全少将;原北京军区装甲兵政委王英高少将;原西藏军区副政委王其梅少将;王奇才、王明坤、王明贵、王泮清、王定烈、王学武、王学清、王诚汉、王绍南、王绍渊、王政柱、王砚泉、王奎先、王贵德、王香雄、王振东少将......
  
  第十七章
战将如云④
  自得姓以来,王姓就是一个非凡的姓氏,一个与魏血肉相连的姓氏。姬王不仅人数位居各姓氏第二,且在推翻旧中国、建立新中国的进程中,涌现出少将87名。他们的辉煌业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姬王的骄傲。(68-87)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顾问王振祥少将;原国防科委第六研究院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王振乾少将;原南京军区工程兵政治委员王建青少将;原旅顺基地副司令员王效明少将;原中国民航总局政委王海廷少将;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政治部顾问王海清少将;王银山、王焕如、王淮湘、王智涛、王集成、王阑西、王道全、王毓淮、王静敏、王蕴瑞、王黎生、王德贵、王耀南、王维舟少将。
  
  第十八章
当代将军①
  姬姓王是王姓的最大的组成。姬姓王与魏血脉相连。将星闪烁,是王姓人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人民解放军王姓当代将军:其中上将10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王克上将;原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任解放军空军司令员王海上将;原国防大学政委王茂润上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委王诚汉上将;军事科学院院长王祖训上将;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王瑞林上将;原成都军区司令员王建民上将;国防大学校长王喜斌上将;兰州军区司令员王国生上将。武警部队司令员王建平上将。中将37人:王谦、王太岚、王永宁、王永国、王永明、王成斌、王同琢、王守业、王吉连、王良旺、王洪福、王建民、王继堂、王申、王文荣、王立忠、王玉成、王志诚、王作义、王厚卿、王统业、王继英、王绪恭、王维章、王福义、王福中、王登平、王兆海、王洪尧、王健、王教成、王治民、王泰森、王永生、王建伟、王久荣、王洪光。
  
  第十九章
当代将军②
  姬姓王是王姓的最大的组成。姬姓王与魏血脉相连。将星闪烁,是王姓人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人民解放军王姓当代将军:(01-89)中共新疆军区纪律检查委员会专职委员(正军职)、副书记王玉少将;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副司令员王文理少将;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王心刚文职少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司令部参谋长王占瑞少将;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王汉儒少将;电子技术学院副院长王克忠少将;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研究室主任,高级研究员王保存少将;解放军总医院医务部主任、部党委书记王晓钟少将(女);王晓棠、王静波、王军、王兴、王宇、王亮、王杰、王健、王峰、王琪、王铃、王侃、王章、王毅、王久荣少将……
  
  
  枝繁叶茂
故事梗概②
  
  第二十章
当代将军③
  姬姓王是王姓的最大的组成。姬姓王与魏血脉相连。将星闪烁,是王姓人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人民解放军王姓当代将军:(90-206)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制研究部部长王志学少将;重庆警备区政治委员王志学少将;南疆军区司令员王志忠少将;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部长王志毅少将;解放军第二炮兵第52基地副政治委员王佐平少将;军事经济学院副院长兼训练部长王应林少将;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王秉才少将;第27集团军政委王秉伦少将;解放军总后勤部军械工程学院政治委员王秉芹少将;王定庆、王昌祺、王国生、王国田、王建仁、王金义、王金和、王金重、王育华、王经文少将……
  
  第二十一章
当代将军④
  姬姓王是王姓的最大的组成。姬姓王与魏血脉相连。将星闪烁,是王姓人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人民解放军王姓当代将军:(207-290)总参谋部三部副部长王启恭少将;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王良均少将;军事经济学院训练部部长王其琨少将;第二炮兵纪委专职副书记王青山少将;河南省军区司令员王英洲少将;防科工委科技委副秘书长王金泉少将;总参谋部炮兵部部长王育华少将;军事科学院军制部研究部研究员王安少将;国防大学政治部王兆瑞少将;第21集团军参谋长王建民少将;王学谦、王郁文、王建业、王建仁、王恩庆、王钧璠、王衍成、王志成少将……
  
  第二十二章
当代将军⑤
  姬姓王是王姓的最大的组成。姬姓王与魏血脉相连。将星闪烁,是王姓人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人民解放军王姓当代将军:(291-334)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王树峰少将;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王振初少将;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员王振镛少将;军事医学科学院科技部部长王淑兰(女)少将;第21集团军副军长王聪民少将;宁夏军区副司令员王毓源少将;沈阳军区第16集团军副军长王鹏恩少将;国防大学校务部副部长王毅力少将;第1军医大学副校长王绍惠少将;海军上海基地副司令员王登玮海军少将;王国湘、王恩实、王秋科、王祖尧、王章智、王继维、王超凡、王瑞松海军少将;王昭铭、王俊彬空军少将……
  
  第二十三章
民国将领①
  姬姓王是王姓的最大的组成。当代王姓的人口已达到8892万,姬姓王与魏血脉相连。另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授予王姓将官、南京政府叙任王姓将官达数百人。值得一提的是,抗战中,中华民族的军人以其热血气质,凸现出无畏的牺牲精神与英雄气概,捍卫了民族的尊严。抗日民族英雄王铭章、王耀武、王禹九等一批王姓将领,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上,书写了中国军人最光彩的一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铭章、王禹九被新中国追授为“革命烈士”。
  
  第二十四章
民国将领②
  王禹九,原国军79军少将参谋处长,浙江黄岩人。南昌保卫战中,夏楚中将军率领的民国79军在虬岭与数倍于己的日军浴血奋战七昼夜,坚守阵地消灭了大量的敌人。南昌陷落,79军奉命撤出战斗。王禹九为掩护军部突围,壮烈殉国。国民政府追晋为中将。198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王耀武,抗日名将,原国军第74军中将军长。1937年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1938年参加武汉会战中的万家岭战役。1939年参加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41年指挥74军参加上高会战,重创日寇,被誉为抗日铁军。后参加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1945年指挥了国军抗战中的最后一次会战———湘西雪峰山会战。从抗战之初到抗战结束,王耀武年年对日作战,几乎是无役不予,战绩颇佳。王耀武精明强干、头脑清晰,被中共高级将领称为国民党内少有的几个明白人之一。
  
  第二十五章
民国将领③
  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历经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徐蚌会战等三大战役,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土崩瓦解。一批国民党高级将领纷纷倒戈,投向人民怀抱,或起义、或策反、或投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如火如荼的解放战争中,与魏血脉相连的王姓将领,亦不例外。他们是(01-15):原国军绥远省保安司令部少将参谋长王兴、原国军第18兵团少将副参谋长王杰、原国军成都城防司令部少将参谋长兼城防部队指挥官王杰、原国军第10军少将副军长王岳、原国民党国防部少将部员王庚、原国军第32兵站分监部少将分监王度、第1兵团少将高参王梦、原民政府主席特派战地视察第1组少将视察官王然、原国军第17兵团中将高参王之宇、原国军第95军少将参谋长王大中、原国军第126军少将副军长王卫苍、原国军贵州绥靖公署中将副主任王家烈、原国军第52军暂编58师少将师长王家善、原国军豫陕边区挺进军中将总指挥兼豫西行署主任王凌云、原国军整编第42师中将副师长王根僧。
  
  第二十六章
民国将领④
  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历经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徐蚌会战等三大战役,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土崩瓦解。一批国民党高级将领纷纷倒戈,投向人民怀抱,或起义、或策反、或投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如火如荼的解放战争中,与魏血脉相连的王姓将领,亦不例外。他们是(16-30):原国军第68军少将副军长王振声、原国军第45军97师少将师长王晏清、原国军第107军中将副军长兼260师师长王清翰、原国军第53军130师少将师长王理寰、原国军第111军326师少将师长王崇仁、原国军第6编练司令部中将新兵纵队司令王绪镒、原国军第49军少将军长王景渊、原国军西康省保安司令部中将副司令王靖宇、原国军归绥指挥所中将高参王雷震、原国民党国防部少将部员王锡侯、原国军干部训练团中将副教育长王锡符、原国军第40军264师少将师长王锡龄、原国军马当要塞司令部中将司令王锡焘、原国民党安东省政府委员兼安东省保安司令部中将副司令王景烈、原国军新编第11军少将参谋长王维侃。
  
  第二十七章
民国将领⑤
  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历经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徐蚌会战等三大战役,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土崩瓦解。一批国民党高级将领纷纷倒戈,投向人民怀抱,或起义、或策反、或投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如火如荼的解放战争中,与魏血脉相连的王姓将领,亦不例外。他们是(31-45):原国军骑兵司令部中将副司令王照堃、原国军整编第12师112旅少将旅长王肇治、原国军第45军127师少将师长王澂熙、原国军第51军少将副军长王镇坛、原国军张垣绥靖公署第1处少将处长王赞臣、原国民党西南第1路游击总指挥部上将总指挥王缵绪、原国军第2绥靖区中将司令王耀武、原国军第119军247师少将副师长、代师长王灝鼎、原国民党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王树常、原国军第108军241师少将师长王显庆、原国军暂编第9军少将副军长王胜泌、原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军垦处少将处长王胜泌、原国军湖北省保安第3旅少将旅长王子云、原国军西安团管区少将司令王子伟。
  
  第二十八章
民国将领⑥
  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历经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徐蚌会战等三大战役,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土崩瓦解。一批国民党高级将领纷纷倒戈,投向人民怀抱,或起义、或策反、或投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如火如荼的解放战争中,与魏血脉相连的王姓将领,亦不例外。他们是(46-60):原国军国防部挺进军第1纵队少将司令王子愚、原国军第49军前线中将总指挥官王天锡、原国军第18军少将副军长兼11师师长王元直、原国民党国防部新兵训练处纵队中将副司令兼第4队总队总队长王元虎、原国民党西安民众自卫总队少将总队长王友直、原国军西南第1路游击总指挥部第6纵队中将司令王公亮、原国军第92军142师少将师长王凤歧、原国军安徽省保安第5旅少将旅长王汉昭、原国军康定警备司令部少将司令王玉岗、原国民政府参军处中将参军王右瑜、原国军第4绥靖区第3处少将处长王安世、原国军衢州绥靖公署皖南指挥所少将副指挥官王业鸿、原国军重庆师管区少将司令王吉甫、原国军第92军少将参谋长王有湘、原国军宁夏省保安第1师少将师长王有禄。
  
  第二十九章
民国将领⑦
  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历经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徐蚌会战等三大战役,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土崩瓦解。一批国民党高级将领纷纷倒戈,投向人民怀抱,或起义、或策反、或投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如火如荼的解放战争中,与魏血脉相连的王姓将领,亦不例外。他们是(61-75):原国军第3方面军总司令部中将参谋长王光汉、原国民党四川省第4区(眉山)行政督察专员兼少将保安司令王刚毅、原国军第27师中将师长王应尊、原国军联勤总部第5补给区少将参谋长王应祺、原国军整编第32师少将参谋长王启明、原国军第1绥靖区中将副司令官兼第21军军长王克俊、原国民党国防部中将部员王连庆、原国军沈阳警备司令部少将参谋长王作楫、原国军第19兵团中将副司令官王伯勋、原国军陆军总司令部少将部员王伯庚、原国军宁夏兵团贺兰军少将副军长王伯祥、湖南绥靖总司令部中将副总司令王劲修、原国民党甘肃省政府代主席,第5兵团中将副司令官王治歧、原国军第29军234师少将师长王学成、原国军第6编练司令部少将高参王治熙。
  
  第三十章
民国将领⑧
  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历经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徐蚌会战等三大战役,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土崩瓦解。一批国民党高级将领纷纷倒戈,投向人民怀抱,或起义、或策反、或投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如火如荼的解放战争中,与魏血脉相连的王姓将领,亦不例外。他们是(76-84):原国军第15军169师少将代师长王庚白、原国军正定团管区少将司令王果夫、原国军长沙绥靖公署少将高参王昌烈、原国军第89军少将副参谋长王典则、原国军第104军少将副军长兼250师师长王建业、原国军第104军少将副军长王宪章、原国军川南师管区少将副司令王祚炎、原国民党中央军校第5分校少将副主任兼教育处长王炳章、原国军第90军338师少将师长王宪斌。
  
  第三十一章
王姓政要①
  姬姓王与魏血脉相连。王姓延续至现代,不仅战将如云,在推翻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进程中,造就和涌现出一批卓越的优秀的政治家、革命家和领袖人物。王荷波: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27年汉口“八七”会议,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革命烈士。王稼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曾任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团副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央3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军委委员、副主席兼军委总政治部主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代主任、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
  
  第三十二章
王姓政要②
  姬姓王与魏血脉相连。王姓延续至现代,不仅战将如云,在推翻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进程中,造就和涌现出一批卓越的优秀的政治家、革命家和领袖人物:王震,开国上将。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委、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王汉斌,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王兆国,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8、9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10、11届副委员长。王乐泉,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书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1政委。王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1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歧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北京市市长。大浪淘沙,也有如王克全、王洪文一类的叛徒、残渣、野心家和阴谋家。
  
  潘魏同脉:
  
  第三十三章
潘魏同脉
  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姬高被封在毕,建立毕國。毕公高封其子季孙于潘,附庸于毕国。其地在今陕西省北部,后迁河南固始,子孙以封邑命氏。或言春秋时,姬姓潘国被楚国吞并,亡国后的潘国人就有用国名作为姓氏的,从此改姓潘。毕姓潘氏与魏同宗。历史名人有:西晋文学家潘岳、潘尼;宋初名将潘美;明代水利家潘季训;北洋军阀政府总理兼交通总长潘复;中国远征军中将师长潘裕昆;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潘光旦;中国会计学家潘序伦;哲学家潘梓年;心理学家潘菽;左翼文化运动的创始人潘汉年;民进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潘贵玉(女);作家潘宝玉、潘永修;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编审潘凯雄等。
  
  
  枝繁叶茂故事梗概③
  
  第三十四章
潘姓将星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将军中,有5位引人注目的潘姓将军,他们是:原防空军干部部部长潘峰少将;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潘焱少将;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潘世征少将;防空学校政委潘寿才少将;武汉军区副政委、曾任湖北省委书记的潘振武少将。
  
  第三十五章
潘姓将星②
  中国人民解放军当代潘姓将军:第二炮兵副司令员潘日源中将;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新疆军区政治委员潘兆民中将;沈阳军区副政委潘瑞吉中将;国防大学前战略研究所所长潘振强少将;武警黄金指挥部主任潘昌杰武警少将;92493部队副政委潘建新海军少将;原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政委潘洪亮少将;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潘培泰专业技术少将;国防大学外军教研室主任潘湘庭专业技术少将;中央警卫团副政委潘兴立少将;西安陆军学院政委潘庆然少将;湖北省军区副政委潘运斌少将;总参谋部军事调研(第三)部部长潘惠忠少将;军事科学院外军部部长潘俊峰少将;解放军第301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内分泌科教授潘长玉(女)文职少将。
  解放战争中,一批国民党高级将领纷纷倒戈,投向人民怀抱,或起义、或策反、或投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是(01-08):原国军第95军中将总参议潘大迥;原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二级上将潘文华;原江北团管区少将司令潘先知;原国军第60军184师少将师长潘朔端;原国军第235师少将师长潘清洲;原国军新编第1军中将军长兼东北第5绥靖区副司令官潘裕昆;原国军长沙绥靖公署清剿第3纵队副司令兼芷江警备司令部副司令潘壮飞;原国民党江西省保安司令部少将高参潘国屏。
  
  晋吕源魏:
  
  第三十六章
晋吕源魏
  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魏武子(魏犨)次子魏(金奇)封于吕、厨,所以又称吕(金奇)、厨武子。其后子孙以邑为姓。吕氏另一脉出自姜姓。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从魏氏分化而来以邑为姓和以国为氏的吕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一批出类拔萃的人物。战国未期行政管理思想家吕不韦;汉高祖皇后、辅佐刘邦平定天下的吕雉;三国枭雄吕布;东吴名将吕蒙;十六国时期后凉国建立者吕光;道教全真教尊为“北五祖”之一的吕洞宾;唐初哲学家吕才;南宋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吕祖谦。
  
  第三十七章
吕姓名人
  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诗文家吕留良;晚明戏曲理论家、剧作家吕天成。曾任孙中山护法军援闽浙军总司令吕公望;国民党陆军31军少将参谋长、抗日名将革命烈士吕旃蒙;原河北省委书记吕玉兰;现代版画家、上海中国画院院长吕蒙;现代史学家吕振羽;结构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吕志涛;中国著名女演员、首届中国十大影视明星吕丽萍;全国青联委员、当代青年歌唱家吕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吕薇;男高音歌唱家吕继宏;中国作协会员吕新、吕曰生、吕树坤、吕元明;作家吕铭康、吕伟达、吕家乡等。
  
  第三十八章
吕姓将军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吕姓将军:原中央军委军事运输司令员、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政治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上将;原公安总队总队长兼北京市公安局第一副局长吕展少将;原沈阳军区工程兵政委、农垦部副部长吕清少将;原第二炮兵副政委吕义山少将;某炮兵师长吕仁礼少将;原炮兵技术学院院长吕士英少将;海军学院副教育长吕作松少将;原武汉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吕炳安少将;原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吕黎平少将。
  
  第三十九章
吕姓将军②
  吕姓当代将军:北京军区副政委吕志中将;总装备部工程兵第一研究所(技术装备研究所)研究员吕敏文职少将;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吕春堂文职少将;武装警察部队副政委兼纪委书记吕寿延少将;海军上海基地副政委吕云芳海军少将;原济南军区空军后勤部政委吕龙登空军少将;总参谋部防化兵部部长吕方正少将;兰州军区纪委军职专职委员吕绍堂少将;广州军区联勤部部长吕德松少将;西安军分区政治委员吕声毅少将;新疆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吕春禾少将;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吕海寰少将;沈阳军区某集团军副军长吕明华少将;吕祥胜、吕一山、吕廷珩、吕芳秋、吕国栋、吕建成、吕恒礼、吕家书、吕敬正、吕德松吕刚、吕义胜少将。
  
  第四十章
民国将领
  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历经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徐蚌会战等三大战役,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土崩瓦解。一批国民党高级将领纷纷倒戈,投向人民怀抱,或起义、或策反、或投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如火如荼的解放战争中,与魏血脉相连的吕姓将领,亦不例外。他们是(01-06):原国军川东师管区少将司令吕康、原国民党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吕超、原国民党国防部中将部员吕汝骥、原国军整编骑兵第2旅少将旅长吕纪化、原国军浙北师管区少将司令吕钦璜、原国民党军事参议院少将参议吕梦熊。
  
  嫡系令狐:
  
  第四十一章
嫡系令狐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春秋时曾一度称霸诸侯的晋国,在公元前376年的时候,被其大夫韩、赵、魏三家分晋。复姓令狐出自姬姓。周文王裔孙毕万,春秋时任晋国大夫,生子芒季,芒季生魏犨,即魏武子,武子又生魏颗,曾生擒秦国大将杜回,因功受封于令狐(山西临猗西),其后代遂以祖上封邑为姓,是为令狐姓。令狐历史名人有:三国时期魏国弘农太守令狐邵;唐初史学家令狐德棻;北周大将军令狐整;吏部尚书令狐楚;唐代著名史学家令狐德芬、令狐峘;北宋文学家令狐揆等。现代名人有:原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令计划(涉嫌受贿罪立案侦查并予以逮捕);国家审计署党组副书记、副审计长令狐安;原山西省政协副主席令政策(涉嫌受贿罪立案侦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副主任、教授令狐恩强。
  
  魏万同祖:
  
  第四十二章
魏万同祖
  姬万与魏同宗,先祖同源毕万。春秋时,晋国大夫毕万,毕公高之后,因辅佐晋献公有功,受封于魏,史称魏万,其裔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称万氏。万姓当代名人倍出,著名的有: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成都军区政委上将万海峰;原江西省省委书记万绍芬(女);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当代将军万锦湘、万高潮、万年宇、万忠林、万国平、万晓援、万东铖、万小元、万山虎少将。民国东北军陆军上将万福麟;著名农学家万贤国等。
  
  第四十三章
民国将领
  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历经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徐蚌会战等三大战役,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土崩瓦解。一批国民党高级将领纷纷倒戈,投向人民怀抱,或起义、或策反、或投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如火如荼的解放战争中,与魏同出一脉的万姓将领,亦不例外。他们是(01-05):原国军川康绥靖公署少将副参谋长万里、原国军黔桂边区绥靖司令部中将副司令官兼安龙指挥所指挥官万式炯、原国军滇黔人民自卫军中将司令万保邦、原国军整编第96军少将副参谋长兼政工处长万壑涛、原国民党国防部中将部员万倚吾。
  
  开封梁氏:
  
  第四十四章
开封梁氏
  据《通志·氏族咯》所载,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国分晋后,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在今河南开封市),魏惠王迁都大梁即为梁惠王,子孙以梁为氏,是为河南开封梁氏。故开封梁氏与魏有直接渊源。“梁”得姓还有其他渊源:出自嬴姓,为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为陕西梁氏。。出自姬姓,周平王的儿子姬唐封于南梁,其子孙以国为氏姓梁。是为河南梁氏。以邑命氏,为山西梁氏。梁姓是当今中国第21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84%。
  
  第四十五章
梁姓名人①
  历史名人有:东汉诗人梁鸿、著名文学家梁竦、大将军梁商、权臣梁冀;西汉大臣,今文易学“梁丘学”的开创者梁丘贺、灵帝时选部尚书梁鹄;东晋宁波地方官梁山伯;十六国时后赵戍卒起义领袖梁犊;隋末地方割据者梁师都;唐代天文仪器制造家、画家梁令瓒、唐代散文家梁肃;宋太宗雍熙二年(985)乙酉科状元梁颢、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安国夫人梁红玉、北宋抗金义军首领梁兴;南宋画家梁楷;三国时关中将领梁兴;明太子太师梁储、明代戏剧家梁辰鱼。
  
  第四十六章
梁姓名人②
  历史名人有:中国清代建筑师匠梁九、清初著名武官梁化凤、清初诗人梁佩兰、东阁大学士梁诗正、清朝大臣梁国治、清代书家梁同书、两江总督梁章钜;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交通、财政高级官员,旧交通系首领梁士诒;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梁启超。
  
  第四十七章
梁姓名人③
  近代名人:林学家、林业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梁希;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梁思成;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梁思永;台湾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梁实秋;中国历史学家,经济史专家梁方仲;浙江省政协常务副主席梁平波;国民政府陆军中将梁汉明;著名武侠小说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梁羽生;战斗英雄梁英瑞;湖南省作协党组成员、湖南省作协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梁瑞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梁存喜、梁琴(女)、梁青岭;中国书协会员、山东省书协副主席梁修;北大教授、中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理事长梁守德;《汽车导报》高级顾问梁德民。
  
  第四十八章
梁姓将军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梁姓将军:其中中将3人:原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梁从学中将、原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梁必业中将、原成都军区司令员梁兴初中将;少将8人:原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司令部参谋长梁军少将、原昆明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梁天喜少将、原成都军区副司令员梁中玉少将、原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梁仁芥少将、原总参谋部警备部后勤部部长梁玉振少将、原华北军区空军干部部部长梁达三少将、原浙江省军区司令员梁金华少将、原安徽省军区政治委员梁辑卿少将。
  
  第四十九章
梁姓将军②
  当代梁姓将军: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梁光烈上将;原总政治部直属工作部部长梁秉治中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第四研究室军事思想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梁必骎少将、解放军防化研究院院长梁坚少将、装甲兵工程学院(北京丰台)院长梁永生少将、装甲兵工程学院(北京丰台)副院长梁羽生少将、大连陆军学院训练部部长梁文兴少将、海南省军区司令员梁计秋少将、大连陆军学院政治委员梁太林少将、广州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梁同效少将、解放军第二炮兵第56基地政治委员梁保锦少将、解放军总政治部办公厅副秘书长梁宏昌少将、梁秀田、梁国章、梁树林、梁新如、梁贻斌、梁培桢、梁惠生、梁芝泮少将;梁随群、梁英空军少将;梁洪武警少将;梁金国技术少将;梁甸农、梁高权文职少将。
  
  第五十章
民国将领
  解放战争中,一批国民党高级将领纷纷倒戈,投向人民怀抱,或起义、或策反、或投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如火如荼的解放战争中,与魏同出一宗的梁姓将领,亦不例外。他们是(01-16):原国民党广东省保安司令部少将高参梁一飞、原国民党军广州绥靖公署中将参谋长梁世骥、原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少将参议梁光宇、原国民党国防部少将部员梁同淇、原国军北平行辕第3处中将处长梁述哉、原国军35军101师少将师长梁泮池、原国民党国防部少将部员梁直平、原国军湖南省司令部中将参议梁祗六、原国军军事委员会中将高参梁冠英、原国军河西警备总司令部少将参谋长梁顺德、原国民党总统府第4局中将局长梁家齐、原国军第1方面军总部中将高参梁得奎、原新编第3军暂编59师少将师长梁铁、原国民党中训团中将参军梁瀚、原国军第14军少将参谋长梁岱。
  
  藩魏近宗:
  
  第五十一章
藩魏近宗
  据《元和姓纂》载,毕万封魏,支孙食采于冯为氏,季孙食采于潘为氏,故魏、毕、冯、潘、藩氏同宗。续通志氏族略云:明时有藩俊(1522~1566)者,系嘉靖举人,后任广东省清远知县。藩姓,在全国约有人口6万,在各姓中排在第500位以后,占全国人口的0.005%.当代藩姓名人:四川眉山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藩俊华;甘肃省陇南市水利局局长藩俊德;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藩桂明;河南新县红军烈士藩家万;2008环球旅游小姐大赛中国小姐冠军藩雪莹;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藩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3: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东方鹰a 于 2016-5-28 13:23 编辑

毕承毕高
  毕姓与魏姓的人,原本就是同一血脉的一家人。关于毕姓的姓源,历来有关姓氏的古籍,考证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譬如,《姓氏考略》上说:“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之后以国为氏,望出河内、东平、太原”;《唐书宰相世系表》则指出:“毕公高之后”;《万姓统谱》上也记载说:“《左传》有毕万,《晋语》有毕阳”。毕姓的始祖,是周文王的第15子毕公高。周初著名政治家,“周初四圣”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3: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冯源姬姓
  据《通·氏族略·以邑为氏》中说:“冯氏世本姬姓,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之后,毕万封魏,支孙食采于冯城,因氏焉。”魏斯之子魏启字长卿,封于冯(河南省荥阳县西),故魏长卿的子孙也姓冯。故冯魏两姓实为同一祖宗。冯氏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就分为始平、杜城两大世系。名人:郑国名卿冯简子;韩国上党太守冯亭;西汉光禄大夫冯奉世;东汉孟津将军冯异;梁武帝时护国公冯宝;唐、晋、汉、周诸朝首相冯道;护国公冯宝之妻冼夫人;明末小说家冯梦龙;晚清抗法名将冯子材;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冯达文教授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3: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姬王与魏
  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为晋国司徒,功高位重而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后裔中最有威名的是战国时代“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秦灭魏后,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进京做官,封为兰陵君。当时因其是王家之后,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王姓是中国5大姓之一,现为中国第2大姓,在台湾排名第6。全世界姓王的人大约有1亿。各姬姓王是王姓的最大的组成,有关资料显示,全国有家谱的王姓90%出自姬姓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3:2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潘魏同脉
  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姬高被封在毕,建立毕國。毕公高封其子季孙于潘,附庸于毕国。其地在今陕西省北部,后迁河南固始,子孙以封邑命氏。或言春秋时,姬姓潘国被楚国吞并,亡国后的潘国人就有用国名作为姓氏的,从此改姓潘。毕姓潘氏与魏同宗。历史名人有:西晋文学家潘岳、潘尼;宋初名将潘美;明代水利家潘季训;北洋军阀政府总理兼交通总长潘复;中国远征军中将师长潘裕昆;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潘光旦;中国会计学家潘序伦;哲学家潘梓年;心理学家潘菽;左翼文化运动的创始人潘汉年;民进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潘贵玉(女);作家潘宝玉、潘永修;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编审潘凯雄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3:2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晋吕源魏
  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魏武子(魏犨)次子魏(金奇)封于吕、厨,所以又称吕(金奇)、厨武子。其后子孙以邑为姓。吕氏另一脉出自姜姓。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从魏氏分化而来以邑为姓和以国为氏的吕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一批出类拔萃的人物。战国未期行政管理思想家吕不韦;汉高祖皇后、辅佐刘邦平定天下的吕雉;三国枭雄吕布;东吴名将吕蒙;十六国时期后凉国建立者吕光;道教全真教尊为“北五祖”之一的吕洞宾;唐初哲学家吕才;南宋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吕祖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3: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嫡系令狐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春秋时曾一度称霸诸侯的晋国,在公元前376年的时候,被其大夫韩、赵、魏三家分晋。复姓令狐出自姬姓。周文王裔孙毕万,春秋时任晋国大夫,生子芒季,芒季生魏犨,即魏武子,武子又生魏颗,曾生擒秦国大将杜回,因功受封于令狐(山西临猗西),其后代遂以祖上封邑为姓,是为令狐姓。令狐历史名人有:三国时期魏国弘农太守令狐邵;唐初史学家令狐德棻;北周大将军令狐整;吏部尚书令狐楚;唐代著名史学家令狐德芬、令狐峘;北宋文学家令狐揆等。现代名人有:原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令计划(涉嫌受贿罪立案侦查并予以逮捕);国家审计署党组副书记、副审计长令狐安;原山西省政协副主席令政策(涉嫌受贿罪立案侦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副主任、教授令狐恩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3:3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魏万同祖
  姬万与魏同宗,先祖同源毕万。春秋时,晋国大夫毕万,毕公高之后,因辅佐晋献公有功,受封于魏,史称魏万,其裔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称万氏。万姓当代名人倍出,著名的有: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成都军区政委上将万海峰;原江西省省委书记万绍芬(女);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当代将军万锦湘、万高潮、万年宇、万忠林、万国平、万晓援、万东铖、万小元、万山虎少将。民国东北军陆军上将万福麟;著名农学家万贤国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3:3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封梁氏
  据《通志·氏族咯》所载,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国分晋后,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在今河南开封市),魏惠王迁都大梁即为梁惠王,子孙以梁为氏,是为河南开封梁氏。故开封梁氏与魏有直接渊源。“梁”得姓还有其他渊源:出自嬴姓,为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为陕西梁氏。。出自姬姓,周平王的儿子姬唐封于南梁,其子孙以国为氏姓梁。是为河南梁氏。以邑命氏,为山西梁氏。梁姓是当今中国第21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8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3: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藩魏近宗
  据《元和姓纂》载,毕万封魏,支孙食采于冯为氏,季孙食采于潘为氏,故魏、毕、冯、潘、藩氏同宗。续通志氏族略云:明时有藩俊(1522~1566)者,系嘉靖举人,后任广东省清远知县。藩姓,在全国约有人口6万,在各姓中排在第500位以后,占全国人口的0.005%.当代藩姓名人:四川眉山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藩俊华;甘肃省陇南市水利局局长藩俊德;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藩桂明;河南新县红军烈士藩家万;2008环球旅游小姐大赛中国小姐冠军藩雪莹;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藩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23 22:15 , Processed in 0.03733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