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示范引领,有模有样 (一)常德,海绵城市建设综合效益高,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共赢。 1、水环境明显改善。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技术措施,系统开展黑臭水体专项治理行动,完成了335公里污水输送管网的新建与改造,完成了桃花源、岩桥寺、唐家溶等7座污水提升泵站和皇木关污水处理厂的新建,启动了市污水净化中心的改造,完成了护城河、穿紫河、新河渠、沾天湖、柳叶湖、阳明湖、滨湖等水系综合治理,市城区主要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城内各水体水质达到地表水标准IV类以上。2016年10月17日穿紫河、白马湖、丁玲公园、柳叶湖开通了水上巴士。 2、水安全大幅提升。通过加强源头控制、恢复和拓展城市水系空间、完善市政排水系统和加强内涝点排查整治等措施,完成了防洪大堤——常德诗墙花堤综合治理、江南风光带项目建设,完成了花山闸、柳叶闸的新建,完成了419公里雨水排放管网的新建与改造,完成了船码头、夏家垱、柏子园、余家垱、粟家垱、杨武垱、尼古桥、楠竹山等20座雨水泵站的改造与新建,提高了对雨水径流的渗透、调蓄和排放能力,市城区防洪排涝能力大大增强,城市不再“看海”,经受了2016年7月上旬和2017年7月上旬两轮强降雨的严峻考验。在每次24小时累计降雨都大于177.8毫米的情形下,市城区都无大面积积水,无人员伤亡,无经济损失。 3、水生态不断优化。通过启动花山生态湿地和内河水系驳岸景观绿地建设,完成了穿紫河、杨桥河、新河渠两岸,滨湖、朝阳湖、沾天湖、柳叶湖周边,生态驳岸的重建与修复;完成了百果园植物走廊、柳叶湖环湖道风光带的新建;完成了白马湖公园、丁玲公园、滨湖公园、屈原公园的新建与改造,通过重塑自然生态岸线,营造动植物多样性生存环境,形成更加良性的水文生态。提质改造后的屈原公园、滨湖公园和穿紫河、柳叶湖沿岸植物生长茂盛,鲜花四季盛开,百鸟争鸣,鱼翔浅底,成为市城区一道道靓丽的自然风景线。 4、水文化广泛传承。通过修复重建老常德时期的麻阳街、大小河街、老西门、窨子屋、白鹤山古镇等历史记忆,挖掘整合常德丝弦、花鼓戏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建德国风情街、婚庆产业园、金银街等特色商业街,使老常德的内河码头文化、商业文明得到传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窨子屋,它是古常德典型的民居建筑形式,汇聚了传统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重建的窨子屋融入了更多传统和现代的海绵元素,是一次海绵城市建设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和交流。 5、水产业有序开发。海绵城市建设带来了规划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管理、运营智慧平台的开发与建设,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制造等诸多产业发展机会。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深入,链条越拉越长,催生了湖南道诚、鑫盛建材等一批新型技术和材料企业,带动了七星泰塑、湘北水泥水管厂等一批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完成了2座雨水利用泵站的新建;完成了水生植物种苗基地的新建;完成了锦江酒店、华侨城常德欢乐水世界——梦幻桃花岛、房车营地、沙滩公园、文化产业园、芙蓉王现代新城、北部生态新城、德国街、金银街、万达广场、友阿广场、和瑞欢乐城等工程项目的新建,带动了旅游、商贸、体育等相关产业发展,常德的房地产业也因环境的不断改善更为繁荣。 6、水管理日趋智慧。采用CCTV仪器检测管网,及时准确发现和排除管网错接、断接和堵塞等故障,为尽可能实现雨污分流,保障管网畅通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已相继建成污水处理、给排水、海绵城市项目建管绩效数字化管理平台和云计算中心,智慧水务系统基本形成。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技术,以使传统的水务管理向智能化转型。
图6:海绵型校园新建与改造成功案例 (二)常德,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在推进城市绿色循环发展方面已经发挥示范作用。 1、在技术方面已产生“大、中、小”海绵体并重构建;老城区合流制排水体系排放的污水在终端得到有效处理;黑臭水体按流域综合治理;海绵城市建设与黑臭水体治理、棚户区改造、开发旅游和环保新产业等工程融合推进,实现了资源共享的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常德模式。 2、在组织项目建设方面已产生“十抓”、“六规范”和“四大保障机制”等系统聚力的常德模式。 “十抓”,即:“抓组织领导,抓规划编制,抓制度建设,抓专业培训,抓资金筹措,抓舆论宣传,抓行政许可,抓项目落地,抓施工质量,抓绩效考核”。 “六规范”,即:“规范组织程序,规范技术标准,规范筹资投资,规范施工工艺,规范项目评审,规范运营模式”。 “四大保障机制”,即:“协调督查机制,投融资合作机制,项目设计联审机制,绩效考核机制”。 2018年5月起,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建立了集中行政机制,管理体制有了正规的编制机构,“常德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更名为“常德市市政海绵管理局”。增设了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科、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管理科(城市防涝办)等2个内设机构,调增了如下职责:①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海绵城市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参与拟定实施办法并组织实施;拟定海绵城市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②负责城市海绵设施、城市适应气候设施维护和管理工作;负责指导、监督、考核市城区海绵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设施维护工作;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城市海绵设施、城市适应气候设施工程项目的方案评审、巡查监督、工程质量等工作,参与相关建设工程项目的竣工联合验收工作。③根据市住建局授权,负责城市修补、城市生态修复有关具体工作。
图7:海绵型公园新建与改造成功案例 3、在项目范例总结和经验推广方面已有穿紫河和护城河综合治理项目入选全国黑臭水体治理优秀案例;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已在国际国内广泛传播的常德模式。 穿紫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包括驳岸风光带建设、沿线机埠新建与改造、特色商业街建设、水上观光游览等。建成后的风光带与沿线的大小河街、德国风情街、婚庆产业园、水上巴士观光融为一体,不仅还原了穿紫河清流本色、优化了内河生态环境,而且实现了亲水、戏水和商居、休闲、娱乐、旅游的一体化。 老西门及护城河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16.72亿元,其中政府直接投入0.36亿元,资金投入主要来自于社会资本。常德把老西门建成集“生态宜居、旅游观光、绿色办公、现代商业、文化休闲、艺术体验”等于一体的复合型“城市文化旅游街区”,不仅提升了街区商业资产价值,而且将永久性产生经济收益。目前所有商业资产正处于自营培育期,到2020年时商业资产总值可以达到19.4亿元,基本实现项目收支平衡;到2025年时商业资产总值达到24.02亿元,预计上交税金约3.3亿元,实现利润约5亿元。 2015年4月至2018年6月,常德市已接待国际国内200多个城市的行政长官、专家学者、企业领导来实地学习考察;2017年成功举办了“海绵城市建设摄影巡展”、“中德法治国家对话第十七届法律研讨会”、“2017透视海绵城市的面子和里子(常德)研讨会”、“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国际研讨会”、“首届海峡两岸旅行商交流大会”、“全国100大城市机关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开展了“2017年常德海绵杯·中德龙舟友谊赛”、“第十三届全运会龙舟决赛”和海绵城市建设社会知识普及活动;编排并广泛演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海绵城市宣传节目常德丝弦《水城常德情深深》;完善并更新了《常德海绵城市宣传片》;在世界环保日期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及新闻频道以《穿紫河换新颜 成为城市碧玉带》为主题隆重推介了常德穿紫河治理经验;2017年8月,红网、时刻新闻、今日头条、凤凰网等同步推出大型主题融合报道“砥砺奋进的五年·绿色发展 绿色生活”,讲述了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故事;为迎接党的十九大,9月28日,湖南卫视新闻联播10分钟精彩讲述了海绵城市带来的变化《看得见的变化之常德篇》;2017年10月,常德穿紫河综合整治成果照片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中共北京市委共同举办的“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上得到了集中展示;2017年11月15日,常德市第三届“与文明同行”社区文化节暨网格合唱比赛在和瑞欢乐城欢乐街顺利落幕,市海绵办选送节目常德丝弦《水城常德情深深》和“海绵城市摄影巡回展”全程参与了社区文化节20多场演出,市民通过现场观看节目、摄影巡回展和参与海绵知识有奖问答等活动,对海绵城市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了解,极大激发了常德作为海绵城市首批试点建设的自豪感,也极大提高了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拥护热情。 中国与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2017年11月6至8日在新加坡举行“生态友好城市发展研讨会”,2018年2月7日至13日,两年一次的世界城市论坛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2018年3月,“中欧水平台合作项目技术交流会”在常德举行。常德市代表中方分别作了“精诚合作,砥砺奋进——中国常德积极参与建设人类宜居生态城市”、“科学规划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带路国家城市发展经验分享”和“积极践行精诚合作,齐心协力造福人类”的主旨演讲。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先进经验不断传出国门,随着海绵城市的纵深推进,常德市名片越来越响亮。 4、在开展国际合作方面已产生国际先进技术在中国转化和落地的常德模式。
图8:海绵型道路新建与改造成功案例 长达13年与德国汉诺威水协的合作,给常德的海绵城市建设留下了较深的德国技术痕迹,最终基本实现了德国技术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中间走过了一段漫长的疑惑、怀疑,到理解、接受,到遇到各种问题,再怀疑,再修改方案的过程。 整个过程中,常德的领导展现出了对新技术的敏感和敢于实践的勇气,以及推广的决心。特别是领导包括专业人员的传统排水观念改变,以往不重视数据采集,电子数据的缺乏,降雨信息的缺乏,缺乏计算软件和设计院习惯的标准图等,带来了引入的阻力。而排水管网的破损,雨污混接,与不明水体的连接,排入排水系统的垃圾,其他杂物,夜市冲洗水,没有定期的排水系统冲洗和检修等一系列当前国内排水系统的典型问题,给德国技术的运用带来了挑战。因为德国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管理,雨水的水质和国内的情况有比较大的差异。比如质量差的水位仪导致自动控制系统无法工作。重建设轻管理,不关注设备养护、人员培训等,也为系统的正常工作留下了改善的空间。 如何实现这个落地,主要是从下面几个方面付出了努力: 第一方面是理解了流域治理概念。早在2005年就开始通过欧盟项目启动了河道的生态整治,并在2008年的水城常德的水资源综合利用框架规划中,引入了德国的可持续性雨水综合利用的理念,第一次明确地在中国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提出需要将雨水进行调蓄和下渗,来取代直接的排放。政府对此的认识较早,意识到城市排水系统与水系的紧密互动关系,需要多部门的协助,因此,2007年就成立了超越各个部门和管理范围利益之上的水系办,今天的海绵办,代理行使河长和河流所有者的身份,以搞好水环境为己责,直接对接欧洲水框架计划,瞄准目标是水系的生态达标,而不仅仅是解决黑臭问题。 第二方面是同步实现了水环境多功能的需求。通过欧盟项目的参观、讲座,把澳大利亚的水敏城市的概念引入,把水环境改造与其他城市内的功能进行紧密结合。比如退后河岸防洪堤,将公园与洪水淹没区融合。把岸线改造成雨水湿地,成为水处理设施。通过沿岸线的慢行系统,自行车道,构建整个城市贯通的人行系统,包括水上航道。通过德国小镇,大小河街,老西门等岸边开发区的同步建设,把城市与河流紧密结合,把亲水的功能与建筑紧密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不仅仅单一解决排水问题或者水质问题,而是把多专业团队结合在一起,一次设计完成。
图9:融合棚户区改造成功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