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何天晴

《松滋河畔的记忆》【壹】:史无前例的“安乡保卫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3 20: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何天晴 于 2020-7-13 20:38 编辑


   单薄的北大堤,地处湖北与湖南接壤处。南北均是汪洋一片的狭长地带。全靠这已经连续激战一个多月的数万军民,死守着湖南的咽喉,安乡的咽喉。后来还有位老伯伯告诉我:就在二十几天前,红尾闸堤防出现险情,许多党员干部带头扛着大木桩跳入水中,上百名农民也自动跟着跳进洪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堤坝。男青壮年泡在水里,妇女小孩在堤上,有的紧紧地拽着他们父亲、丈夫、兄弟的胳膊,有的搬运抢险物资。在电闪雷鸣、倾盆大雨之中,铸成一座青铜似的群体雕塑,直到险情排除。

   8月29日,优秀共产党员,抗洪功臣李建国的追悼会在县殡仪馆举行,省市领导郑培民,,吴定宪等参加追悼会,追悼会由县委书记主持,县长致悼词。

   9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中央办公厅主任曾庆红等的陪同下,来到书院洲堵口复堤现场。

   1998年9月8日安乡县城数万人欢送来安乡抗洪的解放军官兵。部队撤离安乡灾区那天,灾区群众用鲜花、绿叶做成欢送拱门,将面包、水果、熟鸡蛋一股脑塞到解放军官兵手里。有位首长感慨的说“我们抗洪抢险虽然辛苦,但能得到老百姓的爱戴,心中十分温暖,也为自己在军旅生涯中,能参与这样的战斗感到无比自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3 20: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何天晴 于 2020-7-13 20:44 编辑



    〔五〕:背后的故事


   在这场安乡保卫战地背后,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以及群体:人民子弟兵,党员、干部,群众。我原以为一直奋战在堤上的民工多少会有点经济补贴。可当我到现场访问他们时,才知道全部是义务工,连饭都需自备。只要村干部一声喊:“带几斤米上堤抢险呐!”农民一下子就变成了突击队员。北大堤告急那天,许多在一百多里外的农民都自愿赶来。面对洪峰,堤上一米一人,顶风冒雨,没有一个人动摇。我目睹着许许多多这样惊心动魄的背后的故事,不禁眼眶湿润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奋战在安乡灾区


    李兆申,1980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1988年获硕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任医师。时任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主任,全军消化内科研究所所长,上海市胰腺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会长、胰腺病学专委会主委,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任委员。2017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8年9月,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9月6日,时任长海医院李兆申教授消化内科副主任的李兆申,接到组织派他去湖南安乡重灾区开展防疫治病工作的通知。此时的他已办妥去奥地利参加世界胃肠病大会的一切手续,可是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出国学习的机会,戴上医疗队队长的袖标,奔赴抗洪第一线。

   面对被滔滔洪水淹没的家园,沉甸甸的责任感压在李兆申的心头。一天深夜,一位刚巡诊回到堤上的医生向李兆申报告:有一户灾民被围困在洪水里,身患重病,需要急诊。李兆申问清了灾民的病情,二话没说,背起药箱,拉着这位医生就往外跑。

   深夜的大堤,沉睡在泽国之中,到处是汪洋一片。他们乘着一艘小木船,冒着随时都可能坠入深水中的危险,靠着手电筒微弱的灯光,慢慢前行。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来到被水围困的垸中。检查、诊治、开药、医嘱……等他们返回大堤时,天色已破晓。李兆申也没休息,又紧张地投入到新的一天的战斗……

   在灾区20多个日日夜夜里,李兆申和他的战友们冒着高温酷暑,背着30多公斤的医疗器具,一个帐篷一个帐篷地巡诊,走遍了长达10公里的大堤上的1000多个帐篷,为灾民治病8525例次,卫生宣教近1万人次。并与战友们毫不犹豫一起为灾区人民捐款。还为当地灾民兴建了20多个标准的规范化厕所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被灾区群众誉为"生命堤上的红十字方队",荣立集体三等功。李兆申还被国家卫生部评为抗洪救灾先进个人,同时荣立个人三等功。

微信图片_20200419171452.jpg

(图为抗洪救灾英雄李兆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3 20: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何天晴 于 2020-7-13 20:49 编辑

死队队长李长志与战友冒险营救周运兰



   1998年7月24日晚上,安乡县安造垸突然被凶猛的洪水冲溃,仿佛要把一切吞没。小天才幼儿园就位于溃口的地方,周运兰老师领着30多个孩子迅速撤到了楼上。不久,长沙警备区的冲锋舟劈波斩浪开过来,解放军将孩子一船一船救上岸。洪水越来越急,形成一个个巨大的旋涡,前来营救的冲锋舟被浊浪掀翻,最后只留下周运兰。派来的另一艘也被卷进了旋涡。

  楼房倒了,周运兰被急流冲走,可她奇迹般地抓住机会,擎住了另一幢楼房。她孤身一人,只听见洪水发出猛兽般地咆哮,只看到附近地房屋在一栋一栋地坍塌。

  周老师被困的消息揪着人们的心。湖南省委和省军区的领导下达了命令:“决不容许在洪水中留下一个人!”空军派来了直升飞机。可是,风大雨急,建筑物摇摇欲坠,直升飞机不能接近。

  一个又一个营救方案都没有奏效。26日晚,已经两天两夜没吃没喝的周运兰陷入绝境。她思念两岁的女儿,思念正在大堤上抢险的丈夫,她不愿离开这个世界,不愿离开幼儿园的孩子们。

  7月26日晚,抢救周运兰方案的商讨会,在前线救护指挥部紧急进行。解放军某舟桥团接受了任务:“营救周老师,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周运兰所困的建筑物离溃口处第一栋建筑物之间有七栋楼房,构成斜坡梯形,楼与楼之间相隔30至50米。舟桥团首长经亲自查看,决定以七栋建筑物为支撑点,通过分段漂流,用缆绳连接建筑物的办法去营救。

  7月27日,舟桥团几名水性好的共产党员组成了“敢死队”。舟桥团首长担任现场指挥。

  营救行动开始了。敢死队员们带着绳索登上了一号楼。接着,通过绳索越过急流,漂倒二号楼。当他们向三号目标进军时,被一排恶浪压在水下。经过两个小时的生死搏斗,终于攀上了周运兰所在的七号楼

  没吃没喝,等待三天三夜的周运兰哭了,敢死队队员也哭了。

  敢死队队长李长志毫不犹豫地将救生衣脱下替周运兰穿上。带着体温地救生衣温暖着周运兰。水急浪高,处处是旋涡。李长志背起周老师,由唐学荣扶持着,沿着楼与楼之间的生命之绳,艰难地在沉浮中前进。李长志体力不支了,唐学荣顶了上去。无论绳索怎样飘荡,无论手心中地血泡怎样疼痛,郑海彬总是紧紧拉住生命之绳。经过惊心动魄的四个小时,周运兰终于得救了。


6.jpeg


(图为1998年7月26日敢死队队长李长志与战友一起冒险营救周运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13 20: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3 20: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史开均 发表于 2020-7-13 20:49
欣赏老师佳帖!为您点赞!

非常感谢老师的点赞鼓励!

欢迎指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3 20:5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何天晴 于 2020-7-13 20:55 编辑


刘国珍老师二十多天如一日义务为抢险官兵送茶水



   安乡县城北小学教师—刘国珍老师,当时她家住在安乡船厂。1998年7月24日傍晚安纺决口之后,刘老师目睹军民拼命抗洪抢险的动人情景,不顾自己的安危,一心想着为正在抗洪抢险的群众以及武警官兵们做点什么?那时,刘老师家的房子周围全被洪水淹了。她每天上午8点多钟,带上针线包,撑着自己制作的木排出门,到安乡大桥下的周裁缝家门口上岸。挑着八十多瓶自制的冰茶,穿过大桥桥洞,步行四里多路,把这些冰茶送到堵决口的解放军官兵手中。并拿出针线包为子弟兵们缝补衣裳。回家前,又从工地捡回两袋矿泉水空瓶,回家后把瓶子刷洗干净,同时烧开水,冷却后,装瓶放进冰柜,第2天就把这些冰水送到倒口,顶烈日,冒酷暑,二十多天如一日,直到倒口合拢。

   当时在桥下避灾的人当中,有的说:“这个女的天天去倒口做生意,应该赚了好多钱啰……”一来二去,十多天后,解放军的一位排长就邀请刘老师乘坐他们的船返回大桥下,他们也是从大桥下上岸,乘车去驻地~城南中学。那次特大灾难,那种惨烈境况和那些惊心动魄的抢险经历,至今仍在她脑子里挥之不去、成为她一生刻骨铭心的记忆。



微信图片_20200411211647.jpg

(图为安乡县城北小学刘国珍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3 20:5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何天晴 于 2020-7-13 21:00 编辑


张民权 组织安乡退伍官兵为抗洪救灾的军民捐款捐物


   1998年7月24日深夜11点多,时任安乡县信用合作联社工会副主席的我与同事奉命前往安乡棉纺织厂临洪大堤执行任务。大堤上前来抗洪抢险的队伍人头攒动,人们神色凝重,誓与洪魔决一死战!

   突然,随着“轰”的一声巨响,全城一片漆黑,只听到有人大声喊叫:“书院洲大堤决口啦!安纺倒垸啦!” 这是安乡县自1954年全县溃垸、1964年安尤公社溃垸(如今这个溃口已改造成安乡县唯一的长岭洲公园)以来的第3次安造大垸溃垸。于是,一场“斗洪魔,泣鬼神”的安乡保卫战拉开了序幕。

   安造大垸溃垸时,首当其冲的是安障信用社。这个只有6人的信用社,在时任主任熊宜志临危不惧、有条不紊的指挥下,确保了人员财产、账册资料的万无一失。同时还开办了“水上银行”,租赁小船,沿大堤两岸为灾民办理业务,受到交口称赞。

   “八一”建军节当天上午,县信用合作联社24名退伍官兵(其中两名女兵),在我的倡仪下,每人捐款50元,制作了8面锦旗,上书“祖国卫士 抗洪尖兵”8个大字,购买了24箱矿泉水,专程前往位于大鲸港镇的县抗洪救灾指挥部赠旗捐物,时任常德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朱文良大校对我们的行动给予了高度赞扬。

   时任县信用合作联社分管人事工作的副主任黄国荣,奉命前往离县城50余里的安澧大垸领导抗洪救灾。他不顾父亲病重,毅然坚守岗位,直至父亲因故离世,才赶回老家安康乡料理后事。虽然家人有所议论,但他一语中的:“我是党员,要以党的事业为重!”诤诤誓言,天地动容!

   在这场保卫战中,我除了与同志们一道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外,还充分发挥开展新闻报道的特长,及时报道单位的新人新事。

   国庆节前夕,县人武部宣传科长杨光辉的一个电话令我惊喜万分。他说:“老张,由于你在抗洪救灾中表现出了一名退伍老兵的风釆,特别是为我县军事报道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人武部党委决定赠送你一枚‘98湖南省抗洪纪念章’。”

   至今,我仍然珍藏着这枚编号为“24214”的纪念章。

   《中国城乡金融报》、湖南卫视、《湖南农村报》、《常德日报》、安乡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予以报道,为夺取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作出了贡献。”


微信图片_20200419171555.jpg

(图为1998年安乡抗洪期间湖南卫视记者采访张民权捐赠现场)
(本故事与照片由张民权提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3 21: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何天晴 于 2024-9-1 15:58 编辑

■“生命桥


       安乡论坛古愚介绍说:石龟山大桥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立项、96年施工、98年竣工。它可为1998年安乡的抗洪救灾立下了汗马功劳。1998年7月-8月,安乡县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在那场旷日持久的抗洪抢险斗争中,抗高洪抢大险的劳力调度、兵力部署、物资抢运,都是靠它来完成的。特别是7月24日安造大垸溃决之后,10万群众的物资供应和安全转移多亏有它,没有这座桥后果真的不堪设想。作为当时县救灾领导小组的组长,他对此深有体会。更难得的是,当时大桥才刚建成,还没有经过试运行,就在那十万火急之时,是新桥救了安乡人民。的确,对水网湖区的安乡来说,路就是致富路,桥就是“生命桥”。

……


      李建国、侯德云……在1998年抗洪战场牺牲的英雄们,以生命诠释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正如《湖南年鉴1999》记载,1998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正确指挥下,全省党政军警民万众一心,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顽强拼搏,严防死守,经过两个多月惊天动地、艰苦卓绝的战斗,取得抗洪斗争的全面胜利,实现了时任总书记江泽民提出的“三个确保”目标。



      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抢险画面,演绎着抗洪救灾的动人乐章。在这军民携手与洪魔搏斗的日日夜夜里,他们经受了生命的极限挑战。烈日把他们身上晒挎了几层皮;日夜奋战熬红了他们的双眼;沉重的沙袋、石头、泥土压肿了他们的肩头,磨破了他们的双手。但是,他们仍然坚持着,坚强着。他们以中国人特有的奉献精神,战无不胜,谱写出了一曲曲动人心弦的“抗洪抢险”战歌。



(此处图片来源:一部分作者自拍,一部分来自网络)


下篇:松滋河畔的记忆【貳】特殊训练营:“帐篷学校”(待续)点击进入:

[url=” https://bbs.cdzyw.cn/forum.php?m ... 6673&fromuid=125500 (出处: 正扬社区)]《松滋河畔的记忆》 【貳】:特殊训练营:“帐篷学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13 21: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3 21: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史开均 发表于 2020-7-13 21:05
欣赏老师佳帖!为您点赞!

史老师,您好!
非常感谢您一路紧跟此贴!

晚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3 21:13 , Processed in 0.03726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