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东方鹰a

东方鹰 陶研之隐逸新说(文学评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 18: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成”在对诗文创作的积极要求。


    在大量的诗文创作中,体现了陶渊明对文学重要性的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 18: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陶公认为,诗文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抒情言志的手段。面对东晋社会的士族门阀制度,反动统治者摧残压抑人才,使有识之士无用武之地的现实,诗人十分愤慨,要表达其激动之情,“夫导达意气,其惟文乎”,也正是通过《感士不遇赋》,表达了诗人社会和人生的看法;通过“怀正志道之士”自古以来的不遇时,不遇人,不遇事,全面抨击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腐败,世风太坏,黑白不分的罪恶。诗人认为,“士不遇”的愤慨不仅仅是他自己“感而赋之”,也是“古人所以染翰慷慨”的时代重大主题。陶公早年在“著文章自误,颇示己志”(《五柳先生传》)的以文字误情,示志的观点,贯穿了他的一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 18:5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陶公认为,写作诗文是参加现实斗争的手段。在“三五道邈,淳风日尽”的东晋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出现了“九流参差,互相推损”的复杂局面;佛教神学广泛流行,曾展开神灭论与神不灭论的斗争。是我国思想史上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重要命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2 21: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 23: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史开均 发表于 2020-1-22 21:45
欣赏佳帖!为您点赞!

谢谢关注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11: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陶公的自觉的文学创作意识,还表现在他诗文作品中所表达的创作主张上。陶渊明针对当时文坛彩丽竟繁的形式主义玄言诗风,文人创作“俪彩百字之偶,争价一字之奇”的雕琢富丽文风,提出了朴素自然的诗文创作主张。陶公主张有自身态度地写现实,既服务于现实,又要留给明天。给后代以启迪。陶公主张继承发扬古代文学优良传统,表现时代本质的内容和好的艺术形式要代代继写、创新,使之不断地广大发扬。陶公主张诗文创作与读书相结合,既做到理论指导下的有目的的写作,也做到让书本知识为写作服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11: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陶渊明热爱创作生活,把诗文创作当做自己的终身事业。陶公在《咏贫士七首》之六中,完整地表达了他的创作态度。他赞咏“赋诗颇能工”的张仲蔚,从而自自赞“介焉其业,所乐非穷通”的文学道路,用命运的穷通,生活的贫富作显志的衬托,写出了他对从事诗文创作志愿的坚定,洋溢着对诗文创作的极大热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1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陶公重视文学探讨,“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热烈场面。“登高赋新诗”、“我有旨酒,与汝乐之。乃陈好言,乃著新诗”创作过程,说明陶渊明创作走了一条与友朋、文人、邻曲相切磋,不断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道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11: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陶公非常重视创作素材的搜集。入仕中,他几度沿着长江东游、西去,有“阻风雨于规林”时“延目识南岭”的“山川一河旷”的观察;有“临流别友生”的沿途访问;有“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的精细考察;归田后,有“说亲戚之情话”的了解;有“清晨闻叩门”后的思想交流。特别是诗人把一些游赏活动作为搜集素材和创作诗文的好时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11: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陶公常常“匪昔谐也,屡有良游,载言载眺,以写我忧”。像《归田园居五首.四》通过“试携子侄辈,被榛步荒墟”之游,体验“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珠"战乱后的生活,写出了”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揭露统治者制造罪恶的深慨名句;《时运》中的“偶景独游”,通过眼前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之景,抒写了“悠想清沂”的精神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11:56 , Processed in 0.03091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