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8月25日,红四军军参谋长王尔琢英勇牺牲,年仅25岁。毛泽东痛哭:“王尔琢的牺牲,换回了两个连,稳定了红军,挽救了革命。”并为他撰联“一哭尔琢"、"二哭尔琢”。朱德为王尔琢致悼词,陈毅主持追悼会。当时不在井冈山的周恩来,多次提及王尔琢,在筹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时,要求工作人员说:“要千方百计征集王尔琢的照片。” 常德石门人王尔琢,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1924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两次东征、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湘南起义,为保卫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王尔琢于1903年出生于石门县磨市镇官桥村一户小康人家,1920年7月考入湖南省甲种工业学校,参加过进步学生运动。1923年12月,王尔琢辞别刚结婚三个月的妻子郑凤翠,前去广州报考黄埔军校。 1924年5月,王尔琢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1924年秋,在周恩来的培养和介绍下,王尔琢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王尔琢连续担任第二期、第三期学生分队队长和党代表 ,率领学生军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的战斗。在校期间,王尔琢协助蒋先云、周逸群等一起领导由周恩来亲自缔造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与国民党右派组织“孙文主义学会”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925年1月,王尔琢任国民革命军营长,参加二次东征。 1926年夏,王尔琢随部参加北伐战争,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三师党代表、东路军先遣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和二十六团团长。在三次攻打南昌的战斗中,奋勇杀敌,屡立战功。1927年春,王尔琢率部向上海挺进途中,坚决拒绝蒋介石委派的两位亲信以擢升军长之高官相许,企图拉拢他加入中国国民党的劝告,并在获悉蒋介石将下毒手的密令后,带领所部部分共产党员一同出走。 4月底,王尔琢来到上海,向他的老师周恩来汇报情况。
“以身许国”,是王尔琢短暂人生的执念。 1927年7月,王尔琢随周恩来奔赴南昌,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四军第二十五师七十四团参谋长,秘密从事起义前的准备工作。8月1日,王尔琢参加南昌起义,率部在南昌郊外德安车站缴获了张发奎警卫营的全部枪支,并将部分士兵编入起义部队。王尔琢在随起义部队南下广东的途中,奉命留守三河坝,以掩护主力部队分路转移。
1927年10月1日,在朱德统一指挥下,王尔琢率部在三河坝与敌激战三昼夜后突围,为中共党组织保留了一批革命“火种”。在起义军遭受重大挫折的情况下,王尔琢与朱德、陈毅一道率余部转战于闽赣粤湘边界地,继续坚持游击战争。在大庾整编为一个纵队时,被任命为纵队参谋长。在大会上王尔琢蓄发明志:“革命不成功,坚决不剃头、不刮胡子!” 蜡像,左起:王尔琢、李硕勋、朱德、周士第、陈毅
1928年1月,朱德破格任命王尔卓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参谋长,为当时最年轻的指挥官之一。王尔琢以出色的军事才干,为朱德出谋划策,在郴州创建了革命根据地,一举取得了“湘南暴动”特大胜利。王尔琢曾先后参与指挥在岩泉墟和坪石一带全歼敌许克祥部两个团,以及攻克郴县、资兴、永兴、耒阳等县城的一系列战斗。同年3月,王尔琢还在敖山庙设伏,诱敌入瓮,全歼追敌一个团,胜利完成了掩护朱德、陈毅率主力上井冈山的重任。 4月28日,王尔琢又与时在井冈山的毛泽东联系,及时促成宁冈县砻市“朱毛”会师,使中国革命进入大转折。5月4日,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红四军)正式成立,毛泽东为党代表,朱德为军长、陈毅为政治部主任,王尔琢为军参谋长兼第十师二十八团团长。作为参谋长,王尔琢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五斗江、草市坳和龙源口等战斗,率28团英勇作战,粉碎了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队的“会剿”。部队祝捷大会上演了章回体唱本《王尔琢大战五斗江》和京剧快板《杨如轩带花潜逃》。王尔琢一时名声大震,“大胡子团长”又被誉称“飞兵团长”。
1928年8月,中共湖南省委受党内左倾干扰,强令王尔琢率二十八团随二十九团攻打湘南,王尔琢违心地受命领兵出击,几乎全军覆灭,酿成“八月失败”的悲剧。王尔琢在这危急关头,将部队撤至桂东县,避免了更大的损失。毛泽东闻讯后,亲率三十一团的伍中豪营,经酃县赶到桂东,与朱德、陈毅会合。毛泽东抓住王尔琢的手激动地说:“你王尔琢保存了二十八团,功不可没啊。”
王尔琢率部重返井冈山途中,在江西崇义县思顺圩,担任前卫的28团二营营长袁崇全裹胁两个连的士兵叛逃。军委多数人主张追歼叛军,王尔琢则主张“喊回来”,他认为大部分人是受蒙蔽所为,“如果内部再打,损失更大。我是他们的团长,还是我亲自去把他们接回来。”。8月25日晚,王尔琢快马追上叛军,努力做叛逃官兵的工作,不断喊话:“同志们别怕,我是你们的团长王尔琢,来接你们回去的,快回来革命吧!”战士们见团长来了,便没有再开枪,有的还向王尔琢跑了过来。王尔琢继续边往街口走边喊道:“同志们,快回来革命吧!”袁崇全知道大事不妙,企图夺路逃跑,恰好迎面碰上,警卫排战士都随口令卧下了,王尔琢却没有卧下,嘴里还在呼唤着他们”回来革命”就被叛徒下了毒手,身中三弹身亡。 王尔琢的牺牲,是红军的重大损失,举军皆悲。朱德挥泪长叹:“我军失去一位能将啊!”毛泽东泪流满面:“王尔琢的牺牲,换回了两个连,稳定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1928年10月中旬的一天,红四军军部在宁冈砻市草洲上为王尔琢举行了追悼大会, 陈毅主持,朱德致悼词。战士们临时搭了座小台子,中间挂着大横匾,匾上用棉花精心缀成“赤潮澎湃”四个大字,两旁挂着毛泽东起草、陈毅书写的挽联。 毛泽东的一句“留却重任谁承受”高度肯定了王尔琢的历史功绩。在井冈山时期,王尔琢是地位仅次于毛泽东、朱德、陈毅的红军的第四位领导人。毛泽东一生只参加过为四个人的追悼会,第一个就是王尔琢。朱德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只流过两次泪。其中第一次是哭王尔琢。王尔琢的二十八团是北伐时期叶挺独立团的老部队,后补充了南昌起义、湘南起义的精干力量,全团1900 多人,二十八团1个团的战斗力可以与国民党军1 个师相抗衡。王尔琢牺牲后,毛泽东和朱德经过再三思考,决定由第1营营长林彪接任王尔琢的职务。 千里托孤,以身许国
2019年12月,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制作的微纪录片《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选取了11位共产党人的11份红色书信,其中的“托孤书”就是王尔琢的。 北伐军攻克武昌后,1927年初,王尔琢想见见已经3岁还没见面的女儿小桂芳,便托同乡好友宋人杰在武汉黄土坡21号租了一间房,写信约妻女见面。因兵荒马乱,妻子郑凤翠带着女儿在长沙滞留三个月后,才历经艰辛来到武汉。此时风云突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王尔琢正在上海四处躲藏。母女在武汉待了半个月,丈夫音讯全无,盘缠已快用尽,只好带女儿返回家乡,并留下一封幽怨的信:“我和你的女儿小桂芳,于二月初二从家动身,在长沙住了三个月,直到二十八日,才好不容易来到武汉,来到你约我和桂芳会面的地方。不知你到哪里去了,没有见到你,小桂芳心里很难过……”父女俩一生中唯一的见面机会,就这样错过了。
数日后,王尔琢秘密来到黄土坡21号,此时已人去房空。读罢妻子的信,王尔琢很难过,情绪不宁,并因此丢掉了一块手表和百多块钱的东西,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取代了儿女之情。他当即给父亲写了一封信: 父母大人: 凤翠母女此次来汉,未能见上一面,心中定会十分难受。她娘家父母双亡,我又在千里之外,望大人把她当做亲生女儿对待,见她如见儿一样。儿何尝不思念着骨肉的团聚,儿何尝不眷恋着家庭的亲密,但烈士殷红的血迹燃起了儿的满腔怒火,乱葬岗上孤儿寡母的哭声斩断了儿的万缕归思。为了让千千万万的母亲和孩子能过上好日子,为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皆可享乐天年,儿已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 儿尔琢 1927年6月 家书简短而包含真挚情感,字里行间充满归家渴求,但更多的却是奔涌的报国的热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王尔以身许国,在大革命处于低潮时期,面对血雨腥风,在家庭与国家命运发生冲突的关键时刻,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地辞别新婚仅仅三个月的妻子,义无反顾地放弃妻女团聚乐享天伦的机会,义无反顾地回绝蒋介石的高官利禄,义无反顾地献出年轻生命保存了革命火种,铸就了一座恢宏不朽的历史丰碑。 参阅资料: 《二十世纪湖南人物》(中共湖南党史研究室2003年出版) 《毛泽东年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逄先知主编) 《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共产党员网)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英才——王尔琢》(周木栋、曾飞撰) 《毛泽东的第一幅挽联是写给哪位红军名将的》(汪建新撰) 《王尔琢的结发妻子郑凤翠》:苗体君、窦春芳撰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