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浮山松

(原创)请教“水兵1986”老师并商确-浮山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21 18: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就在县城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1 19: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a1592453061 发表于 2016-9-21 18:58
不是,就在县城内......

标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1 19: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1 19:2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正扬社区为网友们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好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1 19: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正扬社区为网友们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好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1 19:3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民诗人方贻书

        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40年的执著追求,他渐渐步入了诗歌的殿堂;一名小有名气的诗人,40年的春吟秋诵,他将诗歌融入了生活的点滴——
      今年71岁的方贻书,虽然头发已花白,但精神依然矍铄。特别是谈起诗词创作的经历和心得,他更是神采飞扬,记忆清晰。别看他住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做了一辈子的农民,写诗的名气可大呢。
      他不仅坚持写诗40年,先后发表了320多首诗歌,代表作《挑炭吟》二首1997年刊刻在常德诗墙“百代沧桑”第一栏,还被桃源县诗词学会推举为农民诗友会会长,授予他“农民诗家”称号,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农民诗人。

                  他只有初中文化,写诗基本上靠自学
      方贻书1945年出生在桃花源镇马家坪村。1961年,他初中毕业,那段时间虽然学校教育受到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但他还是对课本上的古典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古典诗词好读、好记,朗朗上口,读多了就会受到熏陶。”参加劳动后的方贻书离开学校后,还经常自学诗词。“那时候生产队都没什么文化,我就自学《古文观止》,自己背诵《唐诗三百首》,最多的时候能背200多首。背得多了,自己就想写一点,只是那时候格律不熟悉、主题思想确立都很不成熟。”方贻书介绍说,后来他觉得词也写得很美,于是又背了不少词。
      “那个时候农村又没有其他的文化生活,我和队里的几个小伙子散工后就坐在一起读古诗词。读得多了,听得多了,有些诗的内容也就有了些理解。”方贻书说,那段时间虽然在创作方面没有成就,但还是给自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革结束后,他迎来了创作的辉煌期
      “66年到76年,文革十年,我再也没有读诗写诗。”方贻书谈起这段往事还是觉得很可惜。1978年,文革彻底结束后,方贻书又拿起了放了十多年的笔,用早已被劳动磨砺得粗糙不堪的手,写起了自己挚爱的诗词。
       1987年是方贻书写诗的一个转折点。有次他在书店无意间发现了一本《湖湘诗萃》,就把自己积累起来的几十首诗,寄给了《湖湘诗萃》的主编杨第甫先生。
        没多久,方贻书就收到编辑部寄来的回信。“给我回信的是《湖湘诗萃》的编辑刘家传老先生,他是一个著名诗人,信是杨第甫先生转给他的。我打开一看,唉哟,几十首诗他都全部用红笔帮我修改了,哪里平仄不当,哪里用词不当,都帮我指出来了,从那里起我才真正弄清格律和平仄。”方怡书的言谈中,充满对刘老的敬佩和感激。“刘老还特意把其中的一首《满江红·观剧〈白蛇传〉有感》发表在《湖湘诗萃》上,那就是我的处女作。”
       “看到自己的诗都发表了,写诗的劲头就更大了。从那时起,我就只要有时间就写,到现在写了500多首,发表了300多首。”方贻书边说,还边把自己发表的诗作指着我们看。

                    作品上了诗墙,是他最引以为豪的事
       方贻书的诗歌上诗墙,是1991年的事。那年他听说常德正在筹备修建诗墙,就写了4首新作寄给诗墙修建委员会。“那4首都没有入选,后来选的是我在《桃源诗稿》上发表的《担炭吟》二首。”
       众所周知,2000年常德诗墙被上海基尼斯总部命名为“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目前作品被刻上诗墙的农民诗人只有十人左右。“当时入选常德诗墙的桃源人当中,只有我和漳江镇的许保田两个人是农民,许保田现在已经不在了。”说起入选诗墙的那段往事,方贻书至今仍然感到很自豪。
      “1990年,我应邀参加常德的武陵诗社后,和诗社的杨杰、曹菁等人都成了朋友,受到他们不少指点啊。”方贻书又向我们介绍起他在诗词创作道路上奋斗的经历。
        1994年,方贻书还自费参加了中华诗词学会的诗词函授班。“当时只要交150块钱的学费,我还借了100块钱才交上。”从方贻书的笑谈中,我们依然可以体会到他当时求学的艰难。“县里、市里有活动,我一个农民,那时候还插了十多亩田,有时又没钱,有时又没空,参加的时候也不多。”但由于对诗词创作的热爱,他还是和很多有名的诗人交上了朋友。“他们好多人都到我家里来过,谦虚得一点架子都没有。”

                      未了的心愿,他还想出版一部诗集
      浏览方贻书贴在墙上的诗作,《念奴娇·为祖国放歌》《水调歌头·欢呼新世纪》《喜迎奥运》等一大批充满爱国情操和具有鲜明时代感的作品尤为显眼,《双抢吟》《劈麻吟》《修塔吟》等一批反映乡村田园生活的诗作也赏心悦目。
      方贻书最得意的一首是《田家》:“垄上锄禾烈日骄,东邻老叟喜相邀。称言消渴擂茶好,遥指炊烟教我瞧。瓜子炒、米花泡,粑粑油腻白糖调。暗中皮带松三眼,笑对茶壶把手摇。”常德诗词家杨杰看后大加赞赏,说:“没有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没有亲自喝过擂茶,即是文人、诗人,也是不会有这种情感,写不出这些生动的语句来的。”
     “诗歌除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外,最重要的是要发挥它的教化作用。”方贻书针对农村的一些不良习气,还写了不少针砭时弊的诗歌,希望能教育村民,净化社会风气。
      “金钩钓饵钓鱼虾,诱惑偏钓井内蛙。博彩诸君当省悟,庄家永远是赢家。”“难报娘恩十月胎,移干就湿暖胸怀。忤儿不养亲生母,天理难容万不该。”说着,方贻书激动地念起了其中两首教育村民不要沉迷地下“六合彩”和要赡养父母的诗歌,果然通俗易懂,质朴有力。
      “我现在还想出一个集子,想给后人留一点东西。”临别时,方贻书谈起了他有生之年的最大一个心愿。他说:“我只是想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诗歌,让自己的作品发挥一点价值……”
      但愿方贻书的这一愿望能早日实现,也希望已年过七旬的他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说明: 以上资料来自网络,由水兵1986编辑)

                                           后    记
      2016年4月,水兵1986拜访了农民诗人方贻书。当时,方先生特别高兴,精神矍乐,声音哄亮。就有关古诗词方面的问题向方老请教了一番。期间,方先生叮嘱我水兵:一是创作旧体诗要树立精品意识;二是诗有别才,即写作旧体诗是一种个人兴趣爱好,切莫勉强自己。目前,方先生最大的一个心愿:想把后面写成的三百多首诗词,与已出版的诗词合成一本书出版。临别,方先生要送给我两本工具书,我说:您老还是自己留着用,不然创作时查阅资料就不方便了……

农民诗人方贻书特别报道:
http://www.56.com/w66/play_album-aid-7967246_vid-NDk5MzA0NTU.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1 22: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农民诗人方贻书探索创作卓有成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1 22: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水兵1986 发表于 2016-9-21 19:35
农民诗人方贻书

        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40年的执著追求,他渐渐步入了诗 ...

祝贺农民诗人方贻书探索创作卓有成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1 22: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毛先金 发表于 2016-9-21 19:27
好!正扬社区为网友们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好平台!

愿正扬社区学习交流的平台越来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1 23: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浮山松 发表于 2016-9-21 22:56
祝贺农民诗人方贻书探索创作卓有成效!

祝贺农民诗人方贻书探索创作卓有成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1 21:15 , Processed in 0.03495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