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东方鹰a

东方鹰 陶研之隐逸新说(文学评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11: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华:陶渊明“立善常所欣”,致力于立言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11: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先生治陶勤奋。“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主编的《陶渊明诗文选》;1988年巴蜀书社出版了他主编的《陶渊明诗文赏析集》;现在又拜读了他的新著《陶渊明新论》。在我们这一代中,研究一个作家十数年不放,锲而不舍,并连续出版了三本书,他要算是第一人”,'在我们这一代,在近20年来对陶渊明的研究,在考证、注释、赏析和评论等四个方面,李华教授所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吴云《豪华落尽见真淳——读李华(<陶渊明新论>札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11: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先生治陶,“常常喜欢提出一些新问题,因为我总希望能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陶渊明新论.后记》)。证之陶渊明之“隐”的论析,确如其言。特别令人钦敬的是,他不仅不囿于先人成说,而且从不囿于自己以前的论陶观点,或补充或修正,以说明“对渊明的认识、理解方面的进展”(同上),从而,夜有所收获。这更反映了一代陶学专家在创立陶渊明之“隐”新说中,所表现出来的严谨的治学态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11: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先生在1981年出版的《陶渊明诗文选》中:
    前言称:“陶渊明处于那样污浊的社会,进不能‘道济天下’,退而‘安贫乐道’求其欢,这是他当时的唯一出路。所以无论隐居后生活如何贫困,如何‘贫富常交战’,生活和节操发生矛盾,但终于‘道胜无戚颜’气节战胜了,他再也没有出仕。从年轻的时候的有所作为到后来的有所不为,只是他坚持节操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已,都是应该予以肯定的。这种肯定并不意味着否认他的阶级局限,而恰恰说明他这样的知识分子,最高也只能做到鞠躬自资,有所不为而已”——归田以“安贫乐道”、“坚持节操”、“鞠躬自资”为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11: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日闲居》中,“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注称:‘栖迟’二句,游息本自多乐,久留田园岂无所成!这就是序中所说的‘寄怀于言’。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说:‘淹留岂无成,骚人语也’。今反之,谓不得于彼,则得于此”,甚是。栖迟,之隐居游息。《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岂无成,意即有成。指自己能守节自律,如寒菊晚荣,——“成”在守节自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11: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日闲居》题解云:“然而有菊无酒,故慨叹贫穷。但诗却又从这里结出新意,把咏菊和咏自身的行藏一气蝉联而下,在愤慨身世之余,表现出傲然自得的心情,这就有了很深的比况意味,透出作者的人格。序里所谓的‘寄怀于言’,大概指的就是这一点”。——比况意味,是透出作者的人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11: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先生在借鉴钟论、魏论(《陶渊明新论.附录参考书目》中,江钟著《陶渊明论集》、魏著《陶渊明探稿》列入)之后,改变成:“我们再看他后来回忆这段出仕经历时说的话‘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余尝学仕,缠绵人事,流浪无成,惧负素志’,他颇以‘无成’为憾,我以为这个‘无成’就指未能实现兼善之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11:24: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他对出仕实在还有事业上的考虑,这对一个‘少时壮且历’,‘猛志逸四海’,受过儒家传统教育的人来说,豪不足怪。然而,渊明时代的东晋官场已经被极端黑暗腐败,蝇荣狗苟,构陷倾轧,到处潜伏着杀机。所以渊明描绘这情景是‘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11: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先生指出:走归隐之路,能否实现人生的价值?这在渊明晚年,自己作了回答。他说“栖迟固多误,淹留岂无成”,前面已经说过,渊明曾经感叹自己学仕之“流浪无成'."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现在却说“淹留岂无成”,“遂”、“岂”一字之差,而渊明对自己归田意义的认识已可概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11:2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陶公是如何实现他的人生价值呢?陶渊明开辟了一个与世俗官场相对立的新天地。所谓“开辟”,乃是陶公的主观意思与其所居环境相结合的产物。这个“新天地”既是“新境界”。这里有与官场迥异的新生活,朴素、淳厚、自然、适意。陶公一方面田园里努力耕耘着,同时又在自己的天地里收获着。古来躬耕者,代不乏人;而渊明的归隐乃基于他对世俗官场的透彻认识,有着深广的社会背景,这是他以前或以后的一般隐士所难以企及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11:56 , Processed in 0.03170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