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古渡源 于 2020-2-21 05:49 编辑
澧水故事:澧水两岸传奇故事《十五》 临澧楚風历史(二)
三、 楚城與人物 楚人為了實現防禦北麵國富兵強的韓魏,西南山重水複的巴蜀,西北號為虎狼之神的秦國,以便將矛頭指向東南,直搗吳越以求一統天下的戰略目標,在穩固安定的大後方傾力營造城池。在臨澧,依托道、澧二水沿線不到80裏地,修築中、小型城池以及貴族居住區57處.大型城池多座。其中澧陽平原一號楚城、申鳴城、宋玉城世界矚目。經過數百年的經營,臨澧成為楚國文化繁榮、經濟發達、士才淵藪之地。 澧陽平原一號楚城:位於臨澧新安鎮和合口鎮交汇處,東西長4.5公裏,南北寬4公裏,總麵積18平方公裏。該城為三城複合組成,城內有小城二座,偏隅者為宮殿。城內河道縱橫,水井多座,其規模和楚國第一大都城安徽壽春楚城相當,比湖北江陵紀南城要大得多。楚國曾數次遷都,至今有幾處都城尚未找到,根據專家初步推斷此城應為楚國的又一都城。澧陽平原一號楚城地下文物極為豐富,文化堆積層在5米以上,出土器物有陶、鼎、豆、青銅器。 2005年4月上旬,臨澧縣博物館組織專業人員在進一步的考證調查中還發現完整的陶瓦數件。根據當地80歲以上的老人回憶,在50~70年代的農田基本建設中,將城址高台往護城河推填,發現多件完整的青銅器和陶器,其中有數十箱箭簇填入護城河底。澧陽平原一號楚城的發現,將為揭開九裏楚墓群神秘的麵紗,提供有力的佐證。 申鳴與申鳴城,申鳴(?~公元前479年),臨澧縣合口鎮人,楚左司馬。楚惠王時,平王之孫白公勝擁兵自重,欲?惠王,申鳴領旨平亂。《說苑》有這樣的記載:白公作亂時,申鳴以兵圍之。石乞謂白公曰:申鳴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鳴聞之必來。白公曰:善!則往劫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鳴曰:子與吾,吾與子分楚國,子不與吾,子父則死矣!申鳴流涕而應之曰:始吾父子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殺白公,其父亦死。申鳴平定白公之亂,楚惠王深讚其功,於是賞金百斤,設宴招待,意欲與申鳴共商大事,同興楚國。不料申鳴卻說:“食祿避難非忠臣,定國殺父非孝子,名不可兩立,行不可兩全也。如是而生,何麵目立於天下乎?”說罷自刎而死。後有史書評價申鳴為自古忠孝第一人。申鳴死後,楚惠王悲痛不已,於是將其厚葬於申鳴的出生地合口,加封其子孫,並在新安沙堤一帶修築申鳴城。申鳴城總麵積12萬平方米,文化層有2米多深,出土陶罐、陶豆、繩紋板瓦、陶鼎等多件珍貴文物。 宋玉與宋玉城,中國文化是一片“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汪洋大海,而它的“源頭活水”則是《詩經》和《楚辭》。《詩經》是中國第一部現實主義詩集,流傳於黃河流域;《楚辭》是中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集,流傳於長江中下遊澧水一帶。楚國保持和發展絢爛鮮麗的遠古傳統,彌漫在一片奇異想象和大自然情感的神話之中,而楚文化的代表人物宋玉,把個體的人格情操和想象的神話世界融合為一,與屈原一道創作出萬世經典《楚辭》,使之成為中國文化的“源頭活水”。陳第《屈宋古竟義·自序》雲:“夫楚祥莫妙於屈、宋也。”陸侃如先生在《屈原與宋玉》中說:“誰是中國文學之祖,我毫不遲疑地說:“屈原與宋玉。他們不但給予楚民族文學以永久的生命,並且奠定了中國文學的穩固的基礎。”“古代若無屈宋,則文學史決沒有那樣燦爛;而楚民族若無屈宋,則楚文學也決占不到重要的地位。”宋代黃伯恩在《校定楚辭序》中解釋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若些、但、羌、誶、蹇、紛、詫、傺、者,楚語也;頓挫悲壯,或韻或否者,楚聲也;湘、沅、江、澧、修門、夏首者,楚地也;蘭、荃、藥、蕙、若、蘋、蘅者,楚物也。” 宋玉(公元前290~222年),湖北宜城人,楚大夫、楚襄王文學侍從。他體貌嫻麗,胸富經綸,是中國文化的先祖,楚文化的代表人物。公元前三世紀,宋玉遭小人饞言,被楚襄王貶謫在雲夢賜地(今臨澧縣望城鄉宋玉城)。宋玉在此生活了三十多年,於公元前222年仙逝在宋玉城,下葬在浴溪河畔(今臨澧縣望城鄉看花村)。 宋玉被貶謫在臨澧後,舉目無親,春夏風浴道水河畔,秋冬潛伏宋玉城中,整理青年時期的14篇賦作,以致成為賦體文學的開山祖師。一日他登上看花山(看花山在今臨澧望城鄉看花村境內),憑借一支靈筆,且吟且唱寫下千古佳作《九辯》。《九辯》揭露了奸佞誤國的黑暗現實,反映了貧士失職後的淒苦生活,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老大無成的憤慨之情。《九辯》回旋錯綜的章法結構以及自由變化的語言形式,產生了極其獨特的藝術效果,特別是第一次開創了悲秋題材。魯迅認為“其淒怨之情實屬獨絕。” 宋玉在臨澧望城鄉生活了三十多年,留下諸多遺跡。除了宋玉墓之外,尚有看花賞花創作《九辯》的地方看花山;下湖蕩舟的地方叫放舟湖;唐太和二年澧州詩人李群玉還發起修建宋玉廟,清鹹豐四年安福(臨澧)首富蔣明拭捐巨資修複宋玉墓、宋玉廟,並在廟旁修建九辯書院,宋玉村還有保存完好的宋玉古城城址。 宋玉城是宋玉所建,還是因宋玉居住而得名,無法考證,如今完整的遺址和護城河還在向世人訴說著昔日的輝煌。宋玉城占地麵積13萬平方米,護城河寬50米,長6公裏,城內東、西、南、北四門遺址清晰,有哨台遺址二個,現還存有一段寬10米、高8米的土夯城牆。宋玉城遺址文化層2.5米至3米,文物極其豐富,出土陶瓦、陶管、鼎、豆、青銅劍數十件,城址、河坡到處可見戰國時期的器物碎片。自漢唐以來,不少文人墨客前來訪古探幽,尋芳摘翠,留下諸多詠讚詩篇,茲录一首以饗读者: “泛月看花楚水東, 大夫韻事散清風。 不堪吊古荒城外, 衰柳寒鴉落照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