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文化源头在城头山 王 敏 进门一杯茶,中国人最悠久、最礼节的待客之道。 茶,贵在保健养生,它是中华文明对世界饮食文化的伟大贡献。品茗论道,因茶悟禅,经过几千年文化的滋养,茶已不单单是饮品,更是一种底蕴深厚的文化。 古城常德,茶香飘溢,茶蕴深重,独具特色。这一方土地上不断衍生的茶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的影响,实在值得说道。当然,与之相应的茶产业发展出路更值得当下常德人的思考与探索。 中华茶文化源头在城头山 记者:长期以来,人们认定中华茶文化源自神农传说,您也认同这一观点吗? 周小云(本土茶文化学者):“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1992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沿袭了5000年茶文化史。然而,自澧县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于1979年被发现,30多年的考古研究将推翻这一论点。中华茶文化源头并非远古神农传说,而是城头山。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发掘出土陶系列器具,澧县太青山大小桐山发掘出5000多年前自然演化遗存至今的“澧县小叶”野生茶树群落,这两大发掘成果的鉴定与研究,经国际权威茶文化专家程启坤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国家级茶文化专家蔡镇楚教授认定,中华茶文化起源于澧县城头山7000年前的野茶陶杯文化。 本人承担的2012至2014年省社科联哲学社会科学委托项目研究证明,我们人类发现并利用野茶是从采撷小叶野茶开始的。而云南、贵州、四川遗存的7000多年前诞生的大叶野茶不便人类采摘。进入新石器时代,澧阳平原及城头山先民已经革新了旧石器时代靠摘野果、打野兽、喝生水为生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且把当时澧县遗存的小叶野茶利用到先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用以提振精神和抗病免疫。 城头山文物发掘研究认为,前6500年期间,城头山先民利用澧县小叶野茶、制茶擂钵制成干茶后,又用城头山的土陶窑烧制储茶茶罐,烧开水用的陶釜、舀开水用的有把的土陶杯和喝茶用的无把土陶杯,冲泡饮用野茶,后用烧制的陶缸通过船运到长沙中下游及中原地区,交易野茶,推广野茶陶杯文化。 与澧县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的发掘将中华文明向前推进2000年一样,城头山野茶陶杯文化的发掘将中华茶文化源头向前推进了2000年。 茶禅一味出夹山 记者:石门夹山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誉为世界茶禅文化的源头,那么,茶与禅,二者究竟是什么关系?“茶禅一味”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 龙西斌(石门县博物馆馆长、夹山管理处副主任、副研究馆员):茶禅是文化,禅茶是产品。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茶禅文化。“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同味,心与茶、心与禅的相通。中国茶禅文化精神过去概括为“正、清、和、雅”。现在有专家概括为:“对过去懂得报恩的人,对现在懂得敢于担当的人,对未来懂得敢于奉献的人。”这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同的。什么是禅茶呢?禅茶是僧人在寺院借以传递禅定内涵与境界的茶。过去是指僧人用平等地平常的心来种植、栽培、制作并用于礼佛、敬客,自饮的茶叫做禅茶,禅茶赋予了茶的灵性,要求我们种好茶、制好茶、喝好茶、藏好茶、卖好茶。换一种说法:禅茶的境界指的是心灵的境界、种茶的境界、制茶的境界、卖茶的境界、品茶的境界。夹山的禅茶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差异性,有很深厚的文化价值。 唐朝,善会和尚从师于华亭船子德诚,一日师父对善会说:“你跟我多年,如今道行圆满,出外传道去吧!”善会问:“但不知何处是归宿之地?”师父唱出偈语:“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公元870年仲春,善会云游到夹山,见到夹山林丰水秀,白猿抱子戏于青嶂间,飞鸟衔花投于碧泉中,便留下来开山建寺,居之十余年,首唱禅茶境味之说。“夹山境地”的真正含义是从饮茶之中所领悟到的禅机、禅理或禅意、禅境,一种清寂明净、纯洁秀美的情趣,一方自由自在的身性的天地,一座无拘无束的心灵的家园,一种因茶悟禅、因禅悟心、茶心禅心、心心相印的涅槃境界。 据日本当代禅学专家秋月龙珉著《禅海珍言》中,以“茶禅一味”为题介绍了一则公案:“夹山和尚喝完一碗茶后,又自斟了一碗茶递给寺僧,寺僧正欲接碗,和尚陡问:“这一碗是什么?”寺僧一时语塞。”夹山善会和尚“这一碗是什么?”开辟了“茶禅一味”之源。据《祖堂集》卷笫七载:|师(夹山和尚)令大众镢地时,佛日倾茶与师,师伸手接饮茶碗,佛日问曰:“酽茶三两碗,意在镢头旁,”速道,师云:“瓶有盂中意,篮中几个盂?”对曰:“瓶有倾茶意,篮中无一盂……”这段文献记述了夹山和尚师徒二人通过茶、茶盂来比喻佛法的修行,在相互考问中印证自己的悟道——茶可喻禅。这两处记载便是“茶禅一味”最初的史迹,所以夹山和尚以茶开示传徒一碗茶早已有之,“德山棒”、“云门饼”、 “临济喝”、“夹山茶” ,你会要问,只听说赵州茶,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据《景德传灯录》卷十记载:“赵州离开南泉处,携瓶复钵广参学,寻师问道,走上了漫长的行脚之途。游历过黄璧(希运禅师、嗣百丈住洪州黄璧山,宝寿(沼和尚、嗣临济住镇州),盐官(嗣马祖,住蘅州)夹山(善会和尚嗣华亭,住澧州)(今湖南石门县)参见夹山之时:“又到夹山将拄杖入法堂,夹山曰:“作什么。”曰:“探水。”夹山曰:“一滳也无,探什么?”师倚杖而出。”《景德录》第43则赵州谓“初到药山时,得一句子”(药山惟严,嗣石头,住郎州(今湖南常德市津市)。上面几则文献资料均记载了赵州和尚行脚游历湖南长沙、常徳、津市、澧县、石门诸地,那么赵州和尚比夹山善会和尚大数十岁,参见夹山和尚之时应在90岁的高龄了、善会和尚非常尊崇赵州大禅师,本人认为善会和尚喜欢喝茶,又以茶接引开示传承,赵州和尚吃茶去的理念应是从夹山和尚哪里感悟出来的。明代莲池大师记载了赵州和尚行脚诗:“赵州八十犹行脚,只因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物,始知空费草鞋钱。”。 第一,从民俗语言考证,因为赵州和尚是山东青州人,山东地方语言没有吃茶去的方言,吃茶去是石门及澧水流域的地方方言和习俗,石门人讲究最礼节的待客之道;就是要请客人“吃茶去!”、“喝茶”,另还有吃米儿茶、蛋茶、红糖茶、把把茶(结婚茶)等礼俗保留至今。第二,江南盛产茶叶,石门又是茶叶主产区,当时的夹山野茶比比皆是,而北方不产茶叶。但石门人历来待客热情真诚、喜欢给客人送点茶叶表示一片心意。 那么明确提出“茶禅一味”,并从理念上发扬光大的是两宋时期的圆悟克勤禅师。宋政和元年,圆悟出三峡南游,与当时寓居荆南的丞相张商英相遇,两人讨论《华俨经》旨要,深得张商英的赏识。张商英以师礼邀留圆悟主持夹山灵泉禅院。在夹山,圆悟推崇并评唱五代重显禅师雪窦的《颂古百则》一书,门人记录汇编成《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世称“宗门第一书”。圆悟主持夹山10余年,他潜心研习茶与禅的关系,以禅宗的观念与思辩来品味茶的奥妙,终于悟出了“茶禅一味”—‘真、俗’不二得‘圣’谛的禅机。 后世禅宗弟子将“茶禅一味”理念带入余杭径山寺,传播到南宋的文化中心武夷山。南宋末年,《碧岩录》、圆悟“禅茶一味”墨宝以及“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的偈联传入日本,后经发扬光大,渐渐形成日本茶道。石门夹山寺成为饮誉海内外的“茶禅祖庭”。 夹山茶禅文化影响着中国文化近千年,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中国茶文化和禅文化的精神核心和内涵,是中国茶文化、禅文化的经典,是中华茶禅文化的瑰宝,也是日本、韩国等国茶文化、禅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具有极高价值。 1983年日本驹泽大学访中团顾问松田文雄参拜夹山时,欣然题写了:“山河跋涉好因缘,灵踪今现夹山寺”。团长椎名宏雄题写了:“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 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自1985年始为夹山题写了:“茶禅一味” 、“灵泉”等七幅字。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一诚大和尚题写了:“禅茶祖庭”。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原所长吴立铭先生在2002年为石门县人民政府题写了:“茶禅一味夹山寺,茶道源头碧岩录”。这充分说明了夹山是一座文化厚重的山。 记者:文化对一个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在“茶禅一味”文化的影响带动下,石门茶叶产业经历了怎样的辉煌? 龙西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是产业的命脉。“茶禅一味”文化带动了石门茶叶产业的发展。宋代,石门茶叶名扬天下。北宋蔡襄于宋皇祐年间著有《茶录》一书,书中载有“石门产牛牴茶,为贡品”之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副会长于观亭在其所著《中国茶人手册》“中国茶叶之精华”一章中,对历代贡茶曾具表详列。由唐到清,主要贡茶17种,石门牛牴茶即在其中,而且与四川蒙顶云雾、福建武夷茶并列。 近代,石门茶叶生产的辉煌时期在清代光绪年间。1889年,广东商人卢次伦来石门泥沙(今壶瓶山镇)开办茶厂,加工红茶,鼎盛时期,红茶生产加工扩及南坪河、深溪河、黄连河、大小京州、狮子溪、清官渡、太坪、所市、苏市、安溪、罗坪和湖北鹤峰、长阳、五峰等地。卢次伦在泥沙下街临河一片约7000平方米的隙地上,建房造厂,并亲自将茶厂命名为“泰和合红茶号”,寓意天地交泰、中和万物、六合同春。全厂内外员工(含各分庄、津汉两庄)近6000人,茶农万余人,拥有商船百余艘,骡马500余匹。1894年产茶10万斤、1895年产茶12万斤、1897年突破20万斤,1899年突破30万斤大关,所有“宜红茶”全部远销英国,与当时产于安徽祁门县的“祁红”茶分庭抗礼,有“北祁红、南宜红”之说。 近年来,茶叶已成为石门县的农业支柱产业,石门现有茶园12万亩,年产干茶1万吨,年产值3.5亿元。全县20个乡镇(区、场)中有10个乡镇主产茶叶,全县茶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的技术人才300多人,其中获得高、中级职称的农艺、茶艺、评茶、制茶专家近百人。石门被誉为“中国名茶之乡”,“石门银峰”等名茶数次获国内、国际金奖,2010年成为“上海国际茶叶博览会唯一指定用茶”。 今年6月北京国际茶叶博览会夹山牛牴禅茶又喜获银奖,夹山茶禅文化成为打造石门茶叶强势品牌的有效载体。 石门县拟计划今年10月举办千年国际茶禅文化论坛和万人品“禅茶”的活动,并在夹山建立千年国际茶禅文化论坛永久性会址,打造“中国禅茶之都”品牌,制订禅茶相关标准。使夹山真正成为世界茶禅文化的溯源地、世界禅茶祖庭朝圣地和世界茶禅文化的传播地。 本土茶产业缺一个响亮的名片 记者:茶有哪些品种?常德的茶叶种植有何优势? 刘立辉(市茶叶流通协会执行秘书长):茶是上天赋予人类的灵丹妙药、仙草。茶的作用很大,能抗癌、抗氧化、抗衰老;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消炎、消毒、消臭。 茶分六种,清茶养性,绿茶养智,红茶养颜,黑茶养身,黄茶养神,白茶养寿。因此,我们要选择性喝茶、科学喝茶。当然,喝茶的最大缺点就是过量易引发结石症。 茶为国饮,湖南为先,那么,我还要补充一句,常德为优。在全国地级市里,常德茶叶产量32万亩,仅次于福建安溪的50万亩;常德茶叶质地上乘,有1.2万亩茶属于茶叶种植最好的海拔高度(800米至1200米),仅次于台湾高雄,专家认为,这个海拔高度对茶生长最有利,茶叶营养最充分,无公害;常德茶文化底蕴深厚,茶文化历史记载上,有这样一句话:“茶禅一味出夹山”,禅是中华文化的高境界,茶与禅的结合源自石门夹山,这是常德得天独厚的的茶文化特色。 记者:当前,常德茶叶有哪些好的品牌?要成为影响全国的大品牌,需要打破的最大瓶颈是什么? 刘立辉:常德本土茶产业分三块:石门银峰、银针是清茶、绿茶等有机茶类,品质优良,特别是东山峰、壶瓶山等海拔在600至1000米一带,茶叶质地好;桃源的野茶王、古洞春等大叶茶,是常德特色,制作方式独特,较有名气;澧县、津市一带出产的茶以双上绿芽为代表,清明前后,采摘茶叶顶梢芽尖两片芽,其与桃源沙坪接壤的益阳安化,茶资源优势对等,同是茶马古道所经地。100多年前,两地同时做黑茶,安化黑茶成功转型,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在沅陵,种一亩茶园,开一家茶叶店,政府部门会补贴一定数目的扶持资金,极大调动了当地茶农、茶商的积极性。 常德茶产业要做大做强,还缺一个响亮的名片,即经营营销品牌。常德茶叶品牌不少,但品牌涣散,各自为战,没有形成组合拳,单靠一个企业、一个茶品牌来助推常德茶产业,财力、人力都达不到。 像武夷山大红袍、西湖龙井、安化黑茶、岳阳黄茶等,在全国知名度高,与品牌文化宣传不无关系。反观常德,许多茶产地沦为外地茶叶品牌的原材料基地,为外地茶品牌做起了嫁衣裳,这应该引起常德茶商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思考。如何将本土茶商组合起来,通过精加工提高茶品的附加值,打出常德茶叶的一个响亮口号,使之与常德深厚的茶文化底蕴相匹配,这是我们当下亟待着手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