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我有幸走进常德师专深造,一晃43年过去了,我对母校尤其是临澧分校的眷念与日俱增。大学生活从临澧分校开始。1978年3月,大批新生于15日、扩招新生于下旬先后入校报到注册,在那里边读书,边劳动,直到10月8日去常德总校,度过了难忘的176天。 尽管当初这所学校让同学们大失所望,但它毕竟是我们大学的摇篮和人生的拐点,留下了诸多幸福美好记忆。 下面陆续发表近十多年的多篇文章。
物是主移,风韵依旧
——和云培同学回访分校 2007年8月5日发表于新浪网
同学们都说,入学30年相聚的时候,一定要回访阔别30年的临澧分校。这个动议,引发了云培同学对分校的思念,他离开分校就一直没有去过。三年前,我因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路过而驻足五分钟,分校虽然易主改名,但风采依旧,往事依稀,倍感亲切。 早上八时许,云培驾车,我们冒雨出发。 为了寻找旧时的足迹,我们避开临岗高等级公路,沿着207老国道缓行。 不足四十分钟,驶入四新岗镇十字街口,凭记忆依北寻去。 水泥公路两边郁郁葱葱的白杨一路晃过,葱茏起伏的山冈下,但总不见那青山南渠。 在一个集镇口,小车停下。乡亲们说我们走错了路,这是陈二乡集镇。 我们掉过头来,经四新岗镇,向东穿过青山南渠,约一公里处,终于奔上了北去的那条简易砂石公里。 坚实而相对平坦的砂石路面上,时而溅起一片片水花。 越上山嘴,对面苍郁的山坡上3栋小楼房映入眼罩。 在青山南渠边,校园已建起了透视围墙,钢管门边挂着的 “常德市特种经济作物科研所”招牌,字漆斑驳。 红色的教学楼和宿舍楼已穿上了瓦灰外衣。一块“湖南农业大学实习基地”的招牌挂在教学一楼醒目处,向我们伸出热情的手。 宿舍门都开着,只是上下木架床换成了上下钢架床。地面尽管有些狼藉,但也明显留着主人刚走的表迹。 “我就睡在这儿,你,还有达轩、洪桂!”走进二楼西头倒过来那间宿舍,云培兴奋地叫起来。 “对!就这间,我睡这张床的上铺,挨着我的是董承亮,晚上熄灯后,他那边经常悉悉嗦嗦的。”我不假思索的兴奋喊道。 在这间寝室里,我们一住就是7个月。刚开学的个把月里,就寝前,云培滔滔不绝地诠释着古诗文和中医学,《东周列国志》和《三言两拍》的故事被他洒满寝室。洪桂激情演说他不平凡的军旅生涯和农场经历。我们听得新鲜,听得向往。不久,我私下又得知达轩著有长篇《风雪飞马岭》,顿觉天外有天,自惭形秽,只能说点粮棉瓜菜之类和家乡荤话了。 “看我们的教室去吧!”云培把我从美好回忆中拉回来。 我们在一楼的那间教室,空着。隔壁数学科的教室已改做食堂了,黑板上的菜谱依稀可见,门边还有一张食堂伙食结算表。 山下那一片菜地已是葱郁的树木。
雨,仍在淅沥淅沥,我们不便再上山去。 承包经营户告诉我们,山上几百亩全是橘林,由10户农民承包。这几栋楼被湖南农大租用,每年三至七月,有几百学生实习。今年的学生,离开正好一个星期。平时楼房则空者着。 等雨过天晴后再上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