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过杜甫草堂,随即就要参观武侯祠了。
杜甫草堂里有个全面介绍杜诗的史诗堂。从史诗堂走出来,我就悟出了此行不是一般的三国文化之旅。这不仅因为当地一日游的安排,而更缘于这两个著名景点的文化上的紧密相关,祠宇里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与草堂中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虽然时隔500多年,而后者对前者则倾心敬仰,并一往情深,仅现存的杜甫诗集里,就有二十多首诗专咏或涉咏诸葛亮的诗。
杜甫第一次到武侯祠后写下的《蜀相》众所周知: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岸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安邦定国、兼济天下的理想并没能成为现实,二十七年后,最后一次北伐中原之时,他病逝于祁山五丈原的军营中。杜甫在《咏怀古迹》中写道:“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显著勋名。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百万兵。好看绿阴清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痛惜之意,扼腕之情,溢于言表。
后人爱戴与敬慕诸葛亮,原因在于他履职期间为蜀民带来的切实利益,还有他誓死以酬知遇之恩、鞠躬尽瘁精神。孔明与刘备之间的既是一种君臣关系,更是一种患难至交。后人将武侯祠和昭烈庙连为一体,让君臣同享祭祀,就是对这种关系的推崇和景仰。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四:
先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临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诸葛亮被后世景慕甚至神话,并非源自什么了不起的功业,而是他在道德上为后世树立的一种境界,一个几臻完美的品格标准。而这样一个拥有至高人格魅力的人却不能最终实现他的抱负,这无疑形成了他生涯中的悲剧感,也加剧了人们的惋惜和同情。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直言其品格之高、胸怀之广、才智之奇、以及命运之不可违抗的深深无奈。其中“万古云霄一羽毛”一句,已可算是极盛之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几经颠沛流离,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举家逃难到成都,之后又宦游梓州、夔州、阆州和成都等地,将近十年,直到官军收复河北失地时,才经长江三峡出川。在这段时间里的杜甫,在一种平静的环境里忧国忧民,更深层次地对国家的命运和生活的意义进行思考。此间他大量诗作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操。他无时不在思念安史叛军占领下的中原父老乡亲,希望能尽快恢复昔日繁荣的李唐王朝。他自然会怀念、赞赏起三国时以西蜀为基地、五次北伐中原,要恢复汉室江山的诸葛亮来。
出杜甫草堂,每人交导游40元在三环路边一个什么店子品尝了成都名吃,虽曰名吃,但脑子里已毫无印象,这只能说我老而朽之,难道你吃了人家的不认帐,反倒怪人家的东西没有余味吗?
到武侯祠时,已经下午两点钟了。
依然翠柏森森的武侯祠,位于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坐北朝南,殿宇重重,布局严谨,庄严肃穆。主体建筑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武侯祠、三义庙、古戏台七重,依序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西侧是刘备陵园及其建筑。二门至刘备殿与东西殿、过厅至诸葛亮殿与东西两厢房,形成两重四合建筑结构。刘备陵寝始建于公元223年,专祠诸葛亮的武侯祠建于南北朝,与刘备的昭烈庙相邻,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并入了汉昭烈庙。
二门之后刘备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雄伟壮丽。全身金黄、微笑中凸显仁慈的刘备端坐正中,左侧是他的孙子刘谌。关羽父子、周仓和张飞祖孙三代分别或坐或立侧殿东西。还有两侧东、西廊房分列着蜀汉文臣、武将。文臣以庞统、武将以赵云领衔。据说,由于刘禅昏庸无能,不能丢掉基业,且乐不思蜀,他原有的塑像在宋、明两代几次被毁,后来就没有再塑。
出刘备殿,下数节台阶就是上挂“武侯祠”匾额的过厅,穿过去至诸葛亮殿。诸葛亮坐在殿中,羽扇纶巾,神态儒雅。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坐在他身后左右。《隆中对》和《出师表》的书法几乎挂满了东西两壁,据介绍《出师表》还是民族英雄岳飞的墨宝。
出诸葛亮殿往西穿过幽深的朱红色夹道,就到了刘备墓。陵墓建筑由照壁、栅栏门、神道、寝殿等组成。墓前立一石碑曰:“汉昭烈皇帝之陵”。封土包约十多米,直径约六十来米,由一堵砖墙环护。公元223年刘备死后,由诸葛亮亲选宝地,葬刘备于此,史称“惠陵”。墓中还葬有刘备的先后死去的甘、吴二位夫人。
从刘备墓转身就到了孔明苑。
悟侯祠内三国文化内涵极为丰富。50尊蜀汉君臣济济一堂,凸显了忠义仁孝等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祠内的碑碣、匾联、钟鼓和三国文化陈列馆、孔命苑等景点,集中保留、反映了“三国文化”的精髓。
我不知怎么评价我国这座唯一的君臣合祀庙宇。我想,古人这么做的初衷,也许是推崇他们亲密无间的君臣关系,也许是两座庙宇相邻的时候,武侯祠这边车水马龙、香火拂云,而昭烈庙门可罗雀。要不,怎么会一反常理,将君臣次序倒过来,让诸葛亮深居后殿,享受着道教三清、释教佛陀一样的最高待遇。
实际上人们主祭的也是诸葛亮,从武侯祠的匾额、对联来看也集中地反映了这一主题。“名垂宇宙”、“勋高管乐”、“河岳英灵”、“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匪皋则伊”、“伊周经济”、“万古云霄一羽毛”等处处仰首即见的匾额,无不是对诸葛亮一生功勋、品德、智慧的高度赞扬及仰慕。羽毛使鸟兽富于文采,象征诸葛亮的名望高入云天,独一无二,万古莫及。
杜甫对诸葛亮的景仰也成就了后人的撰联。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全是杜甫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上联杜甫诗句,下联董必武撰。诸葛亮的功勋、才干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他部署军政胸有成算,使萧何、曹参逊色。诸葛亮的大名普天皆知,他那端肃清正的遗像使人敬仰。还有诸多楹联:
志见出师表;
好为梁父吟。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亲贤臣国乃兴,当年三顾频烦,始延得汉家正统:
济大事人为本,今日四方靡骋,愿佑兹蜀部遗黎。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文章与伊训说命相表里;
经济自清心寡欲中得来。
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
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在众多楹联中,“攻心联”是一幅著名的治世名联,知名度很高。联曰:‘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建兴三年(225),诸葛亮南征,用“攻心”战术七擒七纵孟获,使其心服。此联涉及内涵、典故甚多,并存在多种不同理解。联文可译为:能采取攻心服人的,那些疑虑不安、怀有二心的对立面便会自然消除,自古以来深知用兵之道的军事家并不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不能正确审时度势的统治者,其政令无论宽、严都会产生失误,后来治理蜀地的人应对此深思啊。此联作者是赵藩是云南大理府剑川县白族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春夏,四川大旱,各地爆发了义和拳运动。新任川督岑春煊对此血腥镇压,赵藩作为岑的老师和下级,多次劝谏不果后,以此联相谏,被贬。
据说此联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好评。六十年代毛主席曾评说“诸葛一生唯谨慎”。谨慎,是诸葛亮一生事业之所系,也是诸葛亮治国当政之道。不管是火烧新野还是水淹七军,不管是借东风还是华容道,都是诸葛亮深思熟虑、稳操胜算的结果。如果说六出祁山是一如既往、精心筹划的执著追求,七擒孟获则是稳操胜算、攻心为上的长治久安。
由此可见,“万古云霄一羽毛”的赞誉并非溢美之词,于品德,于操守,于气度,于智慧,于才干,于忠诚,诸葛两均当之无愧。
(2011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