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校史方知临澧分校始末 ——常德师专临澧分校回忆(3) 2007年8月28日发表于新浪网 同学们浓郁的分校情结,促使我这几天不时地查找母校有关分校的史料,终于略知分校始末。分校那块神奇的土地,叫“平顶岗”。准确的说,临澧分校应该叫平顶岗分校。 史载:分校是根据中央精神办起来的。1974年9月29日,国务院科教组、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开门办校的通知。同年12月21日,国务院科教组、农林部和中共辽宁省委,联合召开学习朝阳农学院教育革命经验座谈会。随后,全国掀起了“学朝农,办分校”的热潮。 1975年9月,选定临澧县陈二公社平顶岗作为分校地址。10月24日,征用熟土、开荒土、山林地、水塘共计412、6亩。11月,师生在平顶岗“学大寨”,“先治坡,后治窝”,种农作物,半农半读。搭油毛毡为临时寝室、教室、食堂等。接着是自办砖场、水泥预制件厂……师生一如建总校之初,挖土,压砖,烧砖,修建校舍。 在创办期间,师生度过了艰苦岁月,校本部的师生,分期分批上山,边劳动,边学习。晴天劳动,雨天学习,白天劳动,晚上学习。学校领导也轮流上山,与师生同甘共苦。 1978年初我们入校时,已建成二栋三层砖混结构楼房三栋,通电通路,初步具备了教学、生活的基本条件。南坡下地两栋砖混房,一栋是我们的教学楼,另一栋是我们的宿舍。教学楼说是两层,也就是四间教室,我们和数学科十四班各用一间外,二层就是图书馆和老师的住房了。宿舍因为依山而建,所以一头有三层,另一头只有两层。底层的那头几间是放农具和堆谷物的仓库。我们男生住三楼,女生住二楼——实际上有一半房子就是一楼。 教室出来顺坡向南走三五步,就是我们耕种的旱地和水田了。若是向北爬个二十来米,则是油毛毡搭成的食堂和澡堂。当时生活用水全是一台电动机从水塘里抽的。由于经常停电,抽水机便常常成了摆设,很多个天刚蒙蒙亮的早晨,我们便提了水桶奔向塘边,几十、百把人一条龙摆向食堂的蓄水池。 接替我们上山的是中文系七八级的十八·、十九班,他们比我们不幸。1979年4月17日傍晚,分校遭受巨大的龙卷风袭击,两栋宿舍被严重破坏,财物遭严重损失,24名学生受伤。师生们撤回到总校时,似乎惊魂未定。 分校后经修复,1979年秋,新生继续上山。1980年,因饮水来源和质量问题而撤回本校。以后分校交临澧县教育局,不久又转交市农业局,办成特种经济作物研究所。 现在看来,龙卷风后,完全没有必要修复分校,更没有必要派新生上山。既然修复了,平顶岗也就更没必要移主了。 在校史中,我还意外发现,在平顶岗分校之前,年仅七岁的总校就办起了太浮分校。1965年,全国推广学习江西共大半农半读经验,在临澧县太浮山办半农半读三年制大专。秋季招生200名。师生自己动手建成432平方米的平房一栋以教学,600平方米的茅棚五座以餐宿。修建简易公路3500米,开荒种菜12亩,种茶18亩。1967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学生全部蜂拥下山,学校留一名老师和一名工友看护。1973年太浮基地移交给临澧县太浮山公社林场。
(这是十三年前的文章,分校现在怎么样,没有过问,应该移交给当地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