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907|回复: 8

曾经日寇灾难与幸福时代的寿星之四萱荣盛世乐天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23 09: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于乾松 于 2015-11-23 09:26 编辑



                       曾经日寇灾难与幸福时代的寿星之四
                               ——萱荣盛世乐天年
                                            张文成
1999年10月28日,是个不平常的日子。走进县城华侨新村,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庆祝黄明亮老人百岁华诞”红色巨幅标语,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上午9时许,前来祝寿的人群喜笑颜开,从四面八方涌向新村。他们当中,有市、县、乡党政领导和部门负责人,也有从大洋彼岸归来的长子张儒钦全家;有县城离退休人员自发组成的腰  之鼓队,也有从乡下赶来的亲朋好友和附近的村民们。村内人山人海,欢笑声、乐器声、腰鼓声,在晴朗的上空回荡着。百岁老人黄明亮在鲜花、相机的簇拥下,笑得像秋天的棉桃一合不拢嘴,她老人家沉浸在无比幸福、快乐之中。


虔诚一生的基督教徒
1914年春天,在澧县基督教教堂里,在众多教友中,有位15岁的妙龄少女,在牧师的主持下,虔诚地跪伏在十字架前,她竭力安静自己的心神,闭上眼,两手抹过自己的脸后,又合起掌来,和大家一道高声念着祷词。她,就是在父母的带领下,前来参加祈祷的黄明亮。
黄明亮于1899年秋,出生在澧澹乡拥宪村一旺族家庭,排行老二,三岁时裹脚,读过私塾,接受过传统家训。老人从小聪颖过人,笑容可掬,父母带她参加祈祷,大概是为了女儿一生平安吧。来教堂的第一天,牧师给她起了个动听的闺名“明亮”,“明亮”体现了基督的祝福,也体现了信教人对未来的憧憬。谁知,老人从信教的第一天起,一“信”就是88个年头。无论炎夏酷暑,还是数九寒天,她总是在每天早晚做祈祷,90岁后去教堂少了,但在家中仍然坚持,从未间断。直到2002年3月6日老人停止了心脏跳动,祈祷才停止下来。
黄明亮以爱国爱教的毕生精力,实践了她对“基督”的虔诚。她乐善好施,济世利人,几十年如一日,做的好事有谁能数得清呢?每年夏天,她在路边施凉茶,遇到荒时暴月,尽管自家缺吃少穿,按照《圣经》“施比受更为有福”的教训,她施舍比自己还要穷的邻居。嫁到张家几十年里,从未和婆婆、妯娌、姑嫂、丈夫红过脸,与邻居从未发生争吵。老人勤劳善良,办事公道,爱人如己,说话掷地有声,因此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大人小孩见了都亲昵地尊称“黄妈妈”,哪家发生了矛盾和纠纷,只要“黄妈妈”到场,就会烟消云散。老人抚养了三个孩子,日子过得本来就很清贫,而她先后还是收养了两个孤儿。族侄张儒进8岁死娘,10岁又死了爹,老人不忍心孩子活活饿死,,便收养了他,供他吃穿住,供他上学,帮助他成家立业。老人以为这下可以松口气了,可是恨铁不成钢的族侄,还是离不开老人的操心。1952年冬天,土改工作队进村后,儒进的妻子被培养为“土改根子”,晚上到村里开会迟回家是常有的事情,心胸狭窄的儒进便怀疑妻子有不轨之事,从此争吵不休,并升级到打架、闹离婚。为了挽救小俩口的夫妻关系,老人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厌其烦地进行劝说,一方面支持侄媳大胆工作,一方面苦口婆心教育、开导族侄,直到他们重归于好。


饱经风霜的农家主妇
1919年,黄明亮经亲友介绍,嫁到道河乡磨子坪,与憨厚寡言、天理本份的青年农民张伯陶结为伉俪。小俩口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他俩一天劳动归来后,晚上,黄明亮纺纱,张伯陶陪·伴,帮助扒纱,小俩口妻唱夫和,决心创造新生活。由于黄明亮精明能干,也就过早地挑起了“当家人”的重担。
在黑暗的旧中国,黄明亮一家与全国劳苦大众一道,同样遭受着列强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双重压迫。加上战乱不断,灾害频繁,黄明亮所住的磨子坪,历来是“连年水灾泪汪汪,农民饥寒去逃荒”的穷山村。民间也有“好女嫁到磨子坪,犹如躲雨在水坑”的歌谣。小俩口虽有美好的憧憬,但他俩怎能知道,穷人何时才有出头之日,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更无法了解往后会有多少灾难降落在自己的头上。
1935年夏天,一场特大暴雨过后,澧水和道水猛涨,致使黄明亮房屋对面的大堤突然决口,洪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顷刻间,几丈高的浪头把她两间一偏房屋和家什冲走了,快要到手的稻谷也冲走了,屋场也被冲成天坑。这时的黄明亮已无家可归,真是上无片瓦,下无立足之地,所幸的是全家老小还活着。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可是对一个农村主妇来说未免太残酷。但倔强的黄明亮在大灾面前没有退缩,她安排全家寄居在亲戚家中,让丈夫给地主做长工,自己带着孩子开荒种地、纺纱、织布,向亲友借得几斗几升,勉强维持一家生活。
经过两年奋斗,黄明亮和丈夫终于在磨子坪搭建起了两间茅屋,继续辛勤耕耘。可是,命运仍不放过对黄明亮的捉弄。第二年夏天,又是一场大水,把刚刚搭建起来的茅屋又给冲走了。天啦,黄明亮的命为什么这样苦?她毕竟是个小脚女人啊!面对着一次又一次的灭顶之灾,她已经感到希望在毁灭,她的心冷了。而摆在她面前的,头顶是昏淡阴郁的乌云,脚下是浑浊发黄的洪水,远处是黝暗茫茫的天际,阵阵冷风向她吹来。这时的她,却又意识到,自己在灾难面前决不能倒下去。为了孩子,就是豁出命来也要把这个家支撑起来。黄明亮决定带领丈夫和孩子回娘家去,让丈夫在一家槽坊挑水打工,自己在弟弟开办的豆腐店里打干子,以求暂时生存。
两次水灾吞噬了黄明亮的房屋和家产,但没有压断她的脊梁。然而,接踵而来的是1943年秋天,日军来磨子坪进行烧杀掳抢的一场大劫难。日本鬼子进村后,见男人就抓,见女人奸淫,见房屋放火,黄明亮第三次搭建起来的茅屋被日军烧得净光,丈夫也被日军抓去,杳无音讯。为了保住三个孩子的性命,黄明亮让长子张儒钦挑着两个弟弟,自己背着行李,和姑妹一道向临澧县拐子湾、柏芝台、杨板桥一带转移,她们专拣人烟稀少的地方跑,白天躲藏在荆棘丛里,晚上用树叶盖在身上睡觉。—,天一顿饭,有时两天也吃不上一顿。就这样,黄明亮一行在荒郊野外担惊受吓,流离颠沛了一个多月时间。丈夫被日军关押两个月后,放回来了,可打得他遍体鳞伤。每当“翻古”回忆起这段辛酸的往事时,老人总是咬牙切齿,无比痛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
老人在人生路上经历了无数坎坷和磨难,也正是这无数坎坷和磨难,造就了百折不挠的黄明亮老人。“春雷一声震天响”,1949辱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新中国成立后,黄明亮才获得新生,从此成了新中国的主人。


教子有方的慈祥母亲
黄明亮生育了三个男孩,夫妻俩望子成龙,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平时,黄明亮除了注意孩子的暖饱和身体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教育上。她深知 “昔孟母、择邻处”、 “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为了培养孩子,她倾注了全部心血。
一是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孩子。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老人以身作则,时刻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他们。平时给孩子们讲述民族英雄故事,启迪他们心灵,鼓励他们从小立志、诚实、好学、爱劳动。
二是让孩子多读书。“养儿不读书,像是喂头猪”,这是老人常常用来激励孩子读书的口头禅。论家境,老人没有条件让孩子读书,为了长子上学,黄明亮全家节衣缩食,没日没夜地拼命干活,白天在地里劳动了一天,常常晚上纺纱到天亮。家里喂的猪、鸡、鸭几乎都是为供孩子学费的。儒钦12岁考上新洲高小,适逢家里第二次遭受水灾。儿子考上高小,这本应使老人高兴,可是老人却为无钱发愁,变卖家产吧,家里一无所有。没有钱,怎么办?做母亲的只好硬着头皮四处去借。1941年,儒钦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立中学。学习中途,祖父决定把他叫回来娶亲圆配,继承祖业。可是,黄明亮说什么也不同意让儿子中途辍学,于是和丈夫一道抵制住了祖父的错误主张。
三是教育孩子去“闯”。儒钦10岁时,老人就指导他在假期里“挑八根系”,到大岩厂学做生意卖茨米,以后又让他“挑货郎担”走村串户。老人这样做,是为了磨练孩子的自立能力,同时也让孩子为自己挣得学费。
四是引导孩子立志。1935年遭受水灾后,老人为了混口饭吃,让丈夫带儒钦到大地主陈敦华家做长工。一天午饭,地主发现儒钦把“蚕豆皮”剥掉后偷偷地放在饭碗底下,于是暴跳如雷,瞪着一双铜铃眼向他逼来,手指向他鼻梁,厉声骂道:  “你这个穷鬼,吃蚕豆还吐皮,呵!”吓得年幼的儒钦浑身发抖,战战兢兢。儒钦回到家,一头栽倒在母亲怀里哭着说,饿死也不给地主放牛了。老人含着眼泪说:  “儒钦啊,你要立志发奋,将来也会有出头之日的。”母亲的话,深深地烙在了儿的心上。
1944年,18岁的儒钦从县立中学毕业了。儿子对娘说:“我要离开这个家,到外面去闯一闯。”母亲了解儿的心思,当即表示同意了,只是千叮咛,万嘱咐,要儿在外保重身体,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做事。第二天清早,儒钦告别了父母,乘坐一只小船,就这样离开了家乡,这一“别”就是38个吞秋。.丽V八1949年去了台湾,1964年退役经商,以后又到美国发展,成了商业巨子。1982年他第一次回到家乡,母子俩团聚高兴不已。在老人心目中,年近60的张儒钦仍然是个小孩。老人教育儿子说:“儒钦,如今你发了财,我高兴。你知道吗?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大厦千问,夜眠八尺,你要为家乡做点好事才行啊!”张儒钦牢记母亲的教诲,当即捐款为村民安上了电灯。以后,又捐资救灾,在澧县一中设立奖学金,为道河乡捐建小学。十几年里,共捐资人民币达218万元。此外,张儒钦还积极参加家乡经济建设,总投资达2000多万元人民币,先后建成华侨大厦、华侨新村、华侨新城和华侨公寓等工程,为促进澧县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每当张先生回忆起奋斗成就时,他总是激情地说:“母亲不仅给了我健康的身躯,还给了我做人的道理,我事业成功,完全是母亲教育的结果。”

健康长寿的百岁老人
在历史长河中,百把年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而黄明亮老人高寿到103岁,跨越3个世纪,是可遇不可求的幸事。老人平时身体消瘦,中等身材。在她一生中也患过几场大病,特别是59岁那年,一场大病使她九死一生,几天粒米未进,儿媳们为她准备了寿衣寿木。哪知44年过去了,寿衣还压在箱底,寿木已陈腐变色。说来奇怪,老人80岁白了头,99岁时竟奇迹般地长出青丝,真是应验了《圣经》上所说的如鹰“返老还童”。笔者以敬慕的心情探觅了老人长寿的秘诀:
——心宽是老人长寿的秘诀之一。百年风云,备尝艰辛,老人碰到的磨难算够多的了,但她总是保持心宽的精神状态,她爱做好事,人缘关系好。她性格豪放,十分健谈,对时事政治很感兴趣,几乎天天收看电视节目。
——劳动是老人长寿的秘诀之二。老人除近年来耳朵有点背以外,身体健康,思维清晰,视力正常0 80多岁时还在带孙子,烧茶做饭,缝补浆洗,从早到晚不停手,住手便到菜园里摸菜去了。
——生活均匀是老人长寿的秘诀之三。老人生活简朴,早睡早起,很有规律,一日三餐,以素食为主,有啥吃啥,从不挑食。老人注意节食,一生不沾姻酒,同时极讲卫生,一天要洗好几次脸,洗不到的地方还要儿媳帮助洗,时刻保持身上干净。2002年3月6日,是老人“归回天家”的日子,上午7时20分,三个儿子围坐在老人病床前,长子张儒钦轻轻地呼唤着:“妈妈,您放心吧,我们兄弟三人为您送行来了。”老人微弱示意后,就安祥地睡着了。
按照老人生前“我死后不叫饭、不烧香、不做斋”的遗嘱,县基督教会为老人隆重举行了追思仪式。市、县、乡党政领导和亲友前来吊唁,送来了花圈、花篮。3月12日出殡这天,县基督教会又为老人举行了盛大的安葬礼。老人在《荣神益人》、《睡主怀中》和《再相会》歌曲声中,永远地安息在了她奋斗过的老家道河乡,她的事迹将像道水那样,永远流淌在人们的心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3 09:4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明亮老人以爱国爱教的毕生精力,实践了她对“基督”的虔诚。她乐善好施,济世利人,几十年如一日,做的好事数不清,值得赞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3 10: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吉祥先生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3 10:4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想活100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3 11:3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想活100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3 19: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4 09: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碰上了好时代,活100岁不是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4 09: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碰上了好时代,活100岁不是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4 14: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愿君健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02:18 , Processed in 0.03424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