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年间,御史毛伯温曾因公务到过常德和澧州,不仅留下了《德山次韵》、《过桃川》、《文正读书台》等诗篇,而且还给常德府邸题联,以勉励府县官员:"惟清惟慎惟勤,寮采尽相成之美;曰庶曰富曰教,生民愿至治之休。"几乎同时,常德知府方仕,也给桃源县衙题联一副:
头上有青天,视听自民视听;
眼前皆赤子,饥寒犹己饥寒。
这两副对联,既是上级对下级的要求,也是作者的座右铭。常德知府方仕身体力行,说到做到,在常德工作期间政绩和清望有口皆碑。
《明嘉靖常德府志》载:
方仕,嘉靖五年(1526)来知,性敏而勤政,恕善听断,遇事迎刃而解。凡一见面者,经久无不记忆。民间之富贵,人情之诚伪,无不洞烛。故编徭均赋,悉得其平。无严禁吏卒下乡。岁大旱,徒步祷,亲诣德山,以骨角激白龙井,咒神曰:“龙如有灵为霖,仕宁溺无憾。”又设法措置谷四万八百余石以给散,赖其存活者多。贫甚者量给牛具种子。上疏乞蠲租,得减十之七。尤雅重学校诸生,家贫者周以打油之费。殿宇堂斋易腐,为新一时改观。大水决堤,随处茸理鼎筑。府垣周回百丈,坚厚足以防捍,经费悉自料理。仕历守南昌、九江、宝庆三大郡,治行皆称优,后升盐运使以去,士民垂涕遮道远送,至今言及,犹有叹慕者。
这个小传说:方仕身为四品知府,没有官架子,精明能干,又熟悉人情习俗。安排赋徭让人心服口服。严格下属下乡扰民。那年大旱,他步行至德山按传统习俗祈雨,并千方百计筹措粮食救济灾民,帮助贫户解决耕牛、稻种,并如实上报灾情,减轻了农民百分之七十租税。他特别重视学校教育,补助贫困学生。他亲自筹措资金,抢修新筑堤垸等基础设施建设。他先后在南昌、九江、宝庆任太守,政绩考察都是优秀。因此,他每离开一地,老百姓都夹道垂泪远送,现在谈起方太守,还赞叹不巳。
作为一个地方行政长官,爱民之心是行政的最起码要求。否则,为老百姓除弊兴利益就只能随心所欲,不能急百姓之所急,应百姓之所求。百姓只要得到实惠,世世代代都会感谢你。
其实,方仕的政绩,还散见于志书其他篇章。
真武庙本来是道教的活动场所。但当时,金霞山的真武庙,几个“真人”人装神弄鬼,蛊惑民众,骗取钱财,不少百姓受骗上当,有病不医,甚至有人放弃农活,企图成仙。方仕知道这一情况后,亲自实地调查,在掌握真凭实据的基础上,一举铲除了宣扬神怪迷信、扰乱社会秩序的妖妄,地方得以平静,维护宗教的正常秩序。
再则,方仕的政绩,在府东九十里宿郎堰堤、龙阳县的大围堤等大型水利设施建设和“预备仓”、公校、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中都有突出贡的记载。可以说,方仕太守是常德历史上的焦裕禄。
除常德府首长外,所属各县也不乏勤政为民的好官。
如明弘治间武陵知县应能,“为治敏达,有剸繁治剧之才。……每村又创义囤,积谷以备赈贷,荒年多赖周恤”。清康熙间武陵知县劳启铣,“豪强借以侵渔,启铣于康熙二十七年,详情革除……凡兴利除害,一切累民事,俱厘剔殆尽,武陵元气始复”。乾隆间武陵知县翁运标,“邑冲剧,号难治,下车后,擘画整顿,一以古法行之。初若迂远,下半年,而邑中积弊以次除”。明正德间桃源县丞张瑶“诚心爱民,不事边幅。嘉靖甲申大旱,躬率里老,跣足祷于日中,三是雨集。因致病,卒于坛。所舁榇归,士民号泣送之”。
《明嘉靖常德府志》有这样一段议论官吏职责的话:
生民利病,政务举废,率由于郡邑之职吏。然殒于郡邑者庶矣,而长吏为重。盖其职于民为最亲,而其志为易行于民也。果得其人焉,丞卒以下皆有所观,法有所严惮,各思修其职,而斯民受福多矣。否则,上下雷同,胥戕胥虐,民之受害,岂有穷乎?吾郡楚西南要冲,吏于是者,宜多伟人。然历代职制不同,而人之贤否亦异。是故博考而备录之,一以存故实,一以示劝戒,固不可以繁复例论也。
“生民利病,政务举废”,作为一方的行政长官考虑的,所做的是公众的事,关系一个地方所有人的事,整体的事。如果官吏不廉洁,他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就是替个人捞好处,就没有心思去考虑公众的利益问题,这样即使在其位,也只能是“上下雷同,胥戕胥虐”,老百姓当然就不会有出头之日了。
古代常德府官吏的“民本”思想,还体现在署衙正堂的匾额内容上。《明嘉靖常德府志》载:正堂先后挂上了“牧爱”、“廉惠”、“楚西名郡”“正太公平”和“白鹤清署”的匾额。可见,古代官场虽因社会性质的局限,不可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也不乏勤政廉政的教育和自勉,“视听自民视听,饥寒犹己饥寒”,言行一致地牧爱百姓,廉惠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