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塞罕”是蒙语,意为“美丽”;“坝”是汉语,意为“高岭”。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片美丽的高原,水草丰沛、森林茂密、飞禽走兽、天然名苑。在辽、金时期称“千里松林”,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清朝康熙大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乱”之后,巡幸塞外,看中了这块“南拱京师,北控漠北,山川险峻,里程适中”的漠南蒙古游牧地。随着清王朝历史的推移,因吏治腐败和财政颓废,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在同治二年(1863年)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被破坏,后来又遭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当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圣境和“猎士五更行”、“千骑列云涯”的壮观场面不复存在。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 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解放后通过共和国三林代人奋战塞罕坝,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现在塞罕坝成了举世闻名的国家森林公园,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2020年3月19日写于广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