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036|回复: 17

【涔阳留痕】(2)赶场大堰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4 07: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赶场大堰垱
——【涔阳留痕】(2)
2010年3月

      大堰垱集镇与我老家中武乡仅隔一条涔河,涔阳中武乡,涔阴大堰垱镇。大堰垱镇曾经先后是澧县解放前的六区、解放后的五区、大堰垱区的机关驻地,石公桥始终在它的辖区内。曾作为红二、六方面军指挥总部的曹家大屋,也就在大堰垱镇对河的曹家坡下。大堰垱还是澧县重镇、涔河下游的区域中心,北接王家厂,西连新安镇、合口镇,形成澧水下游城镇集群。
      大堰垱镇是中武、金锣、宜万一带走出山区丘陵的门户,是南进澧城、常德、长沙的必经之路。1966年秋天,我从大堰垱镇西面山坡上那简易汽车站坐上巴士,首次走进县中,走进县城。12年后的春天,我又从这里出发到县城,转车走进大学,走进常德。弹指间32年了,旧时的大堰垱仍然历历在目,如影相随。

151154k9ma8v4fvda5td8n.jpg
     大堰垱镇,儿时心中的大都市。
      石公桥当年是一个与宜万岭、大堰垱齐名的热闹集镇,桥两边沿河有百十户人家,周氏饼铺、谭氏药铺、袁氏饭铺和张氏肉铺等十大铺子名扬十里。可惜,我还没有来得及赶场的时候,她却献身水利,葬身水库了。老家离县城差不多五十里,赶场就只有去十多里的大堰垱、七八里的戈头峪、六七里的陈管垱、五六里的亘山、三四里的宜万岭了。不知何因,我们老家一带没有固定赶集的习俗,只是不定时地开所谓的交易会。我也曾经跟着大人们去这些地方参加过多次交易会,做了什么买卖,委实没有记忆了,只记得热闹和口福了。仅一里路的铁匠铺随时可逛,且五分钟可绕它三转,但这算不上赶场。
      称得上赶场的就只能是大堰垱了。
     平常,大人们经常向孩子们炫耀:大堰垱呀,长宽一里多,十字大街加东西南北街,你走得进去,怕走不出来哟!数不清的百货商店、小吃店、饭铺,分布大街小巷。肉码面、油饼、油条、娃娃糕,怕你十天半月也吃不完哩!我充满着对大堰垱无限神往,巴望有机会去那见见世面,饱餐一顿娃娃糕。
      这一天终于到了。
      “哎——,拉车送粮谷嘞!赶场啦!吃娃娃糕去啦!”我从床上骨碌碌腾起,朝着刚露出笑脸的太阳,高兴得跳起来。那是撤销公共食堂的第二年初秋,父亲叫醒我,要我拉车送公粮,到大堰垱吃娃娃糕去。我穿着土布旧褂和桩巴裤,赤着双脚,肩上套上车头上的绳子,拔腿就跟着车队,前倾身体使劲往前攒。

074723lh96fqa7qyt8z67c.jpg
   
       在农村,每年早稻收割后,根据“先国家、再集体、后个人”的原则,不管你产粮多少,必须先交公、余粮。公粮无偿,叫农业税。余粮,即农民多余的粮食,国家按牌价付款给生产队。这一年,公共食堂已解散,生产力大解放,加之风调雨顺,粮食大丰收。社员们爱国热情空前,踊跃交售公、余粮。由于我们公社没有粮店,粮食只能送去十八华里外的大堰垱。
      拉车还不到半个小时,我已经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腰酸腿疼。老爸笑着问:“拉车好玩吧?还有十二里路、两个陡坡哩。不去了吧,啊?” “坚决去!”我不假思索地拉着鸡公车一个劲地往前攒。
      鸡公车唱着欢快的歌,车队在曲折坎坷的的小路上爬行,前面却被李拱坡挡住了去路。休息片刻,开始艰难地爬坡。李拱坡虽然只有五十来米,但足有45度,身强力壮的,大小木轮同时着地,一鼓作气登了上去,又马上回过头来,气喘吁吁地将后面的伙伴车拉上去。我弱小力单,爬坡时拉车就成了摆设。爬上坡来,精疲力竭,全身湿透,连喝水的力气也不足了,一屁股坐在地上端详着这一溜鸡公车。
     “大堰垱到了!”又经过半个小时,车队行至曹家坡山顶上。

074727yvimm8oh3jmhapoj.jpg

      居高俯视,山坡下一条宽阔的大河,河那边黑压压的一大片房屋,肯定就是大堰垱了。极目远眺,蓝天白云下,无边无际的平原,清风送爽,似乎飘来娃娃糕的甜香,顿觉心旷神怡,情不由衷地大叫:“啊!……”此时的心情与后来初到北京、纽约相差无几。
      上坡艰难,下坡更危险。曹家坡两百多米长、二十多度。两三百斤的手推粮车,没有刹车,只能扛紧车扁担,两手抓牢车把,两腿蹬实,慢慢地有节制地吊着粮车走下去。稍有闪失,将连人带车滚入坡下,后果不堪设想。我跟在车后,为老爸、为大伙、捏了一把汗。
      下得坡来,虽然已是平原,但是,那条大河横住去路。河差不多两百米宽,没有桥,河水悠悠,清澈见底,熙熙攘攘的人们在一溜木排上来来往往。我们车队只得两人一组,将粮车半拉半抬过去。我倒成了累赘,按老爸嘱咐,站在河边不动,等爸接我。我提着心看着桥上艰难行走的人们,心里早忘记了娃娃糕!
      也真怪,大堰垱粮店偏偏建在街西花果山山坡上,离街五百米处。待我们的车队进场时,满院都是交粮的社员,只得依次排队。一个多小时后,将粮袋从鸡公车上卸下,检验过关,盖上灰印,过磅记码,然后抬进仓库。
      一切都十分新奇。我被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所吸引,遥想送粮的艰险与汗水,思索着,我们为什么空着肚子、历尽艰辛,把粮食乖乖的送到这儿来?老爸塞给我四个娃娃糕,我食欲顿发,狼吞虎咽,两分钟吃得干净利落。此时,太阳偏西了。
      从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计所迫,只要有机会,我就赶场大堰垱。

111810ttdf9nt77a9nvm7f.jpg

       文革桥飞跨涔河,赶场已无舟辑或淌水之苦。涔河岸边就是大堰当主营农贸的东街。清晨,应风入耳的“牟牟”牛叫声和仔猪尖叫声,告诉你街右是一个规模相当的牲畜交易所。街左有一排蔬菜、柴火、杂粮交易店。那时,或傍晚,或清早,我们经常结伴从家里挑几十百把斤红薯、萝卜、北瓜、茅草、劈柴,来到北街出卖,换几个油盐钱。这种交易实际上是收购部,与现在甘露寺大市场不同。交易所的经纪人和卖者讲好价,过了称,于是吆喝一声,向记帐柜台和卖者报告重量、价格、金额。这声音清晰悠扬、跌宕起伏,悦耳动听,至今萦绕在耳:“毛家——金字的——劈柴——八十三斤啦——,一块六角六分!”
      我迅速将劈柴挑到指定的地方,按要求堆码好,拿了扣除手续费(叫佣金吧)后我应得的那一元几毛钱,轻松地落座于十字街口的供销饮食店,美滋滋地吃完一碗光头(没有浇头)面、一个水晶包子、一个油饼,用衣袖褙了褙嘴巴,瞟了那一筲箕油饼,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大堰垱的油饼,香甜酥软。一坨麦面坯子,捏成一个直径为十多公分的饼,中间放一勺红薯饴糖(那时红糖白糖为计划紧缺物资凭票供应),折成半圆,捏紧边缝,放入油锅炸得金黄膨松,然后捞起来沥在铁丝筲箕中待贾。这里的油饼和以后在县城、常德吃的差不多一个模样,但名字有别,有鄙俗的好事者,依它的模样给它起了别名叫“沙牛bi”。只要生产队有人从大堰当赶场回来,不管你是男是女,少不了有人关切地问你:“去大堰当了?沙牛bi好吃啵?”弄得你哭笑不得。

074721vyud3m3ykq0k0hm0.jpg

      贯通东西的中心大街,也许有四、五百米吧。供销社的门市部、饭店、旅社、饮食店和国营商店、合作商店,雄居中心大街的三分之二。从街心往东约60米,邮电所、税务所、公安派出所依次向东迎接他的服务对象。1967年夏,我和父亲在这邮电所给哥哥发过电报,催过电报,但电报始终牛泥入海。母亲去部队看哥哥,不幸因红卫兵武斗滞留路途一个多月。还记得有那么一个夜晚,就在东街一家面店前,我和乡亲们卖红薯,开秤的同志天亮才来,害得我们露宿通宵。南街有电影院。尽管当时电影下乡,但不解馋,经常找个理由来这里看电影。《真假美猴王》、音乐史诗《东方红》的影像一辈子在脑海浮现。再往南是镇卫生院。恢复高考初取后,我们在这里体检,至今我还欠着张桂珍同学一笔人情哩!区公所当然是南街的中心位置。
       西去500米的红阳山坡上,中心粮店依然雄甲一方。1978年暑假,我在这里勤工俭学,当代征员。社员成群结队送粮,我过磅记码。一个月下来,工钱还买了1斤2两纯毛线,第一次穿上了毛裤。澧县去湖北刘家厂的省际公路就从粮店门前经过。在西北行500米,路右就是当地驰名的涔阳高小(现在的垱市中学),老地名叫白杨寺。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也不少政要、商豪、专家。人们最熟悉的常德市委书记、省政协副主席陈彰嘉同志就是在这里读的高小。
    大堰垱的春节也是热闹非凡的,尤其是到了元宵节,白天街上好戏连台。对我们小孩子来说,龙灯和狮灯已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了,令眼睛放出异彩的要数竹马灯、蚌壳灯、采莲船,还有几乎和东北“二人转”差不多的花灯舞。
      竹马灯一般由两男一女表演,一个须生,一个小生,一个旦角,每人右手执一根马鞭,“骑”在纸糊篾扎的“马”上,做着“马儿”碎步小跑的动作,沿“纱爬拐”的路线(即横8字)作循环穿行,边跑边唱。也有用四人表演的,另用一个小丑,不骑“马”,手拿一根马鞭,在旁边抽这个的“马”一鞭,抽那个的“马”一鞭,说一些风趣逗乐的话来插科打诨,甚是有趣。

111928bznrrgidpubzyqm7.jpg

    蚌壳灯它虽没有任何唱词和唱腔,但它的整个表演都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它所表演的每个情节与情感均与打击乐的强弱长短紧密结合。蚌壳精躲在蚌壳内,时开时合,煞是好看;打渔郎头戴草帽,肩背渔篓,手执渔网。他们彼此表示惊喜与爱慕,做一些互相挑逗,表达情爱的动作,最终以渔郎网捞到蚌壳精如愿以偿而表演结束。还有三人扮演的蚌壳灯,一个扮演鹬鹤精的演员,与蚌壳精相斗,都想办法如何逮住对方,最后鹬鹤啄到了蚌壳精,蚌壳精则夹住了鹬鹤的嘴,互相都不能逃脱,在相互挣扎时,被渔郎一网双收,表现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境。
      大堰垱澧州大鼓历史悠久,闻名遐迩,但我在家乡时,街上没有集中听说的场所。

074722e59sg9552aushizf.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6-4 07: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好的儿时回忆。欣赏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6-4 08: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时,文革桥飞跨涔河,赶场已无舟辑或淌水之苦。涔河岸边就是大堰当主营农贸的东街。清晨,应风入耳的“牟牟”牛叫声和仔猪尖叫声,告诉你街右是一个规模相当的牲畜交易所。街左有一排蔬菜、柴火、杂粮交易店。那时,或傍晚,或清早,我们经常结伴从家里挑几十百把斤红薯、萝卜、北瓜、茅草、劈柴,来到北街出卖,换几个油盐钱。这种交易实际上是收购部,与现在甘露寺大市场不同。交易所的经纪人和卖者讲好价,过了称,于是吆喝一声,向记帐柜台和卖者报告重量、价格、金额。这声音清晰悠扬、跌宕起伏,悦耳动听,至今萦绕在耳:?“毛家——金字的——,劈柴——八十三斤啦——,一块六角六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6-4 08: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堰垱的春节也是热闹非凡的,尤其是到了元宵节,白天街上好戏连台。对我们小孩子来说,龙灯和狮灯已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了,令眼睛放出异彩的要数竹马灯、蚌壳灯、采莲船,还有几乎和东北“二人转”差不多的花灯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6-4 08:2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忘的回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6-4 08:2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您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6-4 08:2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引人入胜,
照片勾人发痴,
帖子让人狂赏,
高风使人敬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4 09:3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新泉 发表于 2020-6-4 08:17
此时,文革桥飞跨涔河,赶场已无舟辑或淌水之苦。涔河岸边就是大堰当主营农贸的东街。清晨,应风入耳的“牟 ...

谢谢张老师一路跟进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4 09: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将军 发表于 2020-6-4 08:29
故事引人入胜,
照片勾人发痴,
帖子让人狂赏,

将军表扬,加油鼓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4 09:3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儒 发表于 2020-6-4 08:28
您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啊。

穷人的孩子当家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09:03 , Processed in 0.04138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