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村走笔
俗称常德南大门的黄土店镇沧浪坪村,与益阳安化县、桃江县相邻,这里居住着869名移民,为鼎城移民第一村。曾经穷得叮当响的沧浪坪村,如今旧貌换了新颜。“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是沧浪坪村的真实写照,村中心商铺林立、热闹非凡,文化广场环境优美。已经成为常德南大门一颗璀璨的明珠。请您循着走笔,跟我一起感受沧浪坪的万千巨变吧!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感召下,当地政府动员数万民工,拦截桃花溪、唐家溪两大溪流,修筑了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的沧山水库。沧山水库坝高30余米,长300余米,库容3360万立方米蓄水面积4600余亩。
一座水库就有一批移民,故土淹了,家园淹了,乡情淹了。沧山水库作证,他们的田地无偿献给了水库,他们的庄稼无偿献给了水库,他们的家当无偿献给了水库——房屋砖瓦拆了铺路基,板壁家具拆了搭浮桥,那水库里的水,是移民构筑家园曾经挥洒的汗水,是移民难舍故土洒落的泪水。
人们提着两袋衣服就让出了自己的家园。
两手空空的沧浪坪村移民,“家”在何处?他们先是寄居在海坪村的各家各户,算是有了一个临时的“家”。一段时间后,桃花溪村民腾出房子,搬迁到了黄土店镇官仓村,于是,沧浪坪村的移民住进了桃花溪村民腾出的房子里,虽说是别人住过的房子,但总算有了一个固定的“家”。万万没有料到的是,两年之后,正当移民渐渐熟悉了第二家园,并抱着致富的心愿建设家园的时候,搬迁到官仓村的村民又回迁了。两家挤在一起,住了一段时间后,沧浪坪村移民不得不把原本就是别人的“家”还给了原主。
沧浪坪村移民再次提着两袋衣服走出了刚刚建立感情的第二家园,住进了窝棚,住进了废弃的厂房,住进了废弃的水库指挥所。他们用奉献的精神支柱支撑起了一个“流动的家”,支撑起了一个“心中的家”,支撑起了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家庭”。
他们像燕子衔泥筑巢一样用自己的勤劳积攒自己的“家”,多年过去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他们白手起家,终于搭建起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属于自己的第三个家园。
几经折腾,丧失元气,基础太差,起步又晚。贫困的帽子,沧浪坪村一戴几十年。
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大坑套小坑,手拖难通行;填了一个坑,鼓起一个包。这是过去沧浪坪村的路况。
山塘和小型水库年久失修,千疮百孔,村里1100多亩水田几乎望天收,村民守着良田吃“商品粮”。小旱,三分之一的水田没收成;大旱,所有水田颗粒无收。1998年,山塘因山洪暴发决堤,淹了100多亩水田。真是有水无水皆成灾。
富强起来的祖国没有忘记曾经做出过牺牲与奉献的移民。2006年,国家开始实施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一扶20年,每年人均600元。
5年来,200多万元移民资金注入到了沧浪坪村。
村里利用这笔移民资金,把坑洼黄泥村道打成了水泥路,大车可开进山林中,村民告别肩扛苦,少了工钱增了收。
骨干山塘和小型水库全部水泥护坡固若金汤,田地旱涝保收,粮食吃不完,出售搞“外贸”。
村民利用移民资金,有的搞起了楠竹垦复,有的搞起了楠竹加工,有的做起了小本生意。
移民周建华,利用移民资金购置了一台竹跳板加工设备,使自己承包和承租的50多亩楠竹增了值。
移民杨正军在村墟场上开了一家生资店,他利用移民资金添置了一辆机动三轮车,实行送货上门,生意越跑越旺。
近些年来,沧浪坪村成了鼎城的扶贫点村,成了鼎城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除了移民资金之外,扶贫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一起注入到了沧浪坪。这是鼎城人民对沧浪坪移民的弥补与关爱。
这份迟到的爱,激荡起了沧浪坪发展的浪花。于是,村里出现了街道,组组通了水泥路,大部分村民住上了楼房,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移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1900元增长到了去年的5900元。
镌刻在沧浪坪村文化广场石碑上的“腾飞”二字,是对沧浪坪近些年来变化与发展的概括。
移民村走笔,谁也走不完,写不尽,因为它的生态是这样的美轮美奂,它的文化底蕴是这样的博大精深,走进沧浪坪,可以穿越时空,上至春秋;走进沧浪坪,可以倘佯沧山八景,令人意乱情迷;走进移民们的生活,令人惊叹,让人沉浸在追寻的情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