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473|回复: 8

鸡泽干部南下石门历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4 08: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上将军 于 2020-7-4 08:51 编辑

鸡泽干部南下石门历程

[color=rgba(0, 0, 0, 0.298)]原创     周常云 赵延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央视开播了纪录片《长江支队:从太行到八闽》。这部纪录片揭秘了一段70多年前邯郸干部的南下往事。鸡泽作为革命老区,同样派出了大量干部南下,为谱写新中国奋斗史诗贡献了鸡泽力量。
       建国前鸡泽县三批共118名(或更多。《鸡泽文史资料》记载为116名,据《南下石门》增补2名)干部随军南下、开辟新区,在我县和南下各地书写了光辉篇章。翻阅118人“大名单”,我们发现多位南下干部到湖南省石门县开展工作。为什么石门有这么多的鸡泽干部?两地有着怎样的渊源?千里南下发生了哪些故事?现以周常云原著12.5万字的《南下石门》一书为蓝本,结合所采编到的情况,辑成本文: 鸡泽干部南下石门历程文/周常云  赵延平 1948年底至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取得了“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北方大片国土解放,南方解放胜数已定,中国共产党即将由一个革命的党转变为执政党。新解放区迅速扩大,干部数量严重不足,已成为我党面临的突出问题。为此,党中央在1949年2月作出了《关于调度准备随军渡江南进干部的指示》。在毛泽东写下“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豪迈诗篇前夜,华北平原“军队打胜仗,干部紧跟上;军队到哪里,我就到哪里”的口号响彻云霄。
        冀南动员
       1949年春节前后,鸡泽县属中共华北局冀南区领导。冀南,“百团大战”战场之一。1938年至1945年间,冀南人民在极端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与八路军风雨同舟、生死相依,粉碎了日伪一次又一次的合围扫荡和“清剿”等行动,为战胜日本侵略者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战胜利后,为争取全面解放,冀南区的广大人民又掀起支援前线的热潮。现在,重大的抽调南下干部任务再次落在冀南区各级组织身上。根据华北局指示,冀南区要抽调4000余人,组建6个南下地委、30个南下县委和近200个区级机构。此前,冀南区已有两次抽调南下任务,一是1947年3月抽调800人随刘邓大军过黄河到大别山新区,二是1947年9月抽调1400人到豫鄂交界的桐柏地区开展工作。这两次南下,鸡泽县分别派出15名和45名干部。南下新区后,不少同志出师未捷身先死,鸡泽县相关史料明确记载了张培兰、崔日丰两位同志分别于1947年和1948年牺牲。在鸡泽县档案局所存一份1949年3月19日《三月份工作报告》中,记述贾新生、梁维汉、康日新、孟满喜、王英武、王同林6人获救济小米480斤,平均每户才救济小米80斤,这样的情况上了县委工作总结,不难想象当时鸡泽县的经济状况和干部家庭的困难程度。南下干部有的已经成家,故土难离,亲情难分,小家难舍,加上当时很多南下干部家庭经济困难,冀南地区干部做出南下选择,需要怎样的勇气与如何博大的情怀!凡此种种,一些干部产生了“宁往北走一千,不往南走一砖”的畏惧思想。但自愿报名南下的干部终是多数,因为这块古老的土地从来就生长着豪侠、忠义与勇武。“春节过后不久,县里召开南下干部动员大会,县委书记在会上讲了南下的重要性,并询问是否有人自愿报名南下。”南下石门干部王同林回忆,“我小声问我们区委书记焦兰海,‘我报名行不行啊?’焦兰海立即表态‘怎么不行!站起来,站起来报名。’随即,我站了起来,并举起手大声说‘我报名’,会场马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随着一系列组织优待措施和大力的宣传发动,报名南下的干部越来越多,冀南地区在很短时间内就调集了包括58名鸡泽干部在内的总计4000多名干部,融入到南下大军的滚滚洪流。

        威县集训
       1949年3月初,冰雪尚未融化的威县方家营人头攒动,热火朝天,歌声、口号声、读书声响彻十多里。这是冀南区南下干部出发的集结地。在这里,冀南区党委对4000多名南下干部按军队建制进行了整编,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冀南支队”,下设6个大队、30个中队。按照南下后拟定职务确定行军职务,其中地委专员为大队长,地委书记为政委;县长为中队长,县委书记为指导员;区长为班长,区委书记为副班长。来自鸡泽,并在随后被派往石门的鸡泽干部多数编入了“三大队一中队”。为提高南下干部素质,方家营集训近一个月时间,集中学习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毛泽东的《将革命进行到底》《论联合政府》《愚公移山》《新民主义论》等著作,以及华中局书记邓子恢《论群众运动》报告等,使南下干部认识到了南方工作的艰巨性,增强了使命感,也掌握了新区工作的具体方法。政治学习的同时,军训穿插进行,主要科目是行军、队列、防空袭、应对遭遇战、打背包、传口令、警戒等。由于南下干部中很多人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这次军训更显重要,往往一个打背包就要学习好几天,一次次的传口令练习总是以错误的口令结束,艰苦的背包行军更是让他们一个个脚上长泡。近一个月的集训,极大地提高了南下人员政治思想素质,锻炼了体能,一支支锐利的箭憋足了劲等待离弦。3月29日,冀南区党委召开欢送大会。代表驻守原地的领导讲,全国胜利就要到来,江南人民盼望你们。他还逗趣地说,你们去的是苏杭,是鱼米之乡。人说到了苏杭忘了爹娘,相信你们不会忘记故乡,不会忘记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兄弟。代表南下的领导讲,“南下,就好比出嫁的姑娘,离开娘家总会哭哭啼啼,本来娘家还该准备些嫁妆,但娘家穷,没什么东西送给你们,给你们的只有建设美丽富饶新江南的重托。”领导讲话完毕,操场上誓师南下的口号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 进军开封1949年4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冀南支队三大队从威县方家营开拔,带上背包、水壶、茶缸和一小袋干粮,迈出了漫漫4000里路第一步。行军第一阶段完全是步行,每日行程60华里,中午约有个把小时打尖时间。尽管经历了行军训练,但真正的行军还让不少同志脚上起了血泡。晚饭后大家用热水泡脚,再用针挑破血泡,第二天拐着腿、忍着痛坚持行军。冀豫春季,气候干燥,南风卷沙,中午休息时个个满脸土尘,活脱脱儿的一个个土地爷。一位同志打开干粮袋,看着风干裂皮的馒头,逗趣地说:“是我吃你呢,还是你吃我?”即使这样,部队仍坚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沿途老乡所送东西,同志们只喝开水,大饼咸菜一概婉拒;买老乡的柴米一律按市价付钱;住宿只住老百姓的闲房,没有闲房就地打铺。经过邱县、馆陶、大名、南乐、清丰,4月9日,部队来到黄河北岸的濮阳县准备渡河。新乡、安阳尚未解放,国民党空中优势尚存,黄河两岸时常受到敌机骚扰。11日零时,三大队全体起床打背包吃饭,一时出发,夜行30里于天亮前赶到黄河边,这里有解放军的岗哨并架有高射机枪。50米的渡口河面虽不算宽,但水深流急,利用解放军提前准备的渡河扁舟,全队700余人仅用两三个小时就全部渡河,进入东明县。16日至18日,冀南支队从兰考上火车赴开封,并在开封城南百亩岗一带进行了短时间休整。 开封重组冀南支队抵达开封之时,也正是解放军摧枯拉朽击败国民党军队取得大举胜利的时刻。4月21日,第二、三野战军横跨千里战线强渡长江天堑,4月23日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5月3日解放杭州,27日解放上海。第四野战军5月14日在武汉以东强渡长江,随即解放武汉三镇。4月21日至5月27日,我军解放了120余座大中城市,歼敌40余万人。军事战果迅速扩大,要求南下干部在开封停留一段时间,并根据形势变化随机调整去向。南下干部组建初期,华北局指示冀南南下支队到南京、上海、杭州一带工作。到开封后,华中局书记邓子恢就去向调整做了报告,宣布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冀南南下支队除一部分到湖北工作外,其余都到湖南去。之前一心向往的“苏杭”变成了湖南,一时间,干部感到落差很大,心里不是滋味。虽说称为“开封休整”,支队驻地其实是在开封城外20多里的农村,面对需要接管的大中城市亦或土匪猖獗的山区村庄,南下干部的管理经验和能力都很欠缺。利用这段时间间隙,他们又进行了系统的政治和文化学习。期间,为开阔南下干部眼界,支队以大队为单位,组织全体人员步行20里进开封城参观了一整天。从未进过大城市的南下干部在大长见识同时,引发了对自己如何做好新区工作的感思。每名南下干部还领到了一套银灰色粗布铜扣军衣(时称“子恢服”),每个人都显得更有精气神。
        车行南京
    1949年6月上旬,上级下达了开拔命令。由于当时南方战事正酣,以及湖南和平解放时日的不可预测性,这次行军没有带领原来随队的女同志,而是让她们暂留开封。在异地他乡,一对对革命夫妻经历了夫走妻留的艰难割舍。
       6月14日下午1时左右,部队集合启程,徒步两个多小时向开封火车站行进。大约下午5时排队上车,但不是客运车,而是运货车,多是运送战马的车厢,同志们叫它“大闷罐”,也有同志上的是平板车。王同林回忆,“我们当时上的是‘大闷罐’,车厢里脏得不得了,到处是原来运战马时留下的马粪。但相较于平板车的透风和随时可能滚下车的危险,我们感觉还是蛮幸福的,而且坐火车毕竟要比‘量天尺’走路轻松得多,大家还是很高兴的。”一路上,火车载着未来的湖南管理者过徐州经蚌埠,于6月18日晚到达南京对岸的浦口车站,晚上10点乘船渡江,直到子夜才来到国民党尚未修建完工的“交通部大楼”席地而卧。至于为什么舍近求远绕道南京?一切都源于战争形势。当时没有武汉长江大桥,京广铁路隔江不能相连,一头叫平汉线,一头叫粤汉线,战争使通往武汉的平汉路损毁严重,但到南京的陇海路可以运行,所以这条线路也成为南下到湖南的首选。按计划下一步要乘船逆流而上到武汉,由于船只紧张,大家在南京一呆又是9天。这次不同于开封重组时的城外驻扎,直接住在了市中心,真正让大家感受了大城市。期间,对中山陵、国民党总统府等处的参观,让大家再次感受到了党取得全面胜利的来之不易。

        辗转常德
       27日10时,南下干部乘“顺风号”起航,经芜湖、九江于7月1日抵达汉口。这时,从其他线路行进的南下队伍也相继到达武汉,一时间,这个“大兵站”人潮滚滚,气氛火热。一路上培养的“有空就学”习惯在武汉这个“大蒸笼”里得到坚持,他们又反复学习了《约法八章》和《入城守则》,很多来自成语之乡邯郸的“大老粗”在这里学会了“秋毫无犯”。也是在这里,大批来自鸡泽的南下干部被明确宣布目的地是常德地区石门县。7月上旬,南下干部再次起航,经汉川、仙桃,10日到达岳口上岸。正值暑天,蚊子肆无忌惮地叮咬着人们,粮食供应也出现了困难,王同林回忆,有一顿饭实在找不到粮食,也不知道管后勤的同志从哪里找来一些豌豆煮了一锅,大家就一人一茶缸豌豆当作了口粮。岳口至下一站沙市尽管只有200华里路程,但为了避开敌情及道路方面原因,他们不得不绕道800余华里走了四天三夜。23日,南下常德的2000名干部抵达沙市。25日,南下干部二渡长江,也正是在这一天,130公里外的石门宣布解放。再经公安、澧县就将到达目的地,最后一段路程也是最艰难的一段路程,由于连续几个月的长途跋涉又缺粮少供,干部体力渐渐不支,病号一天天增加,百十人的一中队竟病倒了20多人,有的中队干部在此期间病亡。1949年7月30日,历经119天,行程4000余华里,这支铁军经豫、苏、皖、赣、鄂数省,渡黄河、跨长江越两道天堑,沿路遭遇国民党飞机的威胁和轰炸,反动地方武装的骚扰和侵袭,经受饥饿、水土、气候的折磨,终于到达了南下行军的终点站——常澧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澧县。 石门功绩1949年8月3日,冀南支队三大队一中队119名南下石门干部(尚有24女干部在开封待命)从澧县出发赶赴石门。8月5日,来自鸡泽的两名年轻干部宣布石门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30岁的张黎民任县委书记,27岁的康日新任县委副书记、县长。新生的人民政府,张贴布告、安抚民心、稳定秩序,很快使县城治安趋于平稳,店铺重新开张,学校恢复上课。由于当时尚未完全解放,1949年的石门只有三个区开展工作,其中第一、第三区的区委书记均为鸡泽籍南下干部,分别为孟昭声和闫良斋。南下干部接管政权后,最紧急的任务就是筹粮支前。一开始,筹粮工作遇到了巨大的阻力,一方面人民群众对新生政权半信半疑;另一方面,受土匪恶霸的欺骗宣传和威胁,部分群众产生了既不愿又不敢交粮的情绪。土匪侯宗汉炮制出“凡到人民政府工作者杀,给人民政府送公粮者杀”等“十杀”条令,扬言“谁抓到一个征粮干部,赏大洋五百元”,并张贴出“打倒北方佬,活捉康背锅”(康日新县长有些弓背)的反动标语。11月9日,正当人民政府三区工委召开群众大会,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大喜讯之际,早已密谋抢劫的土匪身着便装混在会场的群众当中。演讲刚几分钟,四周突然枪声大作,群众惊惶失措,负责警戒工作的宣传委员鸡泽南下干部杨文考恐伤无辜不敢开枪,大呼群众“不要慌张!不要乱跑!”几名土匪闻声将他围住,一个土匪抬手一枪,杨文考脑部中弹倒在血泊之中。在外围警戒解放军的掩护下,群众才得以疏散。11月17日清晨,侯宗汉指使上百土匪窜进一区政府驻地,枪杀了正在洗漱的区长梁维汉和其他4名同志。梁维汉1917年出生于馆陶县,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南下前在鸡泽县工作。在鸡泽档案馆珍藏的史料中关于梁维汉南下的记述有这样一段文字“是最积极的,不管南下北上,调哪里也没意见,啥时调啥时就走,在未调前还不影响工作,积极去串连别人。”在血洗一区区政府后,匪徒接着窜至蒙泉水制仓库。鸡泽南下干部王兰亭时任粮食仓库主任,与匪徒殊死搏斗,终不敌众,中弹牺牲。几个月中,土匪杀害我筹粮干部十名。1949年底至1950年3月,仅侯宗汉一股匪徒就杀害我地方干部、群众积极分子及平民百姓近500人,各股匪徒制造的各类惨案,奸淫抢掠数不胜数。鸡泽县南下干部和当地解放军,以及广大群众没有被淫威吓倒,老百姓也更加看清楚了以宋希濂为靠山的各股匪徒和国民党残余顽寇的真正嘴脸,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老百姓战斗的,新政权也迅速得到拥护和巩固,筹粮支前任务也在短时间内得以完成,并在1950年6月将石门县境内土匪全部歼灭,石门百年匪患历史就此终结。
       在张黎民、康日新、张琢、赵会礼先后四位鸡泽南下石门县委书记、44名鸡泽南下石门干部、143名三大队一中队干部、石门县成千上万党员干部及广大群众的共同奋斗下,石门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鸡泽与千里之外的石门的这段渊源也必将时刻铭记在两县人民心中。这44名南下石门的鸡泽干部是:

常治民、陈宝良、崔秀芳、段艮秀、高发清、韩冀民、胡全兴、贾凤桐、贾福盛、贾仙凤、康日新、李惠民、李俊昌、李玉亭、梁维汉、梁振红、马玉秀、孟满喜、孟昭声、史贵义、田魁民、王兰亭、王同林、王文章、王银贵、王英民、吴化民、武  斌、武同兆、邢运身、闫良斋、杨孟德、杨文考、叶在田、张  琢、张殿魁、张黎民、张新熬、张治国、赵会礼、赵永熙、朱文化、任寿增、吴建广。

参加这一批南下的鸡泽干部还有14人,他们分别到了长沙、常德、汉寿、湘潭等地:

        陈文玉、郭永夫、侯栗明、黄勇、刘治群、孟希科、吴德银、武清山、徐顺、张惠民、张力更、张文彬、赵新民、周兴汗。
此外,鸡泽县1947年3月,第一批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南下干部15人,他们是:

康鸿禄、邢绍先、贺德福、贾章庆、刘静远、张培兰、冯国栋、崔日丰、崔景昌、赵兰峰、于建秋、常兴华、马淑、张富兴、张增玉。

鸡泽县1947年9月,第二批赴湖北桐柏军区南下干部45人中的部分人员有:

      胡若嘏、韩国治、安海田、崔  溪、陆  英、李好善、张  品、李丛林、李信民、张兰贵、刘善教、李守敬、常德寿、康会昌、李树森、张学礼、马文华、王  敏、胡  爽、常东昌、李学川、彭秀峰、高同身等。注:以上名单来自于《鸡泽文史资料》第二辑(叶照勤整理)、《中国共产党鸡泽历史》(1931-1978)及《南下石门》综合整理,可能有部分出入,敬请指正。


        作者简介:周常云,湖南省作家协会员会,石门县人。早年当过厨工和制冷机操作员,后从事文秘工作,先后任职石门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县审计局局长、粮食局局长。2009年任职石门县政协文史委主任期间,先后四次到邯郸市鸡泽县等地采访南下事迹,当年9月份出版12.5万字《南下石门》一书。

     赵延平,河北省鸡泽县人,先后任职鸡泽县政府办农业科长、工信局副局长、企业工委书记、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开发区经发局局长,现任鸡泽县政协文史委主任。2015年在宣传部任职期间到湖南石门进行采访,整理本文。本次刊发之前,惊闻王同林同志已经过世,回想老同志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愿此盛世如您所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4 10: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但自愿报名南下的干部终是多数,因为这块古老的土地从来就生长着豪侠、忠义与勇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4 10: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即使这样,部队仍坚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沿途老乡所送东西,同志们只喝开水,大饼咸菜一概婉拒;买老乡的柴米一律按市价付钱;住宿只住老百姓的闲房,没有闲房就地打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4 11: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1949年8月3日,冀南支队三大队一中队119名南下石门干部(尚有24女干部在开封待命)从澧县出发赶赴石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4 14: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欣赏、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4 15: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作!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5 16: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一辈革命家,舍家弃子随军南下,建立新中国政权,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作为后一代的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把我国建设成世界强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5 20: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下干部立下了不朽功勋,向他们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6 09: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放初期,南下干部立下了汗马功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4 00:53 , Processed in 0.03851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