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龙阳汉风 于 2020-7-4 21:31 编辑
常德行署副专员何秋舫(1928.8——2004.1)
何 秋 舫 轶 事
何秋舫(1928.8——2004.1),汉寿县岩汪湖镇陈军堤村人,原常德地区(现常德市)行政公署副专员。他在汉寿县工作30年。1949年解放,他先后担任保(解放初暂时保留的国民政府基层组织)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周文庙乡乡长、二区区委书记。1963年5月任汉寿县人民政府县长,1973年5月任中共汉寿县委书记,1976年任中国援助加纳共和国专家组组长,1979年任常德行署副专员。他那热爱人民的品德、敢作敢为的魄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永远留在汉寿人民心中,永远滋润着汉寿的山山水水。谨此记录几件小事,略表怀念。 轶事之六 大 发 雷 霆 1974年7 月的一天,县委书记何秋和县委机关干部40多人一同吃晚饭。食堂里摆放了十多张大方桌,方桌四周有四条冖(╔╗)字形的木板凳。桌下有个十字架的木枋,将四条板凳紧紧地连成一体,既牢实,又不易被人搬走。
何书记和大家一样,用餐票在厨房小窗口排队买了一小钵儿饭,饭上放着和干部一样的香干炒肉和炒青菜。他坐到一张方桌旁,紧绷着脸,一声不吭。平日里,他吃饭总和身旁的干部搭讪几句,甚至还开句把玩笑,极其随和。 记得文革前,他在县政府当县长。有一次我们到食堂吃午饭,县体委干部袁静芳坐在另一桌。那时文教科、卫生科、体委、财政局、人事劳动科和计委等部门都在县政府一个大院内,共108人,三分之二的人被抽调参加社教工作团,常住机关的只30多人。袁静芳20出头,身材苗条,脸色红润,一笑起来脸上还有两个酒窝。这天是她分娩满月第一天上班吃午饭。
她在县人民医分娩速度很慢,机关同事都很担心。现在大家一见面又祝贺,又问长问短。何县长听了,插话说:“我给人民医院打过招呼,后来医生告诉我,硬是这样用剪刀剪出来的。”一边说一边用食指和中指比划着剪刀的动作。众人听了哈哈大笑,有的人还“卟哧”喷出了饭粒。袁静芳羞得满脸通红,端着饭缽跑出了食堂。何县长没有笑,马上叫人将小袁拉进食堂,继续吃饭。
约莫过了两周,食堂吃鳝鱼。何县长怕腥,从来不吃鳝鱼,炊事员特意给他煮了一只盐鸭蛋。大家依序排队买好饭菜,袁静芳请炊事员将鳝鱼用小碗盛着,约半碗儿。她手端小碗,趁何县长低头扒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鳝鱼倒进了他的饭缽。何县长遭到突然袭击,吃惊地大声说道:“做什么!”扭头一看,发现是袁静芳的恶作剧,心中突然明白原来是“报服”,只好打落牙齿往肚里吞。炊事员眼疾手快,马上给何县长另外换了一缽饭。袁静芳觉得玩笑开过了火,便悄悄儿走开了。
今日里在县委机关食堂,何书记一言不发,拿筷了的手也好像微微地颤抖着。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我知道他正在生气,那么,是什么事让何书记如此生气呢?他可从来没有解不开的结呀!
突然只见他使劲吞下一口饭,将饭钵子往桌子上狠狠地一搁,怒气冲冲地厉声说道:“真不像话!是谁造谣造到我的头了!”
满食堂的人见书记大发雷霆,无不愕然,不知祸从何来,也不知书记火从何发。县委办副主任郭迪前,和他年纪差不多,上前劝道:“秋舫同志(那时党内不兴喊职务,一律称同志),你先吃饭啰,有么事吃了饭再说。”老郭为人忠厚,文化高,文革前就进了县委办,从秘书到副主任,侍候过好几任县委书记,可称上书记的“智囊”,只有他的相劝才起作用。
果然何书记怒气稍减,忿忿地说:“你看了今天《湖南日报》吗?我刚从乡下来,看到一片片的稻谷还没有收割,报纸上却说汉寿县基本上完成了“双抢”(抢收抢插)任务呢,简直是瞎胡闹!”此时我忽然明白了,原来是今天的《湖南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汉寿县“基本上”完成了“双抢”任务的消息,作为全省先进典型,还加了编者按语。文章落款是“本报通讯员”。
那时县邮政局对《湖南日报》的投递非常认真、及时,当天的报纸,当天下午4点能准时送到县委机关和县委领导人。所以,何书记下午从乡下回来,一进门就看到了报纸,见言过其实,就怒气横生。是呀,如果干部、群众看到了报纸会怎么想呢?会认为县委吹泡泡,有失县委的威信啊!
我当年在县委宣传部任副部长,主管通讯报道工作。县里能登上《湖南日报》头版的文章都出自通讯组,即本报通讯员。何书记的怒火,吓得我战战兢兢,不敢吱声。
饭后,我赶忙找到执笔发稿的汪万昌同志问其情况。老汪一脸沮丧,比我还难过,委屈地说:“世盈同志,我昨天晚上发的电话稿,说的是‘完成了75%’。这个数字,我是到收进度的县委办公室核对了的,不知道为何变成了‘基本上完成了任务’?”
我虽然窘迫、难过,但仍安慰他说:“别难过,不要紧。秋舫同志知道是我们发的稿,但不知是谁执的笔。那批评是对我来的,今天冇公开指我的名,也冇公开指通讯组的名,也就是万幸了。”
接着我请他打电话,请教报社编辑为什么这样改?”又再三嘱咐说:“千万不能讲何书记发火的事。”因为何书记向来对通讯报道很重视,还成立县委通讯组,归口宣传部管辖。再说,那时各县通讯组都想在《湖南日报》上稿,尤其上头版头条,这是很难碰上的“金满斗”啊。上稿是一种荣耀和欣慰。谁执笔的稿子上了《湖南日报》,谁的心里都是甜滋滋的。当时汉寿县上的稿子较多,让好多县倾慕。如果失礼于编辑,编辑就会怀疑稿子的真实性,将来稿束之高阁。编辑部每天收到的稿子几麻袋,能够登上报纸的又能有几篇呢。
不一会儿,老汪告诉我。编辑回答说 :“你们当天的稿子是75%,而我们的报纸第二天才发出去,那么在进度上就必定又加了5%。既然是到80%,就可称‘基本上’了。”我想,当时作为省委机关报的《湖南日报》也是出于好心,树立先进典型,激励、鞭策你追我赶,以便迅速完成“双抢”任务。
当晚,我请郭副主任将报社编辑的说法婉言转告何书记。果然,第二天早餐时,何书记又恢复了往日的和言悦色,和大家谈笑风生。(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