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何天晴 于 2020-7-13 17:09 编辑
《松滋河畔的记忆》 题记:
安乡,“头顶长江、脚踏洞庭、西衔澧水”素有“湘北洪道门户”之称,为湘北抗洪重中之重。今天,距离1998年安乡发生特大洪灾将近二十二年了。我又站在松滋河畔,迎着阵阵清爽的河风,目睹清澈的河水,河岸上已是鸟语花香,不禁感慨万千!谁能想象当年这里曾经波涛汹涌、险象环生,河岸上的人民,面临了一场生与死的考验。江总书记来了,省长来了、人民子弟兵来了、相邻几个区、县增援的人民群众来了!安乡地方党政干部、人民群众和全国军民一道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抗洪战歌”!
"垸”发音为“院”,为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所特有。民垸,就是在湖泊内和河道中的沼泽地上筑堤圈地,造田耕种,形成一个个居民点。平时,垸内地面高于墙面。垸子周围的堤是“生命线”。汛期到来时,如果洪水不大,垸外围水,垸子成孤岛。如果水量大,垸堤溃破,成为一片汪洋。而在鄱阳湖、安徽等地,它们被称做“圩”,音“为”,其形成原因及特点与民垸完全相同。
圩垸占用了原来属于河道和湖区的地盘。当大水来临时,洪水就要强行“恢复失地”。据湖南、湖北两省防总部介绍,1998年特大洪灾中,整个长江中游地区被洪水冲垮的民垸有100多处,两省受灾的200多万群众几乎全部来自各个民垸。
圩垸,这个连《辞海》里都查不到的词,由于1998年的特大洪水而为人们耳熟能详。人们辛勤创造的财富被洪水毁于一旦,是人们在开发自然时违反了自然规律所致。所以有人说:“人与洪水争地为利,以至水与人争地为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