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应运
魂兮归来伤春感,首创赋体文史灿(二)
二、宋玉的《招魂》赋是古代士大夫悲志、爱国忠君的典范
《尚书》道“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因此,任何有志向文人的诗赋都应该是言志之作。史学家司马迁误认为《招魂》是屈原之作,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道:“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我不赞成《招魂》赋是屈原之作,但十分赞成《招魂》“悲其志”的观点。
宋玉年少就有一腔爱国之情,从小就有远大抱负,他聪颖过人,学习非常刻苦,十几岁就成为与景差、唐勒齐名的词赋家,常伴襄王登兰台,游云梦,上阳20岁后被选入宫庭事楚襄王。云之台,去云梦之泽,下云梦之浦。他忠君、爱国爱民。是一名忠诚的士大夫,他曾在《大言赋》中慷慨地表明了“方地为舆,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之外”的远大志向,并表明了“并吞四夷,饮枯河海。跋越九州,无的容止。”一统天下的伟大理想。只是他生不逢时,后因襄王听信小人谗言被逐出京城,放逐到他原来的赐地,在道水之滨(今临澧望城乡)度过三十余年的生涯。他一生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这篇赋中他的忠君爱国之情充分的表现出来:文章开篇就借襄王之口吻说道:“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上无所考此盛德兮,长离殃而愁苦。”大意是:我从小就品行高洁,愿意将自己献身于道义。始终坚持这样的操守啊,然而却被世俗加以诽谤与诬蔑。上苍不明察我的高尚志节啊,让我遭受祸患而深陷泥沼。赋词开篇言明自己的主旨:舍生取义,坚守贞操。但生不逢时,身陷沦落。但仍不忘初心,愿献身大义。接着借“帝告巫阳曰:‘有人在下,我愿辅之。魂魄离散,汝筮予之。’”表达了宋玉那种始终不渝的辅君,忠君的愚忠思想。而这种爱国、忠君的思想在赋的主体招辞部分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这首长诗写作动机就体现了忠君思想,其目的就是为生病的楚襄王招回魂魄使之归附躯体,好让楚王恢复原气,再度匡复楚国大业,使其达到实现天下一统的愿望。招魂词开头部分“外陈四方之恶”“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土伯九约,其角觺觺些……”。宋玉用了四十多句的篇幅,从东南西北天上地狱,厉陈四方天上地狱之险恶,目的是归劝楚王魂魄不要前往。尤其是“外陈四方之恶”后,接着极力“内崇楚国之美”,大篇幅的描绘了楚国宫室、饮食、燕乐、声色之美。极尽夸张,想象之能事赞美楚国的山河“川河径复,流潺湲些。光风转蕙,汜崇兰些”;赞美风景之美好:“芙蓉始发,杂芰荷些,紫茎屏风,文绿波些。”赞美宫室之富丽“砥室翠翘,挂曲琼些。翡翠珠被,烂齐光些。”赞美宫室之“华容备些”:“二八侍宿,射递代些。九侯淑女,多迅众些”“美人既醉,朱颜酡些。”等等,赋招词最后几句“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直接点明主旨。“伤春心”“哀江南”要说是伤诗人之春心,不如说伤楚国大好山河之春。表达诗人对楚国一腔爱国之心以达极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