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应运
魂兮归来伤春感,首创赋体文史灿(四)
四、宋玉《招魂》赋在文学史上地位和影响
1、《招魂》赋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宋玉《招魂》赋在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刘勰的《文心雕龙》曾多处高度评价。他在辨骚第五中说道:“《招魂》《大招》耀艳而深华。”“而屈宋逸步,莫不能追”他将《招魂》列在《大招》之前,且充分的肯定了其优点。历代不少著名文人学者对宋玉以很高的评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夸道:“赋者,古诗之流也,始创于荀、宋,渐恢张于贾、马。”唐代大诗人李贺直接赞颂道“宋玉赋当以《招魂》为最幽秀奇古,体格较骚一变。予有诗云:‘愿书汉戟招书鬼,休令恨骨埋蒿里’,亦本之”。明代陆时雍曾夸道:“招魂文极刻划,然鬼斧神工,人莫窥其下手。”明代杨慎曾在《升庵全集》夸赞道:“《楚辞·招魂》一篇,宋玉所作,其辞丰蔚秾秀,先驱枚、马,而走僵班、杨。千古之希声也。”在思想内容方面,现代文学评论家梁启超在《要籍解题及其读法》赞《招魂》“对于厌世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皆极力描写,而皆拨弃,实全部《楚辞》中最酣畅最深刻之作”。在艺术方面,当代楚辞研究专家吴广平先生赞颂道:“《招魂》借鉴了屈原的《大招》,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全诗对楚宫居室、侍御、饮食、女乐、娱戏极尽铺陈和夸饰,恢诡谲怪,耀艳深华,开汉赋之先河,枚乘《七发》即直接受其沾溉”。
纵上所述,《招魂》是一篇奇文,他是宋玉的代表作之一,是历代文人伤春主题的源头;她开赋之先河,在艺术特色首创铺叙丰富,想象奇特,富于浪漫主义的写作方法。在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2、《招魂》赋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宋玉《招魂》赋既成,在中国文学史上矗立起了一座不朽丰碑。无论是思想主题,还是创作手法以及诗歌体裁的创新无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诗人,文学家推崇和追随。
(1) 赋中“伤春”主题对后人的影响
“伤春”的诗句早在《诗经》中就多次出现,《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翡,殆及公子同归。”钱钟书先生说:“‘伤春’之词章者,莫古于斯。”而最早形成“伤春”主题的是宋玉《招魂》赋。他在赋的结尾乱词中写道:“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此赋是宋玉为其卧病的主子楚襄王写的招魂辞,作者借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悲痛之情。他通过自然春天与家园江南的双重哀伤感时伤事,眷怀故国,强烈的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感伤之情。从此,惜春,伤春,悲春,春怨,春恨成为了与春季共存的情绪一个传承至今的永恒主题,因此,人们把宋玉当成“伤春”之祖。
“伤春”这一主题,使得历代许多诗人,文学家无不效仿。李白辞赋体格取法虽然多元,但在主题及创作方法上师法宋玉的颇多,效法“伤春”的主题,大多采用宋玉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诗赋较多,使其成为风格俊迈飘逸,豪气浩荡,卓然自成一家。其中尤其以《昔余春赋》、《愁阳春赋》最为典型。
《惜余春赋》再现了暮春之际碧水荡漾、兰草葳蕤、云海微茫、清风飘扬、平原萋绮、芳草如剪的迷人春景。但这样的美景未并令作者欣然愉快,相反,这只不过是抒发他惜时悲慨的触媒而已。“春每归兮花开,花已阑兮春改。叹长河之流速,送驰波于东海。春不留兮时已失,老衰飒兮逾疾。恨不得挂长绳于青天,系此西飞之白日。”诗人长叹春之美,时光易逝那种无奈的惜时之情。《愁阳春赋》是《惜余春赋》的姊妹篇,赋中面对如诗如画阳春美景,却“醉风光兮悽然”,情绪由陶醉不知不觉的滑向了“愁春”。这种情绪的自然变化,似乎在不经意地表明了他心中生命之悲是无法派遣的,也是无所不在的。他写道:“春心荡兮如波,春愁乱兮如雪。兼万情之悲欢,兹一感于芳节。”是的,在这芬芳浓馥的季节里,作者的春愁也浓重得无法负荷、无法消解。这春愁到底为何?是难以遏制的刻骨思想?是闺中少妇对行人的牵挂?还是英雄之梦失落后的沉重喟叹?诗人没有明言,予人留回味的余地。
“伤春”主题不仅对辞赋有重要影响,许多诗词也无不受其影响。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春望》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诗人春望之景,国都沦落,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表达了诗人一腔爱国之情。李商隐的“我为伤春心自醉,不劳君劝石榴花。”(《戏恼韩同年》)刘禹锡的“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一句“唱尽新词欢不见”引出女郎的伤春不悦之感。冯延己的“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眉黛促”(玉楼春);还有晚唐后主李煜《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以问答的方式,刻绘其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春花秋月”人事是多么的美好,但词人更觉心烦意乱,一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意思是又是春光明媚时,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一年又一年囚禁生活,越增添了几分春愁,转而升化为春恨。“问君能有几多愁,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词可见是词人用眼泪写成的一首不朽绝唱。受宋玉《招魂》赋“伤春”主题影响的诗人,诗作在文学史上不胜枚举。
(2) 宋玉《招魂》赋对汉赋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宋玉是赋体文学的开山祖师。在他的作品中写了《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御赋》这些都是赋体文学。但真正形成赋体文学的应该是《招魂》赋。他从结构有序辞、招辞、乱辞,且乱辞趋向散文化,形式上完全由骚体诗演化为骚体赋。艺术创作手法也从骚体诗以抒情为主演化为以铺陈描绘、叙述上,已经具备了赋的主要特征。汉初重要辞赋家枚乘深受宋玉《招魂》赋艺术特色的影响写成具有大赋体制的《七发》。故清人刘熙载《艺概·赋概》说:“枚乘《七发》出于宋玉《招魂》。”《七发》是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往问谈话。其在艺术上的特色是铺张,刘勰说:“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文心雕龙·杂文》)
但它并不象后来的大赋那样堆叠奇僻词汇,读起来较为平易,而且不乏精采片断如:“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垲垲,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这一段用各种比况描写涛状,奇观满目,音声盈耳,使读者精神震荡,有如身临其境。此外,前半篇用夸张,渲染手法表现音乐的动听也颇为出色。《七发》标志着从宋玉的骚体赋转化为新体赋—汉赋正是形成的作品。此外司马相如《子虚》、《上林》使赋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这些作品无不从着宋玉的《招魂》赋脱胎而出。
宋玉继承屈原,最突出的贡献是诗歌从集体创作到个人独立创作(从民间创作到文人创作)的新时代,他的《招魂》开创了赋的文学新体裁。这种句法参差灵活,大量采用铺陈描写的新体裁,打破传统《诗经》四言的格调,是诗歌形体的一次解放。对汉赋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招魂》“伤春”主题的形成就象一江春水,穿越了时间的河床,跨越秦汉,流经唐宋,走向明清,直到如今,形成了中国源远流长的伤春文学传统。二千多年来,一直为我国的优秀作家继承和发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