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538|回复: 8

大德寺《十八罗汉图》外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31 01: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毛惠君 于 2020-9-6 19:30 编辑

大德寺《十八罗汉图》外传
——澧州揽胜随笔  毛惠君

    宋末元初,数年战乱,忽必烈问鼎中原,建朝立国。前朝行政建制及官衔称谓一并更张改弦,沿革唐宋多朝近600年的澧州府升格为澧州路,其行政首长称谓总管。至元十八年(1281),朝廷将刚封授为嘉议大夫的刘好礼放送到地方镀金历练,委以重任为澧州路总管。这刘好礼居官直谏威廉,且尊儒信佛,好建造修筑。其到任伊始,便酝酿将澧州路治从澧阳城(战乱中残毁)徙迁。
    距旧城三十余里有座古镇,系唐大历年间(779)澧州刺史李泌,始称澧州新城(今津市新洲镇)这座具有深厚荆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澹津之墟尚在,天门之垒可辨”。即有秦时孟姜女长城寻夫的千古传颂,又有晋时车武子“囊萤照读”的典故佳话,确系一方风水宝地,被纳入了刘好礼的法眼。其边奏请朝廷恩准,边动议地方上兴土木、扩城池、兴寺庙,建书院,以此慰民心、佑地方、弘法度。于是,这座历经数百年兴衰,澧人歌之曰“可怜地上楼,百姓不知修”的古镇,又一次勃勃盎然恢复了往日“上有清使君,下有清江流”的风采。至元二十一年(1284),耗时三年,徙迁完毕此期间,刘好礼已回朝廷复命并受朝廷重用,官至朝廷刑、礼、吏、户部四大尚书。
    话说这与徙迁配套的寺院兴建,新洲城北隅,原有一名不见经传的小寺,据传系唐景泰年间(或为永泰?)僧人普清创建,因年久失修几近草没。元贞元年(1295),新一任澧州路总管粤顿希鲁从京都请来东山禅师,对该寺重修扩建,历时两年至大德元年(1297)竣工,按年号称谓大德寺。开光大典时,首任主持东山禅师,从师门请来十六幅罗汉图绢画(后续补两幅为十八幅),称其为画圣吴道子(?-759)遗笔,有唐刺史吴之问碑文(今不存)可考,供养于正殿,祜佑佛光,被奉为镇寺之宝。
    覌那图中罗汉 ,形神兼备,嬉怒各态,手中分持柱杖、念珠、如意、塵尾、金刚经等法器,面目轮廓运笔流畅现立体感,须眉发丝用笔纤细如缕又柔韧有力,闲逸自得、意味盎然。随行神畜憨态可掬,若有所思的眸仁中透出泰然自若的神态,可谓横生妙趣。整组作品无愧为画圣仙笔。
    自此,该寺名声大起,香火鼎盛,朝野闻名。不少达官显贵到此顶礼膜拜,文人骚客、风流雅士到此鉴赏,舞文弄墨,也不乏有流寇马贼对罗汉图垂涎觊觎。此后的数百年间,十八罗汉图经历了春光无限,浸染了风霜血剑、直面过几多迷茫、质疑的目光,遭遇了沦落他乡的苦难,留下不少官载、民传的佳话和传奇。有偈云:“非色非空潭,兰水承灵源。元绢非彼卷,甄符传。大德登兰若,凡山也是仙。彼岸梵诵处,尊者自悠然。”
    明嘉靖澧州举人刘崇文(四川广元令、蓬安知州),学识渊博,以表彰先贤,冥搜古迹为务。 辛酉年间(1561)宦游至此,对十八罗汉像瞻拜、鉴赏后,题词一首曰:“天竺谁凭识梵仙,偶逢奇士弄云烟。殊形磊落知神授,妙品瑰玮有别传。万法从来俱幻梦,狂夫底士漫翩联。续貂莫浪谈工拙,色相茫茫总是缘。”赞颂罗汉图瑰玮,磊落、有画圣之风。无端猜忌和虚妄传言,诋毁不了尊者的灵性。续补部分虽略有逊色,总是为续结佛缘。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当朝有名的“公安三袁”中的文学家、国子监博士袁中道(字小修,湖北公安人),遍游澧州名胜后,留有详述澧州古迹风貌《澧游记》等诗文,其中有《大德寺元画罗汉(吴道子又名吴道玄,宋代圣祖皇帝赵玄朗忌讳“玄”,元玄同义,以元代玄,后已成例,故以称吴画为元画)题词曰:“开匣手拊识元绢,衣上水纹流淡淡。大耳长眉眼烁人,近覌不见远观见。模糊无处识题字,守僧都不知年岁。开山长老旧传言,西方神僧自貌自。”其意:从宝匣中取出绢画轻轻抚开细观,虽年代久远,远观基本轮廓均在,大耳长眉显现烁人眼神、衣上水纹隐约可见。题字已模糊不清,守僧也不知年代,对开山长老旧的传言,画上罗汉也只能面面相觑。
    清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造反起“三藩之乱”,盘踞澧州期间,得到觊觎多年的十八罗汉图,急遣部将送往云南昆明五华山行宫供奉,以祈福佑,成其大业。怎奈此举逆了天意,阿罗汉乃扶持正法的尊者,岂肯助纣为虐。吴军自此屡战屡败,吴贼疾病缠身,恶梦不断,强行称帝不久便暴死衡州。康熙二十年冬,清廷收复云南,清军将领蔡毓荣、穆占攻克昆明,抄没平西王府后,将罗汉图送还澧州大德寺,这十八尊者又一次回归故里。时任澧州州牧尹维旆为此宝物的失而复得颇为感慨,亲自主持对罗汉图重新装裱和修饰,隆重归位供奉,嘱寺院对此镇寺之宝加强了安全防范。
    乾隆十一年(1736),澧州州牧何璘为纂修《澧州志林》河渠卷,期间公暇搜集散失文献时,对大德寺罗汉图的记载和传闻产生了浓厚兴趣,欲一睹为快。可寺院对此宝物早已秘藏防范,婉拒再三,不得已拿出几幅续补的图敷衍,最后由主管寺庙的僧正司出面斡旋,才得全部轴卷(是否秘藏真迹?)。何公得到全部轴卷后,因公务繁杂无暇鉴赏,置家中数月,可寺院唯恐有失,数次派僧人催还,这何公不得不加班加点,细细品考后,将其归还,遗有《大德寺罗汉图辩》文一篇,文中对罗汉图出自画圣之手表示质疑。……凡十七轴者,皆康熙年间州牧尹维旆装潢,验其绢质,非唐之物。其十一轴,虽笔迹不甚超雅,而于烟煤灭没断烂中,其面目可辩也,精神犹在,布置亦有法度。其次二轴,为后人填坏,可惜。又四轴,则出于俗手,陋恶粗呆,无一可观。考唐吴道子画,五季时已不可多觏。至宋李伯时始专师焉,其作天王佛像,尤全法之,出笔苍古,字也老成,迥非时流可几。南渡后,吴兴僧梵隆,又师伯时人物,多出水纹,然乏神气矣,况其下焉者乎!今覌寺僧所藏,其十一轴,当出元明间好手临摹,然去伯时远甚,何以冒吴生,真可谓以珷玞而欲拟之美玉者。其又四轴,则自荒落中,碎瓦断甓,更不得与非玉而犹拟玉者比之。寺僧宝之多年,深秘而不肯示人,何殊宋人之十袭以藏燕玉乎!良可慨也!虽然,天下之宝珷玞瓦砾而以为至宝也,岂惟是哉?盖为吴道子罗汉像者不少矣,因悉取还寺僧。并为之辩以遗之。”
    何公以为:吴道子画五代时就不多见,名山古刹或稀有存之,但大德寺所藏未必就是真迹。从绢质看非唐时之物,也无宋时佛像大师李伯时仓古老成画风,比南宋吴兴僧梵隆水纹技法略逊、神气不足。其中十一轴面目可辩,精神犹在,应是出自元明时期的好手临摹,怎可以此非玉之石拟比美玉。寺院多年秘藏不肯示人,多以为是画圣遗笔,故将此奉为至宝,真是可感可叹!                                    
    自此,人云亦云,流言四起,有说唐时吴道子少年成才就被召进宫,无皇帝下诏哪敢随意作画,这罗汉图无题款,自始就非元画。又有说真迹被掳至云南又复回,后又重新装裱,此期间,觊觎之徒已将其调包。还有说此镇寺之宝早已由寺院秘藏从不外示,从何公索要的过程看,到手观瞻的未必就是真迹。对外界质疑之声和此类传言,大德寺三缄其口,寺院住持对罗汉图的亦真亦幻早已了然于胸,众僧执着于对开山长老“出家人不打诳语”的信念,任疑云在岁月中消散。大德寺罗汉灵性依然,前来祈愿、瞻拜的四方僧俗,络绎不绝,香火绵延,只是这罗汉图真身去向成迷,音信杳然。
    星移斗转,时光又流淌了二百多年,大德寺多次遭战火毁损和流寇洗劫,早已衰败不堪。20世纪40年代末,大德寺废墟偏棚住着最后一位守僧,这守僧时常上山采药、施医行善,平时行乞化缘为生,镇上都熟识这人,就是个住在破庙里叫毛乃相老叫花子,其僧人的身份、甚至是罗汉图去向最后知情人的身份,鲜为人知。50年代起,当地的佛协、文物管理等部门,开始注重搜集与罗汉图相关的官载志记和民间传闻,可实物是否存世或何时湮灭,已无实考。最后的守僧,对代代相传的镇寺之宝的去向,也讳莫如深。民间传闻这位僧人与同门师弟虢殊禅师(津市关山古大同寺住持)过从甚密,僧人圆寂时给虢殊禅师留诗一首:“飞天蜈蚣斗蟲,地下明珠识金凤。龙马聚首符封处,十八尊者露真容。”暗喻罗汉图秘藏处,但其中玄机,无人能解。至今十八罗汉图的出处和去向这团千年费解的疑云,久久萦绕澧州大地。
                                          后  记
    2018年,慈利县(隋唐时起慈利县受澧州府所辖)考古和收藏爱好者王正鹏先生撰有《吴道子在慈利县悬岩寺绘十八轴罗汉图》博文。考证吴道子先后于唐上元二年(675)、天宝元年(742)夏、至德元年(756)与四川双流县县令进士韦嗣立、朝廷画家李思训、唐玄宗李隆基等人三次旅居澧州慈利悬岩寺。并于上元二年(675)旅居时绘有《罗汉图》,有唐刺史吴之问(656-712)书《悬岩寺碑记》为证,看到吴道子绘《罗汉图》十七轴。后有十八轴又被送到澧州新城大德寺奉养,与《澧州志》多种版本所载基本吻合。至此,十八罗汉图“元画非彼卷”的疑惑可以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至于十八轴罗汉图究竟流落何处?早有偈云:“彼岸梵诵处,尊者自悠然。”
                                                                                                                                                                          二0二0年八月三十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31 04: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篇很好的研究澧州历史的好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31 04:5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31 06: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非色非空潭,兰水承灵源。元绢非彼卷,寺隐甄符传。大德登兰若,凡山也是仙。彼岸梵诵处,尊者自悠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31 06: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写得可观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31 07: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十八轴罗汉图究竟流落何处?已不可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31 07: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记述详细,有志者或可找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31 17: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澧州揽胜随笔,对大德寺《十八罗汉图》官载志记和民间传闻进行的梳理和描写,对于了解澧州历史有一定意义,闲暇之时,细细读来,浮想漫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31 20: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覌那图中罗汉 ,形神兼备,嬉怒各态,手中分持柱杖、念珠、如意、塵尾、金刚经等法器,面目轮廓运笔流畅现立体感,须眉发丝用笔纤细如缕又柔韧有力,闲逸自得、意味盎然。随行神畜憨态可掬,若有所思的眸仁中透出泰然自若的神态,可谓横生妙趣。整组作品无愧为画圣仙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14:19 , Processed in 0.03535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