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焕宁 于 2020-12-17 13:52 编辑
望穿秋水,刘汉华先生的个人摄影展终于与大家见面了,朋友、同仁奔走相告,的确在汉寿,在摄影界是一大盛事,可歌可泣。
刘汉华先生于2010年从县委副书记的职位上退下来,专习学习摄影,寒来暑往,锲而不舍、披沙拣金,的确十年辛苦不寻常。 这次一共展出他192幅作品,分以下几部分。
前言:介绍湿地 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被誉为“地球之肾”。1998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湖南省汉寿县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2002年,又被国际组织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13年被批准为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西洞庭湖湿地,位于汉寿县境东部,总面积45万亩。具有“水涨为湖,水落为洲”的地貌特征。这里芦苇青青,鸥鹭翔飞。水天相连,浩渺无际。水面杂草丛生,候鸟成群。春天芦苇青青菖蒲绿,夏日荷花摇曳映日红,秋天鱼蟹逍遥水中游,冬天候鸟满湖苍茫远。这里是我国东南亚候鸟的重要越冬地,也是长江流域淡水鱼类种质资源库。 湿地经历了人类损害造成的伤痛,又迎来了人类对它痛定思痛的敬畏与呵护。汉华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汉寿人,他见证了它的变迁,用镜头纪录了不同时代、不同季节、不同事件发生的实景,并告诫人们: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的理念,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一、湿地之痛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和利益的驱动,国人对湿地保护严重认识不足,西洞庭湖湿地的河湖洲滩资源被肆无忌惮的开发掠夺,特别是围湖造田、围栏养殖、湖洲放牧、湖洲造林、违法猎捕、非法捕捞、工农业污水排放、导致水土流失,尤其是对湿地植被、生物多样性、鸟类、鱼类栖息的生态环境、淡水质量、天然生物等资源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这部分汉华先生用写实的镜头,用大量的事实说明美丽的湿地已满目疮痍,遭到人为严重的破坏。 二、湿地保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汉寿县加大了对湿地的治理与保护。一是按照相关的政策,成立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和执法大队。二是加大整治力度,关闭湿地保护区多家污染企业,拆除围网30多万米、木桩30万根。十多万亩黑杨已全部砍伐清零。矮围全部拆除,捕捞渔船全部收购销毁,全面禁止捕捞,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00余起。三是建立生态监测站、湿地保护管理站、巡护码头、野外监测站等相关的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四是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成立湿地保护协会等。有关湿地的保护工作,汉华先生都用镜头写实记录。 三、生态湿地 西洞庭湖湿地经过多年的整治与保护,建设与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建立了观鸟台,鱼鸟博物馆。博物馆座落在蒋家嘴外的河滩中,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圆形,是一座巨大的迷宫,馆内采用图文、实物、蜡像、声光、雕塑等现代科技,再现湿地维管束植物424种、鸟类226种、鱼类112种,底栖动物65种、爬行动物20种、哺乳动物26种,其中珍稀濒危物种有黑鹳、白鹤、白头鹤、东方白鹳、白尾海雕等。馆内设观鸟台、长焦望远镜。博物馆内的植物、鸟类、鱼类及其它动物在汉华先生的作品中大部分也有展现。 四、鸟类家园 现在的西洞庭湖湿地,真正成了鸟类的天堂。小天鹅、斑头雁、灰雁、黑翅长脚鹬、鹤鹬、凤头麦鸡、凤头䴙䴘、灰头麦鸡、牛背鹭、白鹭、池鹭、苍鹭、夜鹭、银鸥、野鸭等,时而也有黑鹳、白鹤等濒危野生动物。地辽天阔,一望无垠的芦苇随风摇曳,成百上千的鸟群不时掠过天际。生态好不好,鸟儿说了算。这些鸟类都在汉华先生相机的镜头里。
人生有几个10年,10年来,汉华先生跋山涉水,用脚步丈量土地,用镜头守望湿地,春华秋实,他的西洞庭湖湿地纪实才有今天的丰腴和厚重,才称得上既注重写实,更注重用情的力作。通过它,我们看到一个守望者引发共鸣的湿地,一个流淌着浓浓忧思而无可奈何的湿地。
10年,他潜心守望和追梦探索,为西洞庭湖湿地拍下的上万张照片,拍下了湿地的灵魂。西洞庭湖湿地也带给他很多灵感,拍照只是一种表达方式,能促进湿地的保护和发展才是根本。他要用照片宣传养在深闺的西洞庭湖湿地,揭开她神秘的面纱。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湿地,了解湿地,保护湿地。
观他的作品,耐人寻味,启迪人们要对大自然敬畏,保护生态家园,做到天人合一,才会得到大自然的庇佑和回报。真正体现习主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述的博大精神。
他西洞庭湖湿地摄影展,首次展出是在今年第十一届洞庭湖国际观鸟节暨西洞庭湖青山湖候鸟苑开园仪式上。影展规模空前,观者络绎不绝。受到县、市、省有关专家赞扬,好评如潮。
他第二次是在12月份,汉寿县市民广场展出,人山人海,川流不息,观者赞不绝口。 拍照是辛苦的,要耐得住寂寞,起早贪黑、迎风踏雪、能忍饥挨饿、不惧蚊叮虫咬。一张好照片,往往是等出来的。有一年深秋,雨过天晴,月朗星稀,他顾不得一天的疲倦,打着手电,穿着水靴,背着摄影器材往湖洲赶,不慎水靴进水,冷得不行,他咬牙坚持。凌晨5时许,天空微微发白,一轮太阳冉冉升起,红霞满天,一群天鹅从头顶飞过,他高兴极了,一口气狂拍200多张。
10年,他用心记录鸟类栖息、觅食、繁衍与人类的关系,用相机捕捉鸟类生态的动静瞬间,用形象传播保护自然、关爱鸟类的初衷和理念。所拍摄的鸟类以涉禽、游禽居多,偶尔也见大小天鹅、东方白鹳等。拍摄鸟类不仅仅是记录鸟的美丽,展示鸟的姿态,重要的是用形象传播鸟类生存现状,唤起更多的人关注鸟类,保护环境,关爱地球,赋予形象中的鸟类更多的生命意义。
汉华先生的其它作品也出类拔萃。歌颂平民是他作品的特色,始终散发泥土的芬芳。他特别注重以小见大,平中见奇,随遇而拍。在他的镜头里,洗衣的、捕鱼的、种田的、劳作的、养鸭的、走路的……他的风光照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最可贵的是他对故乡的热爱,美丽的新农村,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汉寿的寺庙、公园、街道、工厂、农场、学校、医院、风土人情都记录在他的相机里。他拍出的照片细腻入微,温馨圣洁、耐看传神,这也是他敬业、热情、善良、朴实的结果。性格特征都反映在他的作品里,朴实而不奢华,平静而不浮躁,浪漫而不失幽默,就像家乡的泥土,经风一吹,便散发出淡淡持久的芬芳。文如其人,影也如此。其实摄影师的作品就是本人德艺修为的真实写照。有诗为证:
追梦“达人”刘汉华,身背相机走天涯。 十年“磨剑”不言苦,春华秋实摄影家。 汉华先生是县、市、省摄影协会会员。多年来他跑遍了汉寿县所有乡村,拍摄照片有好几万张,不少作品在县、市赛事中获奖。县有关单位开展活动,想要照片,有求于他,来者不拒,一律免费。
他老伴是退休公务员,贤淑善良,孩子成家,家人都很支持他的工作,家庭幸福,老了该享天伦之乐,可他一门心事为摄影,办影展,买器材,一个钱字了得,劳心劳力,有人说他“迂腐”、“傻冒”,他付之一笑。
“位卑未敢忘忧国!”对摄影的执着成就了汉华先生的人生和事业,他是生活的强者!他成功了,出名了,掌声、鲜花……面对荣誉和成绩,他很清醒;因为他要走的路还很长,他要继续学习摄影,他很忙,但很充实,很潇洒。他要为保护西洞庭湖湿地、为新农村建设、为大美中国拍下更多更好的照片。当记者问及他今后的打算时,他笑而不答,昭示后人,永不言休,这就是汉华先生的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