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安乡转播 于 2020-12-24 11:50 编辑
安乡故事 | 话说安乡人口中的工匠(附老照片)作者:李大浦
安乡人称手艺人为某某匠,按职业有:木匠、铁匠、铜匠、银匠、篾匠、瓦匠、茅匠、弹匠、伞匠、皮匠、漆匠、船匠、画匠、钟表匠、岩匠、榨匠、机匠、棕匠。木匠又分工很细:有专做棺的叫大木匠,做油榨筒、榨尖的叫榨木匠,做屋木匠又称建筑木工,做家具、农具的称小木匠,还有雕花木匠、圆木匠等。篾匠分大篾、小篾,小篾称细篾,专做斗笠;皮匠做皮鞋、木屐;称匠做大、小杆称;棕匠做蓑衣棕刷棕索;茅匠盖茅屋;袖匠指厨子;还有刻字匠,用梨木牛骨雕料雕公私印章;誊印匠,刻钢板誊印的;船匠,做划子的;银匠专做金银手饰;铜匠做各种铜制品,锅盆碗盏手炉锁帐钩等;铁匠,桶盆甑之类;画匠又称纸扎匠,扎灵屋岁球花圈之类;榨匠又称榨油匠,榨油工人;有些手艺人不称匠,如手工做衣叫便衣裁缝,而教书育人的老师叫教书匠。
消失的锔匠,五六十年代安乡尚能见到锔匠的身影,锔匠挑着工具吆喝着补瓷器陶器之类活儿。屋里主人应了声,锔匠便停下来,主人拿出破瓷器,锔匠看看,能修补,谈好价钱后便开始修补。锔匠有特制的工具,金刚钻在瓷器上打眼,后用铜锔子固定。修补的工作量、瓷器的贵贱决定修补的价位。锔子也有铁的,用于大的陶器。“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用语就是这么来的。 图片提供:罗成武
安乡仅有独门店铺,全安乡五十年代有三家独门行业店铺:城关东正街的易家丝线铺,店主易伯为易发祥局长之父,将蚕茧缫丝,染色,特制工具搓成彩色丝线出售,绣花原材料;西正街的杜家推子店,圆柱体形,碾米用;焦圻吴太和膏药店,膏药有贴伤湿和疱节用的,盲人常叫卖,疗效较好。焦圻原属澧县,五十年代后期划归安乡。
罗成武: 第1张是我岳父,一辈子蔑匠。后面是原县竹器社、雨伞社老照片,七十年代中期安乡二轻局评为全国学大庆先进单位,省二轻局在安乡召开经验交流现场会,这是当时记者随参会代表参观有关单位时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