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468|回复: 12

傅衣均回忆录《风雨人生路》(二)休学前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23 12: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毛自银 于 2016-2-23 12:38 编辑

傅衣均回忆录《风雨人生路》

(二)休学前后


      学校要放暑假了,一天早读,我走到了自己的座位,在俄语书上发现两行字:“衣军同学,由于你品学兼优,教务处奖给你奖学金20元,望你努力学习!”字写得龙飞凤舞,我一看就知道是N同学写的。下晚自习了,N同学和她的几位闺秀围上来,一个不经意间的问话,引起我日后几十年的回忆。N同学问:“你下学期不会休学吧?”我说:“不休学!不休学!”她还说:“不要休学,有什么困难,大家想办法解决!”后来我想,我最怕休学,我从来未向人说过休学,后来却无奈而休学了。经过反复回忆,放假前,学校搞了一次家庭口粮摸底,每个学生填了一份表,主要是家庭每月人均口粮有多少斤。我哪知道,只怕填少了太出丑,也没问别人,稀里糊涂填了人均每月20斤,有不少同学只填了10斤。是否少于20斤的学生学校可以补贴口粮?那些女生,常和老师在一起,知道一些秘密。她为什么突然向我发问,这是我一直没有解开的迷。
      1962年,虽然农业形势有所好转,但是我的家乡山丘怕旱,几年早稻歉收,晚稻无收,家景十分困难。二哥在澧县二中就读,1962年春节后,家里所剩的粮食不足二人读书,那些干死谷挑到粮店,每百斤折米50斤,家里还有父母,大哥和两个弟弟,日子天长 ,一家人的生活怎么过呀!在这万般无奈之下,我和二哥都休学了。在我的拙作里,有七律一首:

休 学
三年灾害费疑猜,离别黉堂回旧宅。
人畜饮泉寻峪底,粮棉枯萎哺蔬莱。
严椿肩负千钧担,慈母病磨榻上哀。
举目望灯灯不语,几时前岭百花开?

     1962年下期,学校来了一位陈老师,催我入学。看了我的成绩册后说:“你有奖学金,学业成绩优秀,你不入学,实在是太可惜了。”我说:“陈老师,我哪有不想读书的,你就原谅我吧,我不仅家里有困难,穷得叮当响。还有母亲,看到五个孩子,大的二十多,小的七八岁,她都忧郁成疾,接近癫痫了。我要帮父亲撑起这个家啊!”我眼里闪烁着泪花,送走了敬爱的陈老师。
      母亲的病越来越严重,神经错乱,到了癫狂的地步。不吃不喝,不省人事,唱歌呐喊,一家人成了一盘散沙。父亲没有了主意,这边看医生打针吃药,那边又找朋友求神拜佛。一连好几天,慢慢地,母亲好像也疲倦了,终于有一天她静静地睡着了。我脑海里浮现母亲那一副可怜而脆弱的面孔,便不由得忆起关于她的一桩桩往事……
      我的母亲1920年农历二月初九出生在临津一户王姓的贫苦农家。从十岁开始就跟着外公外婆、舅父学得一手篾匠的好手艺。那时候,澧水河上有很多帆船跑运输,没有机械动力,全靠风帆纤绳。顺风乘风帆,逆风靠拉纤。拉纤时,纤夫用一根长长的绳子搭在肩膀上,为防止绳子挫伤肩膀,就在肩上套着我母亲他们编的那种篾制的环子,弓着腰,在河边一步一蹬往前走。有的船大、货多,三五个人成队才拉得快。这些套在纤夫肩上的篾环,大约两三寸宽,五六尺长,历来的价格在5毛钱左右。
      母亲嫁到傅家后,生育了五男二女,两个女儿先后夭折,她跟随父亲一直耕种农田,也就没再编环子了。但就在那个“特殊”的时节,母亲为了她的丈夫和儿子们的生活,不得不“重操旧业”。那时,编环子要在“地下”进行,白天要出集体工——大队早就说过,不经批准不准私人搞副业,否则就要罚款。她只好悄悄买来一些竹子,又把自家屋场前后的竹子一起砍来,趁傍晚时分裁成坯料。将十来片篾条,横竖排成架子,然后摸黑的去编织。一是因为煤油缺乏,二是怕别人发现。有时母亲编到天蒙蒙亮,待编织到几十把环子后,父亲就用麻袋装好,起大早挑到津市去卖,一次可以赚一二十元。那时的一二十元钱可值钱啦!我家就靠这个“救命环子”度过了那个艰难的时光。而编织环子,一直持续到六十年代末。母亲的病,部分也是那常常不眠不休造成了健康的严重损害所致。好多日子的好多早上,我默默地站在她的病榻前,只望她能多睡一会儿,再明明白白的醒过来。就这样,随着岁月的推移,她盼望着的五个儿子们也都很快长大、成家了。
      我大哥好像有点智障,正当青春年华却常常躲在家里不参加活动,但后来还是娶了一房妻子。更幸运的是生下了一个儿子,继承香火。老二身体欠佳,落户在本组,他有三个争气的子女,日子过得殷实。老四招赘落户到澧城羊古,两个子女也很争气。五弟高中毕业,有儿有女,家境也殷实。我也接近小康之家,逢年过节热闹非凡。母亲看到五个儿子都先后成家立业,思想也宽松多了。对孙儿孙女的关照胜过关照自己,她连做梦都会笑出声来。
      母亲很早就有胃病,吃过不少药。尽管病病痨痨,还算是长寿。1995年农历八月初七,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五岁。母亲逝世后,哭得最厉害的要数我的大女儿冠平了。在母亲送灵柩的头天晚上,我择了一副挽联,找五弟提笔,贴在门首。那时候,不知挽联格律,只表儿媳们的思念之情。现抄于后:

横批:亲颜永驻
上联:悼严父,前年病逝,经风雨顶灾难,苦中有乐。
下联:念慈母,七五春秋,助农耕抚子孙,懿德长存。

      现在回望两位父母大人,为家庭的五个儿子呕心沥血,辛劳一生,无呻吟而终。没有花费儿媳一分钱的医药费,没有病磨儿媳们一天。犹如吐丝的春蚕,到老丝方尽,心还在为子孙们着想。
       1991年农历2月17日傍晚,我从单位回家只听到父亲还有咳声,过了一会儿,母亲就说喊不答应了,我到他老人家的病榻前,知道大事不好了,才电话告知澧县的堂兄胞弟,派人到鹿山告知海哥,幸好八兄弟,到了七兄弟,子夜时分,父亲离开了人世,在短短的几个钟头里,他再也没有和我谈起吃苦做人,平稳做人的忠告就走了,每次想起这些,心中便泛起无穷无尽的哀思和敬意。
      1962年休养生息,按照当时党的农村政策,“自留地不低于生产队耕地面积的5%”,我家分到亩把自留地,又通过借田生产,借冬闲田种荞、麦、萝卜、白菜,自种自食,可以买卖。这一年,澧县完善了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所有制,实行“五定大包干”。全县农业获得了大丰收,收割后,农户分的粮食挑回家堆得桶满盆满钵满,有的就干脆堆在堂屋或床底下。只有少数几个户的老床是可以装得五六担谷甚至千把斤谷的“睡柜”,他们把被子一搬,盖板一揭,就往里面倒谷了(估计现在都睡新床,这些“睡柜”也不在了;要是在,还是个文物和很好的农家传统教育教材呢)。入冬,各家各户都开始请木匠打柜子修土仓装粮食。我家自然也不例外。
     农村形势好转,农民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极大改善。正月里玩狮子龙灯,打说鼓唱道情敲三棒鼓的一阵不了一阵从家家户户门口过。五月里吃粽子划龙船,八月里吃月饼,冬至杀猪,腊月朗豆茧子做粑粑熬糖炒泡儿等的忙过不停。尤其是三月里或八月里,这是农村比较闲逍的时候,我地的荆河戏、花鼓戏、大台戏班子受邀在各地进行舞台或者平塌上“草台”演出,几乎所有青少年甚至许多老年壮年也蜂拥着跑去看。有时台上唱台下也跟着哼。皮影是晚上唱的,我们也到处跟着去看,有的小孩甚至在去的路上跌倒路边沟里了,也不回家换换衣,就一直跟着看到演出完。
      这个时期,不少农村农户有“红白”喜事,也请来地方艺人登台表演。生产队社员出集体工时凡事都比比看,开会强调抓好生产环节,队委会听取群众生产建议,学习上级文件,革命歌曲大家唱,引领农村风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群众精神风貌的改变,也带来了群众居住、生活和卫生条件的大改善。老百姓做房子的多起来了,虽然简陋,里里外外也收拾得整洁漂亮。娶新媳妇,新娘是步行到男家的,花轿接送的慢慢少之又少,慢慢的完全没有了。干部下队检查的内容,甚至包括了社员家庭的床上铺盖、灶房地面、锅台、碗柜甚至厕所是否干净等方面。
     1964年春节时间,道河公社党委号召各大队各单位准备文艺节目汇演。我们大队为参加汇演,我和彭培初两人到津市新华书店购了一本革命历史话剧《郭亮带兵抓郭亮》剧本。剧本买回来了,怎样演好这一幕话剧,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和彭培初两人边熟悉剧本,边物色剧中人物,幸好找来了本大队民间艺人彭德海为我们作导演,剧中人物安排如下:

郭  亮(又名郭满) 彭培初饰;
郭满嫂子(李灿英) 张晓云饰;
满爹               吴传沐饰;
二虎               向才浩饰;
么妹               向才玉饰;
巡查队长           向才湘饰;
巡查队员           傅衣均、彭经凡饰;
司鼓指挥           彭德海
二胡               陈彰钰老师(兼导演);
乐队成员           彭经暑、彭经贵、彭经位、彭经松等。


彭德海同志为场景、服装、导具、彩排作了精心设计,各位演员怀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对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无限热忱,利用晚上,很少占用白天,认真排演,话剧内容有唱有白,唱词采用《红岩》主题曲和《赖大嫂》唱腔,删去高难度音节,一场生动逼真的话剧,在汇演中轰动全公社。“郭亮带兵抓郭亮,买猪的人[敌探]都是猪”的情节逗得全场观众开怀大笑。会演结果我们金鸭大队评为全公社“文艺汇演先进单位”,我被评为“优秀演员”。
我的一生中,无时无刻不是充满着对革命先烈的无比崇敬和深深的敬爱。郭亮烈士牺牲前给他夫人的绝笔,“灿英吾爱:亮东奔西走,无家无国。我事毕矣。望善抚吾儿,以继余志。”烈士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遗属、后代的期盼,豪迈壮烈,感人至深,我至今记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3 12:3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傅衣均回忆录《风雨人生路》
(二)休学前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23 15: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革前,整个社会秩序非常好!很怀念那个年代!尽管当时物资匮乏。但当时是从一穷二白的旧中国接手过来的,能在短时间发展到那个程度,就非常不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3 20: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将军 发表于 2016-2-23 15:04
文革前,整个社会秩序非常好!很怀念那个年代!尽管当时物资匮乏。但当时是从一穷二白的旧中国接手过来的, ...

我代作者感谢上将军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24 10:4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没有看到傅依均什么时候变成毛自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24 10:4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应该是有记日记的习惯吧,多年过去,还记得这么清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4 21: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利剑 发表于 2016-2-24 10:42
还没有看到傅依均什么时候变成毛自银。

我代作者对您的关注和点赞表示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4 21: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付蝶 发表于 2016-2-24 10:42
这应该是有记日记的习惯吧,多年过去,还记得这么清晰。

我代作者对您的关注和点赞表示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27 12: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问好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27 12: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问好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05:03 , Processed in 0.03909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