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希奇 于 2021-1-24 17:21 编辑
买个电热地毯吧
家里客厅和三个房间都装有空调,随要随开,升温快,方便之极。还有一个油汀取暖器和老式的电热丝取暖器。油汀取暖器均衡散热,即无风吹,又无声响,遇雨天还可以烘干衣服。电热丝取暖器因供热范围小,降温速度快,放在柜子里几年未用了。可老伴儿却还要买块电热地毯铺在沙发前,我说:“不用了吧,空调一开不就暖和了吗,买个电热地毯到了夏天没地方放。”她说:“怎么没地方放,卷起来立在阳台角上就行。人家家里重新装修,装了地暖,进屋暖烘烘的,你买个电热地毯都舍不得,钱就是命啦!”我想,也有点道理,好多家庭沙发前都铺有地毯,不是电热地毯就是毛毯或绒毯。买个电热地毯铺在沙发前,即可取暖,又可美化客厅,一举两得。我说:“好,好,好,买就买吧!”
打开淘宝网,输入“电热地毯"几字搜索,马上跳出数十种,各种品牌、各种花式、各种尺寸,任你挑任你选。与老伴儿挑来挑去,选来选去,最终挑定一款南京生产的正鸿牌韩国碳晶电热地毯。付款后30多个小时,路经6个城市,快递员就送到了家。让你不得不感慨如今购物的快捷与方便。
因为量好了尺寸才下的单,铺在沙发前正好合适,颜色、花式也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老伴儿非常满意。
我简单的浏览了一下《说明书》,插上电源插头,打开开关,调整温度,电热地毯渐渐变热了,老伴儿索性坐在地毯上,后来还躺在地毯上,感觉蛮好。几天来,她意外发现腰疼的毛病,腿麻的毛病有明显好转。我想应该是起到了热敷的作用吧,看来更加物有所值啊! 回想起来,现在真的是赶上了好时代。若往前推五六十多年,我们这代人几岁、十多岁的时候,家住农村,到了冬天,三九严寒,雨雪交加,寒风刺骨,哪有如今在各种取暖设施设备的作用下,让室内温暖如春。那时农村居住条件普遍较差,特别是南方房屋都没有防风保温功能,既便是好一点的砖瓦房,也只有房后部分是土砖墙或夯土墙,房前部分都是木板壁,窗户还是木格子,连窗户纸都不糊一层,完全通透。房顶是小黑瓦,到处露气通风。 不过,很多家庭都有间火炉房,或在某间房子的一角挖个地火炉。那时的火炉就是在地上挖个坑,在坑里烧火。我家的房屋在农村算是中上等的,瓦房,前后都是木板壁。家里也有个火炉,但很少生火。一是父母很忙,没时间烤火,二是家里没人弄用于烧火的树蔸之类的柴火。我和妹妹经常是在二伯家烤火,二伯和我们家住一个小院,他家人口多,有人挖蔸子砍柴火。在寒冬季节,特别是雨雪天,火炉是最吸引人的地方,火炉周围总是围坐一圈人。除了二伯家的人,有时还有邻居家的人。那时没有收音机、电视机之类的东西,更没有手机打发时间,大家在一起纯粹是闲聊,讲笑话、讲故事。有点文化的人会讲些历史故事和几本名著上的故事,没文化的尽讲些鬼神故事。那些鬼神故事经过人们的不断加工,添油加醋,真是活灵活现,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正因为如此,那时的小孩普遍怕鬼,晚上一个人行动时,白天独自经过坟地、山路时,总是疑神疑鬼,听到一点响声,免不了回头看,甚至全身上下直冒冷汗。我上小学一二年级时,要经过一条较长的山巷,名叫朱家巷,两边竹木荫蔽,传说巷中部转弯处活埋过强盗,还有小朋友们经常念叨的童谣:“朱家巷,鬼点亮,喇嘛庙,鬼撒尿。”每次经过这里时都很害怕,一个人行走时总会在巷口玩玩,看看远处是否有人走过来,好结伴而行。有时等不到同行人时,也只好硬着头皮,手捂书包拼命地跑,生怕有鬼在后面追。 我曾经问过现在的不少小孩,怕不怕鬼?都说不怕。之所以这样回答,我想一是没人再讲鬼故事了,二是老师讲过没有鬼。但有点,现在的小孩怕人,从幼儿园起到小学毕业,都怕坏人,不仅小孩怕,老师、家长也怕。放学时,学生必须有要家长接,见不到家长老师不放人。即使学生离学校很近,到五年级后即使不再需要家长接送,也要与老师签协议,出了问题老师概不负责。可我们小时候上学从来就没有家长接送的,也从来未听说有学生被拐骗的。 大概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吧,随着人口快递增长,分灶拆烟,山林破坏,吃饭烧菜都有问题,冬季火炉烧火取暖的人家逐渐减少。到后来,居住房屋改善,衣着服饰加厚,山里柴火紧缺后,一些人找到了烧煤取暖这种替代方法。 1970年底,我应征入伍到达东北吉林市九站。东北纬度比湖南高出一大截,当然也冷很多。初来咋到,很不适应,没几天我们这批湖南新兵95%以上都感冒了,什么感冒药也不管用,特别是咳嗽,止不住,忍不住,直咳得让你作呕。有时开大会,首长台上讲话,台下咳嗽声一片,首长叫忍一忍,仍然此起彼伏,哪能忍得住。这种状况直到第二年夏天,天气暖和后才自然脱体。 部队营房都是苏式的老旧营房,厚厚的砖墙,两层窗户,几个壁炉,煤火烧得通红,烟道在墙壁中“之”字形穿来穿去,整个墙壁都是热烘烘的,热量不断地释放到空气中,加上全连一百多号人散发的热量,室内温度可达到十多度到二十来度。可当兵的不可能长期呆在营房里,出操、训练、站岗都在室外,而室外温度为零下二三十度,必须做好防护。出操、训练是不停的运动,只需穿棉衣棉裤,头戴厚羊皮帽,脚穿双层皮大头鞋,手戴羊皮手套就行。而站岗不动,还得穿上羊皮大衣,即使这样,脚趾还会冻得像老鼠咬,自己必须暗暗使劲,练功,保持热量。 东北农村老百姓睡炕,“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东北农村房屋与南方完全不一样,保暖是第一位。因此房屋矮小,墙体厚实,用木桩草泥堆积而成,底部厚两尺多,上部也有一尺多。房顶也是相当厚实,先用园木条做椽子,在椽子上铺上木材,然后在木材上再铺很厚的和着稻草的泥浆。一栋房子分三间,中间朝南开门,为厨房,四个角上各有一灶台。东西两个房间,朝厨房开门,进门南北各一大炕,两个炕之间大概只有一米左右的活动空间,因此一进门主人就会叫你上炕,不上炕也可坐在炕沿。 这种土炕用红砖砌成,炕内布满烟道,厨房灶里烧火,烟从炕内烟道穿过,进入山墙内的烟道,再从烟囱冒出。炕上、墙上都向室内散热,室内就暖和了。 那时部队训练很多时候都住在农民家,军民鱼水情,军队与老百姓打成一片,老百姓一家老小住南炕,五六个当兵的住北炕。一开始,我对睡炕很不适应,坚硬不说,更重要的是一冷一热很不舒服。特别是春夏之交,盖被子热得冒汗,掀开被子又觉得太凉,只好和衣睡在被子上面。但长期这样也不是那么回事,只好慢慢忍受着使之渐渐适应。 近几年,只要遇到东北农村出来的人,就打听东北农村房屋是否已经改变,他们说总的是变化老大了。过去那种矮小的泥土茅房很少了,砖瓦平房较多,楼房也有。家里面也比原先复杂了很多,住楼房的一楼有炕,二楼有床,桌椅、沙发、柜子之类的家具也有了。特别是家里有了卫生间,用不着忍受零下二三十度的低温在外蹲茅坑了,也用不着几个月甚至半年才洗一次澡了。但是,比起南方,比起长三角还是要差一些。 近几年来,我每年都要回汉寿老家,而且都是在冬季,城里不说,农村的取暖方式也有了很大变化。有一次,与老伴儿去她堂兄家,堂哥、堂嫂非要留我们吃中饭,怎么也推不脱,只得从命。我们见他俩年岁已高,恳请他们尽可能的简单一点,堂哥说:“保证简单,一点都不复杂。” 堂哥将我们领到火炉间,一看这火炉,已经完全不是几十年前的那个地下挖的土坑,而是一个非常漂亮的钢铁炉灶,灶膛里面是熊熊燃烧的劈柴,堂兄告诉我:“现在不缺柴烧了,绝大数人家都是烧煤、烧气。煮饭、烧开水都用电。山里的柴没有人砍,烧柴的都是烧木材加工厂的边角料。”我一看,堂兄家烧的还真是边角料。 灶上装有热水箱,控火栓,导管连着带铁丝网的烟囱。火炉中央几个环形套圈,拿开可以在上面烧菜。一个中间带孔的一米直径的钢化玻璃圆桌放上去,摆上碗碟、筷子、菜肴就可以吃饭。 堂哥说的“保证简单”,一点不假,一缽鸡炖在炉子上,配上一缽肉、一缽鱼,一碟白菜、一碟萝卜,我们四个加上一位堂叔,共五个人,围着火炉一边聊,一边吃,都感觉太热,大家不得不脱掉外衣,关小火炉的进气口,开大窗户,将气温降到适合的程度。 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应对自然的能力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民日常生活的舒适度、方便度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仔细想想,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正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年以来,自始自终所坚持的奋斗目标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