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9191|回复: 40

那些年,常德这样过大年(外两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6 07: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80814llkk29m6yy4e2x0e.jpg


常德人这样过大年
(2017年)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在其历史的发展演变中,不断形成并凝结了中国人特有的伦理情感、时间生命意识、文化追求认同感,甚至是一种准宗教意识。在各种独特的春节仪式中,中国传统的民族、民俗文化得以集中的展示和表现。春节,犹如高悬在民族天幕上的永恒明灯,以其独特的光芒辉映着当代中国社会生活。
      在常德民间,传统意义上的年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祭灶或二十四过小年,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此期间都要举行祭灶、团年、守岁、拜年、闹年等各具特色的活动,以祭奠祖先、除旧迎新、庆禧纳福、祈求丰年。

办 年

      进入冬至,常德人开始做腊货。从腊月初八开始、十八,廿八日,家家打扫扬尘,清除污秽。此后,农村开始大忙于做粑粑、炒米泡、切糖等年节食品,并接裁缝做新衣等。腊月二十三日为祭灶神日。腊月二十四日,年节正式开始,谓之过小年,又称“伢儿年”,澧县又有“高客郎(老鼠)过喜会”之俗。此日诸神下凡,享受人间祭祀,进行大赦,家长从此日起封手不打骂孩子,动土也不会犯煞;此日雇工回家,私垫散馆,农活全停;亲友开始互相馈赠节点。从此,过年气氛日隆。

  团  年

      腊月三十为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贴春联、门神、钉桃符,折冬青枝插于花瓶当摇钱树,贴财神赵公明像于堂。迎灶神回宫,请道士“安司命”。合家吃“团年饭”,不杂亲友。入席前,祭祖,敬神,醮饭、烧香,放炮竹。常德各地吃年饭的时间不一,有的地方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就择日吃年饭,为了便于女儿女婿,一般将年饭安排在除夕前一至二日,时间赶在天亮前,边吃边天亮,象征前途光明之意。菜必有肉丸,象征团圆;有鱼,象征年年有余;有韭菜,象征长长久久;有青菜,象征清清洁洁。忌鸡鸭同席,以免口角。
      澧水流域一般除夕早晨吃点心、压茶。然后全家忙着办年饭,并打扫卫生,贴对联、门神。年饭极其丰盛,猪头猪尾必不可少,煮熟后放在大钵里,置于堂屋燃烛烧香敲罄鸣炮敬神祭祖,然后就切瘦肉给小孩子吃。出了即食的鱼外,还要特制团年鱼,头尾齐全,送年时才能吃,象征年年有余,合家幸福。

守 岁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夜晚,遍张灯烛.火炉熊熊,象征洪福齐天。农村火坑特烧大柴火蔸一个,寓“财都”意,将一直烧到元宵节送年时。全家换新衣,祭祀祖先,晚辈给前辈拜年,前辈给晚辈压岁钱。人们通宵达旦不眠而守岁。民间曾经传说有一个名叫“年”的怪兽,经常在除夕夜出来吃人。所以彻夜灯烛.火炉熊熊,这样就保证了家人的安全。 天未亮,家主设香烛茶酒祭祀天地、祖先。然后开门至户外,烧香焚纸钱,放鞭炮,拜五方,谓之“出行”,贴红纸条于东方,上写“出行大吉、对我生财”八字。反身,拜父母尊长,其他晚辈亦拜。并彼此互拜.须口出“赞词”。媳妇筛蜜枣茶或蛋茶,先公婆,再长辈,后遍及全家人。接着,家主提着酒肉参拜土地公婆。澧县有的地方于先天测定出行方向,设置吉样物或财神牌位,届时由家中长者率家中大小往祭,然后回到室内向祖先拜年,再依尊卑次序彼此互拜。

拜 年

      大年初一早餐后,往附近亲族邻友家拜“跑跑年”,互相作揖,口称“恭喜发财”,拜后即走,不接受款待,便赶往别家。路上遇到乡邻,即使平时曾发生过口角,也互相拱手。这一天禁忌很多。忌扫地、倒水,怕因此带走了财气。以后变通往内扫,象征财宝进门;忌说不吉利的话如“打、杀、砍、输、死、穷、赔、鬼”等字眼,并贴上“童言无忌”以防万一;忌打破杯盘碗盏,若失手打破,得赶紧说一声“碎碎(岁岁)平安”或“大发大发”。吃完饭忌说“吃完了”,要说“吃好了”。等等。
      初二为女婿向岳父家拜年特定日,称为“初一子,初二郎”,不到便为不恭。但桃源县等地却有“初一初二拜家门,初三初四拜丈人,其余时间拜乡邻”之说。澧县、安乡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拜丈人,初三拜友人”之说。又有不能亲往者,托人投红贴至戚友家.答拜亦如仪,谓之拜贴。初七为人日,各家用七种菜作羹汤而食,又用纸或布剪成人形,或用金属箔镂刻成人形,贴在屏风上,又制作花卉,互相溃赠。有些文人还登高赋诗。初九俗称“上九”,为玉皇大帝生日,诸神上天,人们纷纷住附近庙中烧香,家中也举行祭祀。正月初一直到十五,乞丐“送财神”络绎不绝,以讨“利市”。家主若正欲出行,如遇其人,不但给“利市”甚丰,且设宴招待,一如贵宾。
      闹   年

      从初五起,民间各种游艺出动,有龙舞、狮舞、车车(舞)灯、采莲船、灯戏、土地戏和三棒鼓等。小孩则玩鞭炮。
      正月十五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叉称之为“灯节”。入夜,常德民间,家家张灯。街道、乡村、水边一片光明。有走马灯、八宝灯、莲花灯、虾灯、鱼灯等,争奇斗艳。灯上绘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有的设置灯谜,猜中有奖。石门县农村兴放路灯,每户备明烛数十,每十步或五步燃烛一支;居于溪边者兴放河灯,备小板数十,钻孔,燃烛插其中,放入水中,顺流而下。又有放天灯者,用大幅薄纸糊成袋,袋口朝下,烛盏附之,燃烛充气上升。湖乡有赛灯的习惯,沟港两岸居民认为胜者预示五谷丰登,因此,必胜之心极强,如若赛灯将败,便烧茅屋一栋或儿栋,以图取胜。花鼓戏、龙灯、狮舞、采莲船纷纷出动,穿街入巷,锣鼓沉沉,欢声一片。家家以米作粉团,用糖、果仁为馅,称为“元宵”,元宵既白又圆,象征团圆。民间有“送年”的习俗,夜晚家家在堂屋、路边、水井、猪栏、厕所点香烧纸钱,以谢诸神,祈求保佑四季平安。“男妇嬉””是元宵特殊的人文景观。正月元宵是一年中唯一的“狂欢”节,人们在这一阶段打破日常的秩序约束,纷纷走出家门,看戏、逛灯、猜灯谜,走百病、闹夜,连平日隐藏深闺的女子这时也有了难得的出游机会。
      新中国成立后,春节放假三天,现在放七天。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除农村部分地区基本传承着传统年俗外,常德年俗得到了创新发展,年饭形式多样灵活,城里酒店吃年饭也成时尚;以发短信、电子贺年卡、打电话等即时拜年,不仅扩大了拜年范围,又替代了一般亲戚朋友的登门之礼;传统民间艺术空前活跃,看电视春晚守岁而送旧迎新,凌晨放烟花炮竹替代了出行;元宵节集中燃放焰火,群众自发放飞祈福灯;年前举行慰问基层单位或困难户等多种亲民活动、文娱活动和团拜活动。
     

翘首望年
(2007年)


       家乡有句名言:“大人盼种田,小孩望过年”。在那缺吃少穿的年代里,我们石公桥的小孩,只有过年,才能吃香喝辣,横生妙趣,其乐无穷,孩子们当然翘首以望。
      过了中秋节,我们就盼过年了。冬至一过,有条件的人家,开始宰杀年猪。虽然杀猪现场惨不忍睹,但我每次都要等到开膛破肚,拿到猪尿泡才高兴离开。用石灰把尿泡揉捻得薄薄的,吹成一个大气球,画上眼睛鼻子嘴巴,挂在篙竿或屋檐下随风飘扬。最后把它作成灯笼,里面插上一支蜡烛,提着屋前屋后闲逛。
      到了腊月的夜晚,家家户户切薯糖,炸麻花,炒米泡,蒸粑粑。从熬糖到切糖差不多一个昼夜,尽管大人们催促再三,兴奋无比的姐弟仨,总是以帮忙的理由赖下去。
      锅中的饴糖火候到了,父亲将配料倒入锅中,搅拌均匀,迅速盛在案板或摸模里,筑打成型,马上分切,糖就成了。芝麻糖最香,黄豆糖最硬,锅巴糖最甜,米泡糖蓬松。糖还没切完,姐弟仨早已吃腻,纷纷歪在桌边睡着了。
      也就从这时起,不时的传来锣鼓声、唢呐声、竹板声,撩得我心痒痒;舞龙的,玩狮的,打三棒鼓的,唱道情的,打莲花闹的,都开始精心准备了。我们小屁股们三五成群,穿梭其间,趁大人们休息的时候,敲敲锣鼓,顶着狮皮跳几转。
      我寻来两块楠竹板,烧红铁钎,在竹板上各钻两孔,然后,一根麻绳将竹板连接上,“梆咯梆!梆咯梆!”,莲花闹就自制成功了。接下来。峰、元、岩,也跟着学。我从振法表哥那里抄来歌词,经过几天苦练,我们的莲花闹队就成了哩!
      腊月下旬,大人更忙了,除了吃的、烧柴和全家老小的新衣服外,还要为猪牛准备好足够的填栏土和饲料。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一般没有什么喜庆的节目。大人们俏皮地说,这天是高客郎(老鼠)过喜会(结婚)的喜庆日子。从二十五开始,就可以陆续洗“过年澡”了,流行有洗澡歌:“二十五,洗黄牿;二十六,洗臭肉;二十七,洗油渍;二十八,洗邋遢,二十九,洗臭狗。”天寒地冻的气候,最好待遇也只有在火边洗澡,因此,我总一拖再拖,最后洗的“臭狗”。
      买爆竹 ,是我和弟弟最乐的美差。最早是在本队袁家作坊,以后就去亘山供销社。一、两饼“笔杆”,十几个雷炮,一挂千响“鞭子”,还配一束“火引”。在家里小心翼翼地晒干。
      除夕终于到了。天没亮,父母就开始办年饭了。清晨,吃过早点,我们孩子们还得上山下地砍柴火,或寻猪草,或挑干土。劳动心不在焉,草草收工回家。
      父亲将煮熟的猪头和猪屁股等牺牲先敬灶王,再敬堂屋“天地国亲师”那张纸,然后端出室外,祭祀天上地下、东南西北中的神灵们。神灵们吃过了,父母将猪头肉拆开,先给我们每人一小块精肉解谗。我早已谗涎欲滴,狼吞虎咽,吃得油嘴滑手。
      我家的传统是正午在堂屋吃年饭。燃放一串鞭炮,掩上大门,待“三代宗祖,老少亡人”酒足饭饱后,年饭开始了。大家互相祝福。如果这时有人推门进来,则大吉大利,预示新年人丁兴旺,财源旺盛。
      下午,屋内外大扫除,张贴对联和年画。小时,我看大人们写对联、贴对联。读高小后,我就学写对联,贴对联了。初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后是“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云云,以后就喊“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原先,家家都由尉迟恭和秦叔宝守门,“四清”后,他们就下岗了。
       天黑前,务必去祖坟“送亮”,初三、初九、十五也必须送。
       到了晚上,要守岁的。全家人高高兴兴地围在熊熊大火边,边吃茶点边聊天,总结旧年,展望新年。接下来听爸妈讲过去的故事。人静时刻,将大门虚栓,叫“紧财门”,关紧旧年的钱财。时值五更,“出行”接新年了,全家老少,净手洗面,在“天地国亲师”下燃起两根大红蜡烛,烧三柱沁香。罄声三响,由父亲带领磕三个头,打三个躬。然后,鱼贯而出,烧香跪拜天地,燃放爆竹。
      初一清晨,我们刚给大爹大妈、二伯二妈拜完年,山湾里就热闹起来了。锣鼓声、爆竹声陆续响起,龙灯、狮子挨家接户起舞欢腾;渔鼓、三棒鼓、莲花落间杂其中,此起彼落。还有唱地花鼓的,打着花脸,穿得花花绿绿,只唱不说。接下来,代表父母给生产队各乡亲拜年了。一大圈回来,纸烟、瓜子、蚕豆和芝麻糖胀满了四个衣裤口袋。
      初二,姐姐、姐夫们回来拜年,就更热闹了。父亲三兄弟,一十六个子女,老少七十多人,人丁兴旺,吃的流水席。初三开始走出去,给姑妈、舅舅们拜年了。给亲戚拜年,走路的时间不多,大多是坐在火坑里聊天,讲白话。大伯、二姑父和祥哥读了几句私塾,故事也就多一些,二姑父还有一本残旧的小册子。刘海砍樵、仁贵征东、五虎平南、罗通扫北,李陵碑等一系列故事,我就是在这里首先知道梗概的。
     正月十五,元宵节。没有吃元宵的习惯,只在大扫除后,挂灯笼。大人们说,“三十晚上的火,十五夜里的灯”。
     过年,快乐中也常有遗憾。 进哥玩爆竹,险些炸瞎了眼睛。那年,初一清早,我们两班莲花闹不期而遇,同进一家大门,却紧张得都唱不出歌词来,泼辣而迷信的女老板痛骂紧追,元弟一个扑地啃土,鼻子牙齿出了血,硬币撒落一地。从此,我们再也不玩那倒霉的莲花闹了!最遗憾还是,因我们贪玩,小姑妈鼎在火坑里的那只猪蹄子只差鼎锅没烧破了。那时的猪蹄比现在的野生乌龟王八还珍贵。
     

毛家湾的米儿糖
(2007年)


      儿时,翘首盼年,欢喜过年,并经常埋怨新年走得太快、太远。因此,关于年的记忆,就象龙门石窟里的佛雕那样坚固不化。米儿糖是老家春节传统小吃,也是儿时最喜爱的节日礼物。年近花甲,家乡切米儿糖的场景,时不时地拨动心弦。只要回味起那甜蜜的米儿糖,我那不再年轻的心,就氤氲湿了,就荡漾开了。
      切米儿糖与杀年猪一样,都是老家的传统年俗。人老恋旧,叶落归根,回老家的脚步越走越勤。今日老家,每至年关,年猪“嗷嗷”的嚎声依然此起彼伏,杀猪饭的醇香依然在山村弥漫。然而,却很少听到那此起彼伏的“碰碰嚓嚓”的切糖声音。儿时,每到腊月下旬,老家那小山村好象就是一个大蒸笼,从清晨到深夜,缕缕白雾青烟从农家冒出,升腾袅绕,将蒸粑粑、甑糯米、炸麻花、炒豌豆、切米儿糖的混杂香味散发空中,清风拂面,甜香扑鼻,让你情不自禁地伸出舌头舔着嘴唇。
      米儿糖是由大米和麦芽糖做成的。
      米儿由大米加工膨胀而成,可手工炒,可机器炸。手工制作米儿,时间较长,工艺也细,我母亲却很内行。每到初冬,母亲将泡透的糯米装在木甑里,烧起劈柴大火,蒸得雾气腾腾,两、三个小时后,将蒸熟成团的糯米,摊在晒垫上,经十天半月的阳晒风吹,就成坚硬的了阴米。其间,现吃热腾腾的糯米,香喷喷,软绵绵,如果再加上香油、肉末和佐料炒煎,其味道胜过常德城里的武陵豆皮。
       我家那瓦罐里,常年装着大半罐炒米儿用的油砂,半粒米大小,油黑发亮。到了炒米儿的时候,姐姐争着灶前烧火,我和弟弟也以各种理由拒绝上山砍柴放牛,站在锅台边胡乱张罗,只为尝新那一年一次的米儿。只见母亲先将油砂下锅,炒得滚烫,然后舀一勺阴米倒入锅中,用锅铲不断翻炒。阴米均衡受热,逐渐膨胀,直至“噼噼啪啪”的爆米声闹成一团时,母亲赶紧将米儿连砂子铲到筛子里,双手端着筛子左右前后旋转箩筛。于是,砂子从筛子纷纷落在锅中;筛子里剩下的米儿被迅速堆在簸箕中,然后装进三戽坛。此时,正是我和老弟最活跃的时刻,乐得大把满口地干抿那香脆可口的米儿。家乡把阴米和米儿当滋补品,一碗阴米煮两个荷包蛋,或者一碗米儿放一勺红糖搁一根筷子,就是对稀客的最好招待,也是产妇和老人虚弱时的必须食品。
      大约到了六十年代后期,山村出现了新鲜事,机器可以炸米儿,还不需阴米,粳米现炸。炸米儿的师傅挑着行头走村窜户,“炸——米——儿嘞——!”几声呼叫,我们小孩寻声纷纷拥去,围着那机器瞪着大眼看希奇。一个橄榄形的铅制闷罐,前端是个可以撬开的盖子,盖子上装的温度表和压力表。师傅将大约半斤粳米,灌入闷罐,放在炉火上用手旋转,另一手拉着风箱,仅几分钟,温度和压力就到位,师傅将出口对准一个长布口袋,用脚踩开盖子,只听“砰”的一声巨响,膨大了的米儿从闷罐里喷射而出,一缕白气腾空而起,香气顿时弥漫庭院。好客的主顾端着筛子,让我们每人抓一捧。呀!好大的米泡,足有那米粒的四五倍。
      有了米儿,就等麦芽糖了。但做麦芽糖却比做米儿复杂得多。
      熬糖必需麦芽,而且麦芽质量关系到糖的质量和产量。生麦芽,父、母亲都很拿手。他们将当年收获的大麦洗净,放在筛子里,用纱布罩住,冬天放进有恒温的锅里,并将筛子悬出水面,避免麦子触水,并每天几次给麦芽过水催芽。春秋季节四五天,冬天个把星期,麦芽就长到五六公分,并连成一个毛茸茸的芽饼。母亲将芽饼用绳子穿起来,挂在透风处风干备用。
      六七十年代的老家,以瓜菜代粮,大米不足,熬糖只能以红薯为主。上午,我们帮助父母将红薯洗干净,切成小块。父亲将薯块倒进锅里,烧大火煮得透熟,用桡片将其搅成桨状。母亲立刻将事先用石磨推成的麦芽水到入锅中,和薯浆一起拌匀。此时,灶内熄火,让其冷却发酵分解。大约五六个小时的光景,锅内已变成清汤。于是,再用猛火将锅烧开,接着将热汤盛在包袱里,包袱早就系在锅台上方临时安装的吊架上。父亲双手握着吊架上的两柄木棍,上下左右、忽高忽低地交替抖牵着包袱,滤出糖水,留下薯渣。然后,烧起大火煎熬糖水。
      子夜,糖水已显金褐色,熬成了“喝喝糖”,父母叫醒我们,让每人都喝上一小碗。继续煎上半个小时,已熬成“皮糖”,父亲将皮糖盛进缸钵里,只留适量皮糖在锅底继续煎熬。父亲守在锅边,拿着一根竹筷不停地蘸上糖浆,滴入冷水碗中,以把握火候。直到糖粘在筷子象一面旗帜,并不下落,放入冷水碗中冷却分把钟,入口细嚼。“可以了!”父亲自信地蹦出一句。母亲立即将米儿下锅搅拌均匀,又迅速将拌好的拌好的糖料盛在事先安放好的木匣子里。父亲用木滚子来回反复地将米儿糖料推平碾实,在面上撒上少许芝麻。然后,拆去木匣子,将打磨平实的方型糖块切成几长块,再按着长块干净利落地切成厚薄均匀的片状。这就是米儿糖了,约六七公分长、两公分宽、两毫米厚,金黄香脆,甜中稍酸。切糖必须乘热快切,稍冷就会切碎,甚至切炸,所以,许多次,都是父亲、母亲和我们一齐分工合作进行的。当然,米儿糖只是年糖的主品,我家用同样的办法,还切了黄豆糖、芝麻糖和锅巴糖。并将芝麻糖扭成细条,俗名“扭扭糖”或“绞绞糖”。锅巴糖的成本可大了,它在锅中不掺合任何配料,待糖旗落水成形清脆爽口,即刻起锅,摊铺成饼,撒遍芝麻,然后切成梭子型块状。其实,老家那锅巴糖就是焦切。因为老家没有种花生的习惯,当然就谈不上花生糖。
      米儿糖一族终于切成了。父母让我们当晚吃个够,然后分装在几个陶坛里。锅巴糖量少珍贵,装进了珍贵瓷坛。直到除夕晚上才开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6 08: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6 08:2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常德民间,传统意义上的年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祭灶或二十四过小年,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此期间都要举行祭灶、团年、守岁、拜年、闹年等各具特色的活动,以祭奠祖先、除旧迎新、庆禧纳福、祈求丰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6 08:2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淋漓尽致写着年俗文化。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6 09:24: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常德民间,传统意义上的年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祭灶或二十四过小年,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此期间都要举行祭灶、团年、守岁、拜年、闹年等各具特色的活动,以祭奠祖先、除旧迎新、庆禧纳福、祈求丰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6 09:35: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毛会长《原创年俗系列》      办年,团年,  守年,拜年,闹年,翘首望年的风俗习惯是常德人民的传统美德。文章写得好!为您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6 09:36: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米儿糖溢香毛家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6 09: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儿童无知,翘首望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6 09:52: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6 11: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新泉 发表于 2021-2-6 08:27
在常德民间,传统意义上的年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祭灶或二十四过小年,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 ...

春节,犹如高悬在民族天幕上的永恒明灯,以其独特的光芒辉映着当代中国社会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5-6 21:33 , Processed in 0.03891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