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高善卷 上古高士
其实,说到“义”,堪称“至高”者,非善卷莫属,善卷早务光至少三千年。
善卷是原始社会后期尧舜时代的人,由于尚无文字,那时的人和事,只能通过人们口传留存,后人用文字记载下来。但传说与神话不同,一般都有历史的影子,善卷的传说不是凭空虚构的。但是,凡历代治学严谨的学者对善卷的有无,总心存疑虑。因此,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湖南及常德本土专家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通过艰辛考证和研讨,一致公认历史上确实有善卷这个人物。
有关善卷的记载,史不绝书。
先秦以来,经史子集、国史方志和其它典籍就有100多种记载善卷其人其事。在先秦史料中,法家、道家、儒家、杂家等就有《慎子》、《列子》、《庄子》、《荀子》、《吕氏春秋》等9部著作记载善卷。在二十四史中,尚有《三国志》、《后汉书》、《南史》、《陈书》、《隋书》等,在地方志中,不包括遗失的7部也有22部之多。
唐宋明清几代的《太平御览》、《通志》、《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典籍有大量的关于善卷的记载。这些类书都是朝廷主修,由大学者修纂,极具权威性。尤其是在《太平御览》中,有多达十处关于善卷的记述,内容涉及时序、皇王、人事、逸民、布帛等部。
关于善卷是个什么人,内容比较集中的要数《吕氏春秋·下贤》和《高士传》。
《吕氏春秋·下贤》云:
尧不以帝见善卷,北面而向焉。尧,天子也,善卷,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卷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高诱注:“善卷,有道之士也。尧不敢以自尊,北面而问焉。
由于《吕氏春秋》编写极其严肃认真,其史料具有权威性。因为《吕氏春秋》成稿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皇甫谧《高士传》更详细地整理出善卷传:
善卷者,古之贤人也,尧闻之得道,乃北面师之,及尧受终之后,舜又以天下让善卷,善曰:‘昔唐氏之有天下,不教而民从之,不赏而民劝之,天下均平,百姓安静,不知怨,不知喜。今子盛为衣裳之服以眩民目,繁调五音之声以乱民耳,丕作皇韶之乐以愚民心,天下之乱从此始矣。吾虽为之,其何益乎?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
能够查到这些资料,特别是从残存下来的魏晋以前的古籍中,查到一些有关善卷的记载,实在是极为难得的事。据《隋书·经籍志》载,公元555年(梁承圣三年),在西魏大军即将攻陷江陵时,梁元帝下令将宫中所藏十四万卷图书全部焚毁。这次焚书,使得南方古籍毁灭殆尽。到唐代初年,搜集天下图书,仅得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而这极为珍贵的九万卷图书,后来又历遭天灾人祸,大多没有能逃脱散佚的厄运。
由此看来,《史记》虽然可信,但也不是完整的,因为许多该记的人和事没有记载的依据。当然也包括善卷的事迹。
来源: 至高善卷:品读善卷感受善德(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