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8695|回复: 63

旧时此刻,民间灯舞正闹年(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13 07: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常德民间灯舞说略(上)
2011年春节


073424exh7livk14qmx4q9.jpg

     常德民间灯舞源于灯节,它是灯的制作工艺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彩灯作道具、以群舞为主、借鉴荆河戏、武陵戏和花鼓戏的舞蹈形式,其名称因模拟的动物不同而各异,是常德民间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每至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常德城乡灯舞呈祥,锣鼓激烈,烟花怒放,热闹壮观。
      灯舞说略共8篇文章,集中叙述了龙灯舞、板龙灯、狮灯舞、采莲船、蚌壳灯、竹马灯、虾灯舞和麒麟舞的前世今生。
     每一项灯舞无不伴随着几个优美的传奇故事,无不寄托着人们驱邪祈福的愿望。常德灯舞涵盖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间风俗等诸多领域,是一个综合性文化载体,具有很高的传承价值。
      常德民间灯舞最大的亮点,要数尧天坪乡的龙狮灯舞,该乡有龙狮队50多支,曾先后参加第八届亚洲皮划艇锦标赛开幕式、中央电视台“九龙闹新春”、凤凰卫视“康乐年华”等大型活动。2010年6月,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盛大开幕式上,尧天坪龙狮队由96名演职人员组成,6条飞龙、6条猛狮,格外耀眼,在为时五天的演出中,其精湛的技艺、冲天的气势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也获得了观众的青睐。


一、龙灯

     龙灯舞,又名玩龙灯、耍龙灯,是汉民族传统舞蹈之一。龙灯舞涵盖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间风俗等诸多领域,是一个综合性文化载体,具有很高的传承价值。在常德人的心目中,龙的形象崇高而神圣。龙灯舞于宋代传入沅澧流域,传承至今,流行较广,规模较大。现在许多重大节庆中,龙灯带领着狮子、蚌壳精、采莲船、地花鼓之类的表演队伍,与其同场演出。

073604zhvggxbveqn90qzy.jpg

      《 常德民俗志》对常德龙灯舞有详细记载:“龙灯的品种很多,常德盛行长龙,用篾丝制成有花眼的长圆篓约二十个,糊以皮纸,套上把手,以作龙身。另扎饰龙头、龙尾,用彩布将头、身、尾连接起来,篓中置烛。扎彩球一个,安上手把,俗称龙珠。在锣鼓伴奏声中,舞珠人引导‘龙’或绕‘s’,或跑圆场,或就地左右翻滚,织成各种图案。翻滚时,龙灯舞成滚筒式,活龙活现,姿态极美。澧县有一种绣龙,丝缎制成,全身绣花,两边缀以流苏。舞龙者穿着长袍长褂,戴金丝眼镜,而且是很帅的年青人.但不大舞特舞,只是轻轻摇摆。玩龙灯一般是正月初五出灯,十五收灯.游行于街巷与田野之间,也穿入大户人家堂屋或屋场,以祝贺新春。求子之家,特要求表演‘麒麟送子’,愿意加倍奉送‘封仪’。龙灯到其家时,将龙灯缩短,上骑一小孩,在锣鼓炮竹声中穿进堂屋,绕不孕之妇女舞弄一周,然后由领队向主家祝愿早生贵子,按麒麟之‘麒’与‘骑’谐音,‘麟’与龙‘鳞’谐音。旧时,常德将龙灯分为黄、红、白、花各色,某街某乡为某色龙,相沿不变。但不知起于何时,颜色不同的两龙相遇,往往竞赛一番,观众更加兴高彩烈。龙舟竞赛也是尔界彼疆,井然不乱。现在,舞龙这一习俗仍然存在,但已不再严分疆界。”
      常德龙灯主要有布龙、草龙、夜龙、板龙四种,最流行长布龙。长布龙竹丝扎龙身,长达十多节或几十节。一条龙灯由龙头、龙身、龙尾三个部分,再加上托柄所组成。龙身是一匹长布,布的中间用颜色或本色布包上稻草或其他东西做成圆梗形状以当脊背,在脊背两边各约八寸宽的部分,用零色布做成鳞状以作鳞甲。做好后,就象一条割开了的大蛇皮。龙头首先是用篾在一个托柄上扎出形似龙头的骨架,然后用各种颜色纸糊成,并用白麻作须,蛋壳或乒乓球作眼珠,并在玩龙之前,请当地有名望的在眼珠上用墨点上瞳仁。现在,龙眼由原来的蜡烛改为电光,更显目光炯炯。龙头贴金镶银,龙身用纱绸裱糊,以釉彩描绘,五光十色,蔚为壮观。龙尾前粗后细。先用竹篾做成一个前粗后细的篓子,将其固定在一个木柄上,用龙身一样的色布将竹篓子全部包裹,画上鳞甲图案即成。尔后,将龙头、龙身、龙尾及各个托柄,用三根麻鞭等距离的连接起来,做成一条龙的骨架,再将龙皮披上,并将其固定在各个托柄和麻辫上,于是一条可以翻飞腾挪的龙灯出世了。
      夜龙,又称火龙。火龙是一种大型龙灯,头大身粗,夜间玩耍,每节上蜡烛,龙身通明透亮,起舞时如一条带火的龙,在惊涛骇浪中翻滚戏耍,极为可观,别有一番情趣。但这种火龙起舞时动作简单,只能打纽丝、翻滚、走圆势。不能作大的变换和调动。还有一种声势浩大、气势恢宏的鸭鸭龙,也叫夜龙,流行于临澧新安合口一带,抬着走,不玩耍。这种龙一般都要做四十多节,三五百人参与,仅龙头抬举就要三四十人。据说新安苏家板桥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春节期间,曾做过一条108节的龙,龙两边簇拥小灯一千多盏,排列几公里,耗油几百担。
      舞龙灯的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技巧性强,但各地风格不一。较常见的动作一般有大车轮、羊角环、猛虎跳涧、二龙戏珠、二龙戏水、蛟龙漫游、龙头钻裆、头尾齐钻、双龙穿档、龙摆尾和蛇退皮等等。安乡舞龙灯就有几十套动作:孔明推车、黄龙出洞、玉带缠腰、枯树盘根、卧龙出山、麒麟送子、绣蝴蝶、兰花子、大风车、小风车、半边月、茶盘等。有的地方还有杨八姐过关、文王脱靴、孔明借箭、八仙飘海、青龙转底、观音坐莲、寿星骑鹤、七星点斗、美女梳头、九牛推磨等故事演绎性项目。这些故事,或源于历史传略,或源于神话传说,或源于天文地理,或源于劳动生活,体现着鲜明的民间传统特色。

073603ohiszlqpixxy3bts.jpg

      舞龙中,不管表演那种形式的动作,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最精彩的还是表演蛟龙的动作:巨龙追捕着宝珠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飞冲云端;忽而低扑,象入海破浪,蜿蜒腾挪,煞是好看。玩珠人就是指挥,龙头如何摆动,表演的路线、方向以及如何串行,都得由他决定,所有玩法与技巧,都围绕爱珠、戏珠、得珠并将其含入口中的意境而表演。传统龙灯,一般都是一珠一龙的表演,虽然有二龙戏珠、戏水之说,但却很少看到几条龙同时表演的。即使偶尔有几条龙出现,也是各玩各的,互无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出现了一珠领路,多龙齐舞的热闹场景,而且还有母龙参与,意境更加丰富,场面也更加壮观。
      龙灯的乐队很简单,一般仅一架抬鼓、大钹和大锣三件响器。抬鼓很大,两人抬一人打击,大钹需用带子挂在脖颈上演奏,大锣由两人抬着敲击。演奏起来,惊天动地,气势非凡。有的地方也用唢呐的。
虽然灯节始于汉初,盛于唐宋,但舞龙的习俗,却是早承殷周祭天遗风。龙灯舞在汉代民间已相当普遍,《史记》、《汉书》、《后汉书》有多处记载。唐、宋时期的社火和舞队的表演中,龙灯表演是最常见的。宋代吴自牧著的《梦梁录》中记载:南宋行都临安“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
      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还有这样的传说:龙王腰痛难忍,龙宫药物无效,变成老头来人间求医。郎中摸脉后知他非人类,龙王不得不说出实情。于是,郎中让他变回原形,从腰间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经过拔毒、敷药,得以痊愈。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说:“只要扎成我的样子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干旱便舞龙祈雨。

      还有一说更离奇:说是两千多年前的楚国的鬼谷子,一次赌老龙王说:“我已掐算,今夏降雨,必定是城内三十六点,城外四十九点。”老龙王想让鬼谷子难堪,颠倒下雨计划,城内淹死了人,城外干死了苗。玉帝恼怒,贬老龙王至凡间。老龙王悔恨莫及,立功赎罪,每逢春节,逐户登门向黎民请罪,承诺确保风调雨顺,并最终实现了自己诺言。后来,劳动人民就发明了龙灯舞,以表示制服龙王和期盼丰年的愿望。
      古代科学落后,民智不开,人们将神话中的龙看成是海洋的主宰和农作物的司雨神,并自发地制作龙灯舞玩,以祈祷神龙的保佑,完全在情理之中。因此,经过几千年的不断改进和提升,龙灯舞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演技精湛和色彩浪漫的民间舞蹈艺术,且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二、板龙灯

      夜,河洲上一声“点灯——”号令,玩板龙的男女敏捷地点燃面前板块上的四支蜡烛。刹那间,河滩上数百盏彩灯恰似天上繁星,落入水中的倒影与之交相辉映,把整个官坪河滩照得如同昼……头扎白巾、身着缀有龙图和寿字大红背心的玩龙人列好队,在一阵紧一阵的鼓点声中虔诚地按传统习俗祈祷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后,在清脆的唢呐乐曲中回到自己的位置。

073602h975nojpa77k7njz.jpg

      “起!”又是一声号令,刚才还围成一个圆圈静卧的板龙,瞬间变成一条长的火龙,随着激越的锣鼓、震耳的炮铳起舞奔腾。玩太伞的壮年男子,摇动竹竿,将一把绫罗绸缎织成的神伞,旋转得如同彩蝶翻飞;玩珠的小伙子更是神气,只见他一根珠棒舞得嗖嗖作响、丝风不透,一会儿辗转腾挪,一会上下跳跃,逗引着板龙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惹得成千上万的观者大笑不已……只见火龙伴着有节奏的鼓点和“嗬嗬”的呐喊,时而东西时而南北,里面腾空疾飞,时而逶迤蛇行,时而变仙桃,时而成字形,时隐时现,千姿百态,变幻莫测,使人目不暇接。两岸叫好声、喝彩声此伏彼起,一浪高过一浪。
      上文是记者关于桃源县板龙灯舞表演的真实记录。 据《湖南民间舞集成》称:“板龙灯流传在桃源北的漆河、九溪、双溪口等地。传说参加者可保人丁兴旺、五谷丰登。......抗日战争时,漆河等地耍过二百余长板,在河滩上狂跑呼叫,势如排倒海,甚为壮观”。从《常德民俗志》的详细记载来看,历史上沅澧流域的板龙灯一定很辉煌,根本不止桃源这几个地方:“板板灯是以宗族为单位组织起来的灯会,时间一般在正月初五到正月十五。将一块五尺长、七寸宽的木板头尾各钻一个圆孔,供穿手把和连接另外的木板之用,手把长三尺五寸,头略小,穿过木板上圆孔后再穿进他人木板,上拴使两块木板连接,如此可以连接若干木板。每块板子上各置彩灯五盏,彩灯为篾扎纸糊,内面点烛,灯的型制各种各样,极尽技巧。每条灯至少数十人,多则有几百人,玩时举着把子,连成一条灯的跃龙,展示灯的制作技巧,有的组成福禄寿喜四个大宁,有的灯头灯尾安有龙头龙尾。”
      桃源板龙灯制作集百技为一体。木工制龙灯,篾工扎龙头、龙尾、牌灯等,裁缝设计制作演员服装、头巾以及板龙皮、狼牙彩旗,画匠绘画与装裱,乐师配备音乐训练乐手。通过工匠把板龙灯构成气势雄伟、花色绚烂、千姿百态的文化艺术的晶体。板龙灯出行时威风八面,声势浩大:一位长者领十杆九眼铳开道,依次跟着一面队旗、八个排灯箱、两面大土锣、两人大鼓、一人敲击指挥、一支号角、四支唢呐、一班锣鼓、一把万人伞,还有虾子灯、蚌壳、仙鹤、珠灯、狮子、彩莲船,最后又是四只唢呐和一班土锣鼓。如此壮观的依仗,表演起来也风格多样:平步舞,舞时摇头摆尾,轻盈欢畅;狂欢舞,舞时头、身、尾行步急促,势如排山倒海;参花舞,舞时行步曲折,难度高,速度快,可舞成“福禄寿喜”、“双龙出海”、“游龙戏水”、“滚龙戏珠”、“天鹅抱蛋”等字样与图案;戏龙舞,舞时与虾子灯舞、蚌壳舞、仙鹤舞、狮子舞、龙船舞等插花行步,穿梭欢舞。
      桃源板龙灯初萌于东晋,兴于唐代。明初趋于成熟,九溪官坪的上山坪有九层堂屋专供谷龙神位,当朝阁老杨嗣昌曾朝拜并亲笔赐以“龙吟虎啸”金匾。清末活动鼎盛,每条灯的板分别由8块、18块、108块发展到更多块组成,并把正月十五与六月三十(谷龙生日与逝日)确定为祭祀纪念日,伴着隆重的祭祀活动传承,形成了宗族与庙会的板龙灯文化。
      近几年,桃源县九溪乡由128名农民组成的板龙灯表演队,先后应邀出席了省八运会、省第四届农运会及多届省、市艺术节活动。湖南经视“桃花开朵朵、越策走透透”栏目进行了专题报道。2013年,板龙源大舞台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亮点,先后在《湖南日报》、《湖南新闻联播》、央视《新闻联播》进行了宣传推介。
     板龙灯流行于中国南方各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比起常德板龙灯来,婺源、河上、曹店和河村等地的板龙灯更有特色。江西婺源板龙灯的头灯就有“五谷头”和“龙头”之别。杭州河上板龙灯不仅集蛇身、鹿角、虎腿、鹰爪和鱼鳞及鱼尾巴于一身,而且开光、出灯、闹元宵、化灯表演丰富多采,气势恢弘。台州曹店板龙场面最为壮观,三百余节总长度570米,加上龙头、仪仗队、鼓乐队等,总长度超过600米。浙江河村每条板块上还饰有百花灯、彩旗、木雕和泥人。
      关于板龙灯的起源,和任何民间艺术一样也都众说纷纭。元朝末年,民不聊生,农民纷纷揭竿而起。桃源九溪一带的罗、沙、黄、彭、何氏等族首议定以元宵节玩龙灯为名,称莲花禅祖托梦,曰板龙出山,凡男子皆舞龙板。这种龙板合则为龙,拆则为武器,并约定灯笼、火铳为号,元宵举事。起义虽然失败,板龙灯却由此流传至今。另一说是:有一年遭遇大旱,唐太宗派魏征向泾河老龙求雨。泾河老龙因与星相家袁守诚斗气,造成布雨不均,致使长安城内水漫金山。玉皇指示魏征将泾河老龙斩成数段。事后唐太宗遭老龙阴魂纠缠时,许愿在元宵灯会时用龙灯的造型和舞龙的形式还其原身。于是家家户户用板凳扎灯,祭起了板凳龙。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南宋。随着迁都,舞板凳龙的习俗也传到了南方。

073603wzcc50l7hcdxbzwc.jpg


三、狮灯

      狮灯舞是中国民间流行最普遍、人们最喜爱的民间灯舞,它涵盖舞蹈、音乐、民间文学、生活习俗等多方面内容,也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载体,历史传承、艺术借鉴价值极高。
    同全国各地一样,狮灯舞也是常德人民过年过节和重大庆典活动的主要节目。《常德民俗志》:“狮子有文狮和武狮两种,文狮由公母二狮组成,舞蹈动作有抖毛、舔足、抚弄、抢宝、滚球,表演时有锣鼓伴奏。武狮以表演功夫为主,节目有踩桌、跳角、上台,还有人狮搏斗。表演者上台时,先将方桌架成高台,最高者由九张方桌叠成,然后一层一层地向上穿,至最高层表演各种动作。每年入冬,便开始训练,约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各种动作,正月初开始表演,至十五结束。”

[ 073601z9epyep1eaoeyodo.jpg

    我们老家狮灯的文、武两个类型与上述有点差异。文狮指的是春节期间串乡走户,在堂屋或院落里表演狮灯;武狮以表演功夫为主,更多的时候是“打地场”,即在某种重要或特约的喜庆日子里,在固定场地里,由一堂或几堂狮队,几十个人联合表演。
    春节期间,文狮来到门口,主人放鞭炮迎接,打击乐先进门,玩狮人顶上狮皮后,打击乐变换点子开始舞动。狮子按程序玩“走四门”、“坐中堂”,然后“扫堂”拜屋出门上第二家。有的主人爱热闹,给狮子“摆阵式”:玩长板凳、大桌子、草把把等。还有的主人在门口垒上两条长板凳,狮子必须跳进屋而又不绊倒。如遇新婚家要玩“麒麟送子”,玩到新人床上,并给新床和新人挂红。遇到新屋,狮子还要爬到屋梁上去挂红。这种狮灯还有许多的讲究:去一个村落表演,首先要弄清这个村落的方位和水流方向,然后先从最下游的人家表演起;开始表演时,头朝房右,尾朝房左,进门后狮头按照堂屋的下左角、上左角、上右角、下右角、中堂的顺序表演,最后,面向上右、尾朝下左“扫堂”出门。狮灯在首演之前,须烧香叩头禀告上苍,结束舞狮存放前,也要焚香敬神祈祷,作“杀狮”状。
    由群狮、众人联合表演的武狮,丰富精彩,但难度很大,如踩桌、跳四角、爬高杆、爬高梯、过高桥、玩梅花桩等。特别是将大方桌正反垒上十张左右,由两个人顶着狮皮,一张张的玩上去,又一张张的玩下来,难度和风险可想而知。“打地场”还有各种“斗狮”、“戏狮”的表演,如刀、枪等武术器械与狮子的“搏斗”,徒手拳术的对搏等。甚至丢掉狮皮,进行专门的武术表演,如耍刀弄剑、舞枪抡棍,集体拳脚、单个特技等等不一而足。
    安乡的狮灯也是文武混在一起的:“七层叠”、“藤缠树”、“牛恋凼”、“观音生莲”、“黄龙出洞”、“金狮戏水”、“金盆洗澡”、“狮子捧球”、“狮子吐须”、“麒麟送子”、“聚宝盆”、“天下太平”等。还有“抓痒”、“恋凼”、“喘气”、“扒沙”、“晒鳞”等表现狮子平常生活形态的动作。
    玩狮是没有鼓点子的打击乐,只要大锣、苏锣和头、二两钹,大锣掌握乐牌。乐牌子不多,行路较远一点时用“大淌子”串以“野鸡卜”,真正玩狮时用的也就两个牌子,在未顶上狮皮和舞完结束时用牌一,顶上狮皮开始舞动时用牌二。节奏随着表演的狮子变化而变化,层次鲜明,紧张热烈,激昂明快,恰如其分地烘托出雄师豪舞、英姿勃发的气势与神韵。
    要创建一堂狮灯,首先要制作狮子灯,这是关键。用竹篾扎成骨架,用布缝包好后再缝上羊皮,芦花公鸡套皮做狮鼻,电筒前罩做狮眼,白麻衬以红布当胡须。玩狮队一般由十人左右,其中四个人舞狮(轮换),四个伴乐(两钹,苏锣,大锣),一人接洽收红包,还有背长枪短刀等道具的。狮灯训练,一般在冬天农闲时节请师傅进行,既学习舞狮艺术,又学习武术和拳术,如踢脚下腰、翻筋斗、飞桌子等跳跃腾挪功夫,还有集体拳术,单人拳脚以及耙头枪棍、大刀长矛、连嘎棒(三节棒)、流星坨、耍水碗、爬高杆等花样都要学一点。
    有关狮子舞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礼乐志》中提到的“象人”。按照三国时孟康的解释,“象人”就是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南北朝时民间也流行狮灯舞。到了唐朝,狮灯舞已发展为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舞蹈,还作为燕乐舞蹈在宫廷表演,称为“太平乐”,“五方狮子舞”。白居易诗云:“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唐代狮灯舞还流传到日本。唐代以后,狮灯舞在民间广为流传。宋代的《东京梦录》记载说,有的佛寺在节日开狮子会,僧人坐在狮子上做法事、讲经以招徕游人。明人张岱在《陶阉梦忆》中介绍了浙江灯节时,大街小巷锣鼓声声,处处有人围簇观看狮子舞的盛况。

073600dgk1km1gy0sok3mx.jpg

    狮子体型威武,被誉为百兽之王,而中国一般不受狮患所害,因此民间对狮子倍感亲切,把它当成威勇与吉祥的象征,不满足于立门墩、屋檐、石栏、印章、年画上静止的狮子艺术形象,要让狮子活起来,于是他们便创造了模拟狮子行为的舞蹈,再加以改进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门独特艺术,并希望用狮子威猛的形象驱魔赶邪。
    民间舞狮活动虽然由来已久,但这门艺术起源仅有汉代、北魏和唐代三说。汉代起源说:相传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了一头金毛雄狮,使者扬言朝野,若能驯服此狮,便继续进贡,否则断交。使者走后,汉章帝先后选了三人驯狮,均未成功。后来金毛雄狮狂性发作,被宫人乱棒打死。宫人为逃避章帝降罪,将狮皮剥下,由宫人兄弟俩装扮成金毛狮子,一人逗引起舞,此举不但骗过了大月氏使臣,而且连章帝也信以为真。此事传出汉宫,百姓认为舞狮子是为国争光、吉祥的象征,于是就仿造狮子,表演狮子舞。也说北魏起源的:舞狮作为表演艺术,成形于北魏时代,当时北部匈奴侵扰作乱。他们用金丝麻缝成狮身,派善舞者到魏进贡,意图舞狮时行刺魏帝,幸被忠臣识破,使他们知难而退。后因魏帝喜爱舞狮,命令仿制舞玩,得以流传后世。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述当时洛阳长秋寺佛像出行时,有“辟邪狮子引导其前”的话。还有唐代起源说:故事说当唐明皇梦游月殿时,一只五彩缤纷、阔口大鼻的独角兽在阶前滚球,姿态威武。唐明皇醒后要重睹这一现象,他要近臣照他梦境中的瑞兽模仿出来,同时由配以雄壮的锣鼓编舞娱宾。自此之后,舞狮便流入民间。

  073601qah81ohubybhoajk.jpg

         选自拙作《荆楚风》(2011年10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13 07: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为您点赞!祝您新春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13 07: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好文章,为您点赞!祝您新春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13 08:01: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你点赞娓娓道来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13 08:02: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长见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13 08:03: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年快乐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13 08: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应运 发表于 2021-2-13 07:53
欣赏老师佳帖,为您点赞!祝您新春快乐!

谢谢!新年好!
常德灯舞涵盖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间风俗等诸多领域,是一个综合性文化载体,具有很高的传承
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13 08: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舒中一 发表于 2021-2-13 08:01
为你点赞娓娓道来点赞。

谢谢!新年好!
常德民间灯舞源于灯节,它是灯的制作工艺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彩灯作道具、以群舞为主、借鉴荆河戏、武陵戏和花鼓戏的舞蹈形式,其名称因模拟的动物不同而各异,是常德民间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13 08:42: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每至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常德城乡灯舞呈祥,锣鼓激烈,烟花怒放,热闹壮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13 08:50: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长见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07:00 , Processed in 0.04081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