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风 于 2021-2-21 09:34 编辑
经典故事
一件温暖万里征途的毛衣
——何叔衡与林伯渠的革命友谊故事
在中国革命的漫长历程中,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一直留在后人的红色记忆里;《一件温暖万里征途的毛衣》,就是其中特别感人肺腑的故事之一。 众所周知,在江西根据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王明博古错误路线的顽固误导和严重影响,致使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惨遭失败,革命形势变得异常险恶,江西根据地已难立足。为拯救革命,党中央暨中央红军不得不选择离开江西老革命根据地,向北方实施战略转移,举行闻名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开始前,党中央充分估计了长征的艰苦与险恶,考虑到部分同志不便参加异常艰险、出生入死的远征,同时考虑中央红军转移后,闵赣地区后续斗争需要有骨干来领导,因此决定留一批革命同志在闽赣地区。这样,一直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出生入死的革命队伍,就不得不撕裂为两股,主要的一股北上抗日,其余一股就地坚持斗争。显然,面临生离死别,革命战友之间自然会演绎出一些血肉凝成的故事;何叔衡赠衣林伯渠,便是其中颇为经典的故事之一。 何叔衡和林伯渠,是当时中央革命根据地四位著名革命老人中的两位,另两位则是徐特立和董必武,被统尊为“四老”。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岁月里,“四老”在各自承担重要工作的同时,自然也常聚在一起,畅谈工作和生活。何叔衡与林伯渠同是湖南人,又是多年战友,曾同到苏联中山大学学习;回国后,又同在江西革命根据地工作,两人革命信仰同样坚定,革命友情极是深厚。在苏区,何叔衡曾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工农检察部长、内务部代理部长、最高临时法庭主席等职务,其办公地点在叶坪。林伯渠则担任国民经济部长、财政部长,其办公地点在沙坝,两地相距很近,因此常有交集。 1934年,中央红军即将开始长征前,何叔衡被决定留在闵赣老区,徐特立、林伯渠和董必武三位则随红军主力北上。在留下人员中,还有林伯渠同志的革命伴侣范乐春和出生不久的儿子。在长征部队出发前夜,何叔衡同志在云石山梅坑驻地备了清酒,约林伯渠老战友作竟夕谈。两位须发斑白的革命老人此番作别,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林伯渠举起酒杯,不无感伤地说:“一个大好的根据地,就这样丢了,真叫人痛心啊……” 何叔衡与林伯渠干下一杯说:“现在说这些已经没用了,就连这谁去谁留中,都饱含着激烈的斗争哩……” 林伯渠不禁说:“叔衡兄你已年近花甲,其实也不适合留下来打游击,是不是让润之跟他们再说说?你跟润之感情深啊!” 何叔衡说:“算了,要不是恩来等同志坚持,润之连自己都差点儿被留下来了。也好,我还真舍不得根据地的老表们,留下就留下吧,我们这些人还怕吃苦吗?伯渠老弟,此一去,你们不知要经历多少风雨雪霜、艰难困苦,我没有什么相赠,就把身上这件毛衣送给你,到时或许能给你挡挡寒气!” 何叔衡说着就要脱毛衣,林伯渠连忙阻止。但何叔衡坚决地脱下了这件一直贴身穿着的毛衣,硬塞到林伯渠手上。这件毛衣,还是何叔衡离开上海,转移到苏区前,他的女儿何实山连夜一针一线赶织出来的,其中凝聚着女儿对革命老父亲的无比敬爱和关心。现在,何叔衡同志将这样一件不同寻常的贴身毛衣决然脱下来,赠送给林伯渠,一方面表达了他们之间感情的非同寻常,另一方面也寄托着何叔衡对革命事业的奉献精神。 林伯渠作为一名战士兼宿儒的革命家,每每经历大事,深有感触时,常会以诗寄情。此刻,他激动地一手抱着何叔衡相赠的毛衣,一手举着酒杯,深情吟道:“共同事业尚艰辛,清酒盈樽喜对倾。敢为叶坪弄政法,欣然沙坝搞财经。去留心事都嫌重,风雨荒鸡盼早鸣。赠我绨袍无限意,殷情握手别梅坑”。 听林伯渠吟出这首赠别诗,何叔衡举杯一饮,神情凝重地说:“兄弟所赠,诗佳情重。只是这‘去留心事’啊,你也不要太伤感,相信大家会尽力帮你照顾好乐春母子”。林伯渠终于禁不住泪光闪闪,紧握着老战友的双手,说不出其他话来。 此后,林老一直将这件毛衣珍藏在身边,作为对亲密战友的怀念。林老去世后,其夫人朱明于1961年2月将毛衣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用以昭示、教育后人。在建党85周年纪念日前夕,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举办了《中共一大代表生平图片史料展》。展品中,一件微微泛黄的毛衣,不免引发人们遐思。驻足毛衣前,我们仿佛看到了何叔衡和林伯渠两位战友握手道别的情景。这件样式极为普通的毛衣,不仅凝结着两位革命战友的深厚情谊和革命初心,也昭示着革命胜利的艰苦卓绝、来之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