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将马克思主义系统译介到中国的,是湖南常德人,他叫赵必振,被党史界称之“中国译介马克思主义第一人”。
晚晴时期,列强横行,政治腐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国家处于生死存亡之秋,人们的爱国热情日益高涨,寻求新知识、新思想、寻找救国救民出路。五四运动前后,常德在外地读书的热血青年,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纷纷接受新思想,自觉传播孙中山的民主革命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革命思想,成为一代求新求变的先行者,赵必振就是率先译介马克思主义的突出代表。1902年至1903年间,他译著的《二十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和《近世社会主义》两部社会主义著作, 奠定了他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史上的先驱地位。
赵必振其人其事
赵必振(1873—1956),字曰生,号星庵,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石板滩人,出生在广东南海县其父官邸。父亲赵夑和卒于广西怀集知县任上,赵必振扶父亲灵柩还乡,就读于常德德山书院(今常德市第二中学)、长沙湘水校经书院。戊戌变法前夕,参加院试,补博士弟子员。
维新变法期间,深受康有为、梁启超思想的影响,主张经世致用,四处奔走,支持变法。戊戌变法失败后,1900年,与何来保组织常德“自立军”,策应湖南自立军起义,失败后遭清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在日本任《清议报》《新民丛报》校对、编辑,追念“自立会”死难诸同志,揭露清廷腐败政治。同时发愤学习日语,阅读日文书籍,旁听日本社会主义者演讲,与章炳麟、秦力山、陈天华交游密切,深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
1902年潜回上海,积极从事译述。当年8月,翻译出版《二十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次年又翻译出版日本福井准造的《近世社会主义》。在此前后,还翻译《广长舌》《社会改革论》《新世界理论学》《东亚将来大势论》《英国地方政治论》《日本维新慷慨史》《东亚女权萌芽小史》《世界十二女杰》《亚历山大》《拿破仑》等以及"史学小丛书"9种,共20多部译作100多万字,成为当时最著名的日文翻译家之一。
1905年,赵必振去香港任《商报》编辑,因抨击英帝国主义政策,为殖民政府驱逐出境。1907年,赴海南岛创办澄江、迈江两学堂。1909年,至奉天佐盐运使熊希龄幕。辛亥革命爆发,驻奉陆军协统蓝天尉与熊希龄拥护共和,他衔命奔走于南京、上海间,积极与革命党人联系。
民国成立,熊希龄出任北京政府财政总长,他随入财政部。不久,熊改任热河都统。他又随往热河,任都统署财政厅长兼国税厅长。任职期间,廉政无私,时人誉为“身为五长,不名一钱”。1913年,熊希龄去北京组阁,他复入财政部,此后陆续在财政部任职十余年。袁世凯称帝时,赵必振著文声讨而再遭通缉。
1928年,北京政府解散后,赵必振心灰意冷,无意从政,乃应约去民国大学、华北大学任教,主讲“地理沿革”、“公羊春秋”和“三礼”。“九一八”事变后,赵必振回湖南,先加入慈善团体,充任华洋义赈会中国董事、湖南水灾救济委员会委员,后从事教育工作。在教学中,大力提倡国学,激励青年爱国热情,并将讲稿编成《国学概论》一书出版。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回常德,在常德县中(今常德市第二中学)任教。抗战胜利后,已年逾古稀,为生活所迫,仍执教于私立明义中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必振被聘为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湖南文史研究馆馆员,撰写《自立会纪事史料》、《自立会人物考增补》等书,为湖南文史研究做出了贡献。1956年病逝于长沙,享年84岁。
赵必振人生最大成就和亮点,就是他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早期做出的卓越贡献。
中国系统译介马克思主义第一人,中国翻译社会主义专著的第一人
赵必振翻译出版的《近世社会主义》,是中国第一部分析批判帝国主义的译著,《二十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是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译著,这两本译著奠定了赵必振译介马克思主义的领先地位。
1、译著时间最早。
赵必振1902年8月在上海广智书局出版的第一部译著《二十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比列宁1916年撰写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即“帝国主义论”)早了14年;1903年2月在上海广智书局翻译出版的《近世社会主义》,比李大钊1919年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早了16年。赵必振译作虽然比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译著《大同学》晚3年,但李提摩太毕竟不是中国人,而且《大同书》只是“最早介绍马克思及其言论”。梁启超1902 年刊在《新民丛报》上的文章仅片言只语提到过马克思、社会主义等词汇,而且还晚赵必振2个月。
2、译著内容当时最全。
译著《二十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是日本进步作家幸德秋水写成的,4万字,对帝国主义进行了分析批判,主张用“世界的大革命运动”(即社会主义革命)来”变资本家横暴之社会”,以“劳动者共有之社会”(即社会主义制度)来“亡其野蛮的帝国主义”,是我国第一部深刻分析和严厉批判帝国主义的译著。
译著《近世社会主义》共四编约16万字。第一编《第一期之社会主义》共五章,尖锐地批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是“井蛙之见”,无政府主义是“粗暴过激之议论。第二编《第二期之社会主义》共四章,介绍德意志社会主义。其中第一章《卡尔·马克思及其主义》专题介绍了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的生平和思想。第三编《近时之社会主义》,指出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今则如仇”,社会民主主义与共产主义“大异其趣”。第四编《欧美诸国社会党之现状》介绍法、德等国家社会党的历史。《近世社会主义》称马克思“其议论之精致,为天下所公认”,认为“《资本论》为一代之大著述,为新社会主义者发明无二之真理,为研究服膺之经典”。指出“社会主义之发达,为二十世纪人类进步必然之势”,“二十世纪者,社会主义时代也”,称马克思是“一代伟人”,《共产党宣言》是“一大雄篇”,《资本论》是“一代大著述”,“吾人不能不近而取之”。
该书还介绍了15篇重要参考书目,其中包括《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为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译著目录之一。 还附录了《社会主义及其党与之重要诸件表》,为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提供了126件文稿。
赵必振译著的深远影响
赵必振这两本译著的问世,对于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中国人,产生了震耳发聩的影响。当时的他们,虽然没有因为这两部译著的出版而立刻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付诸实践,但却打开了他们的眼界,启迪了他们的思想,激发了他们的热情,为当时纷繁复杂的、日趋多元化的中国思想界带来了新鲜空气,为日后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两年之后的1905年,孙中山、黄兴、朱执信、宋教仁、廖仲恺等人在日本成立同盟会,并创刊《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这与赵必振著作的影响不可能没有关系。 《民报》先后发表了宋教仁的《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1905年)、廖仲恺翻译的《社会主义史大纲》《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朱执信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论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等一系列文章,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以及社会主义思想。1912年施仁荣翻译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理想社会主义和实行社会主义》为题,在上海《新世界》半月刊杂志上连载。包括廖仲恺1905年应孙中山之倡导翻译亨利·乔治的《进步与贫困》,在这10年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传播期间,应该都受到赵必振译著影响。
蔡元培1920年说:”西洋的社会主义,二十年前,输入中国……译有《近世社会主义》等书”。
1927年,上海学者、第三次国共合作的牵头人曹聚仁将赵必振翻译的《二十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重新标点出版时,在《告诫者》中感慨地说,它“这么伟大”,“在25年前,中国学术界已有人译述这一类的读物,真可使我们现在人十分惭愧”。
1953年 历史学家荣孟源在《新建设》月刊上“推许”赵必振“是我国最早介绍马克思主义著作的人”。
1983年,省政协文史委原主任田伏隆在湖南省社科院主办的《求索》杂志上发表了文章《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早期译介者赵必振》,详细介绍了赵必振先生的生平及译著《近世社会主义》。
1984年,复旦大学教授姜义华在其出版的专著《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初期传播》一书中,选录了《近世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2011年,湖南省党史委出版“建党伟业中的湖南人”,立传的第一个人是赵必振,称赵必振是“中国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第一人”。
2016年,鲜明在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晚清首部国人译介的社会主义著作的翻译史考察》中说:“晚清时期赵必振所翻译的《近世社会主义》,向当时的中国引进了马克思主义术语,为马克思主义后来大规模实质性的传播起到了某种思想先导作用,为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朗旭在《辛亥革命前期社会主义理论及马克思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一文中说:“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学说等一系列进步西方哲学著作的翻译与传播,为近代中国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与舆论准备,成为近代中国的思想先导。”
2018年11月,湖南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主办了首届“赵必振学术研讨会”,《求是》杂志社原社长李捷,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湖南省委原副书记文选德,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邓纯东,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仝华,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振清等和湖南省社科联、常德市委、常德市鼎城区委以及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河北、广东、湖南等地领导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专家近300人云集常德。会议并提交了研究论文,形成高质量结题论文50余篇。会议一致认为,是赵必振把马克思主义学说和社会主义思想最早介绍到中国来的,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中国翻译社会主义专著的第一人。尤其是他翻译的《近世社会主义》一书,进一步被大家认定为“中国近代第一本较系统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的译著”,在国内开启了一个全面译介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新时代,从而打开了以马克思主义学说启发国人的智慧之门,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赵必振研究会编辑整理出版了《赵必振译文集》(全书分为人物卷、历史卷、哲学政治卷、社会主义学说卷四卷,总字数约150万字),并入选国家《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文库》。 鼎城区石板滩镇狮子山村建有赵必振纪念馆。
2019年6月,赵必振学术委员会在长沙成立。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全国各大高校知名教授60余人,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编译局以及省党研室等单位权威专家40多人担任研究会顾问或学术委员,组成了规模可观的学术研究团队。
随着“赵必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的深入研究,必将使赵必振先生的声望走出常德、走出湖南,走向全国。
赵必振的求索担当、拓荒创新精神具有特殊的时代价值
赵必振虽然没有参加中国共产党,也没有参与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建活动,但是,他能够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后,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担当民族大义,敢为人先,勇于拓荒,自觉地将日本福井准造的《近世社会主义》等著作忠实地译介到中国来,使得中国知识界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接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特别是《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思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了解到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情况,其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功莫大焉。他虽然没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却能始终站在人民一边,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作出了当时所能作出的重大贡献,为后世所牢记、所怀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革命文化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加强理论武装,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赵必振的求索担当、拓荒创新精神具有特殊的时代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因此,近年来,正扬网友在正扬论坛发表有关研究、介绍、缅怀、歌颂赵必振的文章、诗词38篇(首), 其中应国斌同志发表11篇文章。 应国斌同志2001年总纂《常德市志》时,为赵必振立传。2009年他编著出版《常德历代名人》,在赵必振传中,称赵必振关于社会主义著作的翻译是“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译著”。2017年中央编译局出版《赵必振译文集》(共4卷),应国斌同志负责历史卷、人物卷和哲学政治卷的校注。他先后参加了2013年元月纪念赵必振诞辰140周年大会和2018年11月首届赵必振学术研讨会。
本文参阅资料:
谢承新《认识赵必振、研究赵必振》
鲜明《晚清首部国人译介的社会主义著作的翻译史考察》
应国斌《赵必振,中国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第一人》《祝贺首届赵必振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 回顾赵必振学术研讨的历程》等
梁颂诚《<赵必振文集>:”中国译介马克思主义第一人”》
湘江水《赵必振:从常德走出的“中国译介马克思主义第一人”》
唐振南《我国译介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先行者、常德人赵必振》
曾长秋《赵必振:中国翻译社会主义思想的先驱》
朗旭在《辛亥革命前期社会主义理论及马克思学说在中国的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