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青年时期,多次到洞庭湖“游学”。
1921年 4月底他以湖南省督学身份,和新民学会会友、附小教员易礼容、陈书农三人,从长沙出发,先后考察岳阳、湘阴、华容、南县、安乡、常德,历时半个月,考察学校教育,进行社会调查,沿途写通讯寄《湖南通俗报》发表。安乡是毛泽东此行的第五站。
毛泽东一行身穿蓝布长袍,臂夹油纸雨伞,带着简易行李,从南县乘一只小木船顺松滋河驶进安乡县城船码头。他在县城考察教育、见识了水情后,就去拜访他在一师的同学。
《毛泽东青年足迹》载:
展现在毛泽东眼前的是一派水乡特色:城内,到处是大小池塘、低坑、洼地,那些低矮破落的房子就坐落在水塘之间。可是,毛泽东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城南火神庙里却供着金光闪闪的火神菩萨。他问:“安乡这么多的水,怎么没有水神菩萨?”
果然,在东门桥水边的教书先生袁东山家里,与袁的好友及邻居们扯谈时,毛泽东听到了“水害之声”,更听到了“恶政猛于水”的倾诉。人们向他描述安乡连年大水:堤垸溃决,一片汪洋,妻离子散,浮尸浪涌;县城在洪水季节,居民流离失所,城内船只往来;教书先生则向他述说“泡砚池”(学校遭水淹,教师失业)的苦衷。他同情水患给安乡人民带来的苦难,责备官府连个衙门也保不住。这话引起了人们更多的话,向他讲述官府贪赃枉法,地主豪绅压榨人民,洋人占田占地建房收租的事实。毛泽东风趣地说,听说你们县城底下有条鲇鱼精,专在县府下面听县官审案,要是审得不公正,它就发威,弄得县府摇摇晃晃,县官晕头转向,坐立不定。你们也可以请它出来看一看,访一访嘛。
人们笑了。
毛泽东在安乡有两个一师的同学,一个是住在安障乡的周夏藩,一个是住在安全乡的潘能源。毛泽东来到岩塿口周家。周很热情,为了招待毛泽东等人,专门请了本地有名的厨师做饭,毛泽东等人在这里住了两天。周不仅给毛谈教育,也谈安乡的掌故。既然毛是从岳阳来的,没有少聊岳阳楼。
毛泽东早就到过岳阳楼,1918年夏,他和蔡和森游学洞庭湖区时,两人还在岳阳楼上吟诵起杜甫诗《登岳阳楼》。他后来与一位岳阳籍的同志聊天时,还发了一通感慨:岳阳有名,同岳阳楼很有关系,因为范仲淹写过一篇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那位同志还回忆:“主席特别赞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两句,认为‘先忧后乐’的思想,较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提法,境界更高了。
毛泽东从《岳阳楼记》谈到延安钟鼓楼上书有‘范韩旧治’的四字横匾……”但易礼容惊奇地问,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并没到过岳阳,怎么会写得如历其境的千古名作。
周夏藩就给他们讲范仲淹读书安乡的故事,并说清康熙安乡进士张明先写的《书台夜雨》诗回答了这个问题:“胜状高楼记岳阳,谁知踪迹始安乡。荒台夜夜芭蕉雨,野沼年年翰墨香。事业当时留史册,典型此地见宫墙。梦中遥意潇湘景,鹳港悠悠澹水长。”这首诗既概括了范仲淹这段少年攻读生活,也就是说范仲淹最起码经过了岳阳楼。
周夏藩,又名周存恪。曾有一子、名周纪裕,曾官至国民党湖南省府议员。卒年不详,葬于今安障乡岩楼口村周胡家屋场。九八年前,周纪裕之女儿、女婿等曾在此寻过根,问过祖。
据何江南、何俊《毛泽东与安乡同学》一文说,毛泽东离开周家后,在周夏藩的带领下,一行走过五十多里路,过了安生乡梅景窖渡口,找到了另一名一师同学潘能源(又名潘晓跃)。潘能源向毛泽东介绍了赵子龙的洗马池、太平军的营址、杨幺的打鼓台;谈及了柳宗元来安乡县黄山头结识的段弘古、乾隆来安乡寻访的潘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