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属于文学 ——在鲁院37届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刘少一(土家族) 尊敬的作协领导、鲁院老师、同学们: 在全国人民刚刚度过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中秋节,正满怀美好的祝愿和期待迎接祖国七十华诞到来之际,我们各民族的五十六位兄弟姐妹相聚首都北京,相聚在鲁院这座大熔炉里,准备接受文学的锻打和燃烧。此刻,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十分激动。 我叫刘少一,笔名少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第二届签约作家。我来自湖南省西北山区的一个土家族贫困县,在公安机关工作。从2013年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在全国各级公开文学刊物发表作品一百多万字,出版小说集两部,先后获得《民族文学》年度奖、首届土家族文学奖、公安部“金盾文学奖”,去年被评为首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 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文学梦属于我的中国梦。在追梦的路上,我书写现实生活,讲述中国故事,有过一点微不足道的喜悦和收获,但我理性地知道,自己并没有骄傲的资本。我的家乡位于湘鄂交界的武陵山脉腹地,境内耸立着海拔两千多米的壶瓶山,有“湖南屋脊”的美誉,一代“诗仙”行吟至此,曾留下“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的佳句。然而,对我来说站在地理的高原,文学的高峰却可望而不可及。创作之旅走到今天,我突然发现自己碰到了写作瓶颈,哪怕想再往前迈进一小步都非常艰难。我苦闷、彷徨,期待着新的突破和腾飞。然而,我和绝大多数同学一样,生活在祖国的边疆各地或偏远地区,生活在基层中的基层,草根写作充满艰辛,文学之路崎岖难行。就在我踟蹰不前、忧心忡忡的时候,接到了鲁院的又一次召唤。2015年夏天,我曾参加过第十七届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培训班学习。今天,我又回到了鲁院的课堂。如果说,四年前的那次充电点燃了我的文学激情,让我获得了写作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坚持走到了今天,那么,我坚信,这次研讨班的学习将为我和我们每位同学的文学创作插上翅膀,让我们的文学梦想飞得更高、更远。 我们这届研讨班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我们来自祖国四面大方,来自56个民族的大家庭。在祖国70周岁生日即将到来的大喜日子里,我们以文学的名义相聚一起,加强各兄弟民族之间的文学交流,增进各兄弟民族之间的情感和友谊。所以,这个秋冬,我们不仅仅属于文学,我们肩负着民族团结和文学繁荣的双重使命。中国作协和鲁院给了我们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一定懂得报答和感恩,带着民族情怀和文学情感,珍惜这段美好时光,让文学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我们不必妄自菲薄,因为我们有属于本民族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维方式,有各自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同时,我们丝毫也不缺少对中华民族情感与文化的认同,以及虚怀若谷的学习精神。我们一定会在鲁院学习、生活得很好。 此刻,我江南的家乡,柑橘已然成熟,漫山遍野是一片丰收的景象。而在这样的季节里,我走进神圣的文学殿堂,开始另一番收割。金橘飘香赋予我精神力量,香山红叶更注入我文学创作的灵性。我将不负作协领导、鲁院老师和全国土家族人民的期望和重托,虚心向各民族的同学们学习,和大家交朋友。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