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79|回复: 7

人民公仆林伯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22 09: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陈焕宁 于 2021-3-22 09:15 编辑

人民公仆林伯渠

湖南省汉寿县网宣协会  陈焕宁

        林伯渠1886年3月出生在湖南临澧县凉水井林家大屋,一个普通乡村教师家庭。
       林伯渠在十岁以前,未正式入学。好在母亲李氏略通文墨,经常教林伯渠识字,伯渠少年早慧,聪颖过人,对《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是滚瓜烂熟,诗云子曰也背得不少,并且还写得一手好字。特别是修身治世的儒家文化已在他的思想上打下了很深的烙印,并使他在以后的革命生涯中一贯保持着淡泊廉洁的传统美德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
       尔后林伯渠在父亲林鸿仪任教的私塾读书。
       1896年,林伯渠入安福县城的道水书院就读。道水书院规模较大,师资雄厚,当时教授经史子集四部精选、万国坤舆(地理)、算学等课程。
       1902年,林伯渠以优异的成绩被选送西路师范就读。
       在师范学校,林伯渠阅读大量新书。特别受《新民丛报》的影响,日渐萌发振兴中华民族的人生志向,“富国强兵的思想,当时是很强烈的。”他还经常和一帮志趣相投的青年学子聚会,大家讨论社会发展和时政的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林伯渠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由赞同康梁改良主义转为赞同建立西方式民主共和的社会理想。
       1904年,林伯渠因成绩优异被录取为西路师范官费留日学生,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就读。
他来到日本,看到明治维新的日本,人人奋进的时代精神和日趋发达的社会面貌,林伯渠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他深知自己应该为挽救国家危亡而贡献全部力量。于是如饥似渴地阅读当时欧美书籍,研究起改革社会的革命理论。
       林伯渠在东京先后认识,接触到大批中华革命志士,有黄兴、宋教仁、陈天华、杨毓麟、刘道一、姚宏业、程潜、秋瑾等,他特别心仪反清大英雄孙中山。
       1905年8月20日,东京赤坂区灵南坂日本国会议员阪本金弥别庄会客厅内,悬挂着“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的条幅,孙中山对中国革命形势所做的精辟分析和对革命前途的展望,使与会人员倍受激励和鼓舞。会议通过同盟会章程,确定“本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同时成立各省分会,推定各省主盟人。
会后林修梅、林伯渠兄弟拜会孙中山,申请加入同盟会,孙表示欢迎。林伯渠接过同盟会盟书,填写道:
联盟人:湖南省常德府安福县人林祖涵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众处罚!
                                              中国同盟会会员  林祖涵
                                                天运乙巳年七月二十日
       发动群众保间岛。1905年11月,日本政府文部省颂布“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
追求真理需要胆量,探索人生更需要勇气。林伯渠积极参加了反对“取缔规划”的斗争,毅然决然地离开日本。
回国之后,他奉命在长沙教书、办报、后派吉林督学,并积极发展同盟会员。
       1909年,日本向清政府索要“间岛”,清马上同意。
       为了保住间岛,林伯渠和东北三省人民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领土保卫运动,终于间岛保住了,这是林伯渠第一次组织群众同帝国主义和卖国贼进行斗争。最终的胜利使他认识到只要群众发动起来了,任何敌人都是可以战胜的。
1912年5月,林伯渠第二次来到日本,暂时在东京中央大学攻读经济学。
       1913年夏,孙中山在东京重新组织革命党,林伯渠应邀参加孙中山主持的一个重要会议。会议中为《中华革命党誓约》,凡加入新党者,都得打上手印之事发生分歧,关键时刻,林伯渠识大体,他认为革命不能群龙无首,难道跟着孙中山先生有错吗?如果没错的话,铁定跟着他,打手印又有什么关系呢?他力排众议,带头打上手印,排除各种干扰,很快组建成功。这种识大体举措,赢得了孙中山先生的赏识。也就从这时候起,林伯渠紧紧地追随在孙中山的左右,成了孙中山最得力的助手。
       后来,徐特立同志在林老六十寿辰时写诗赞曰:
               辛亥革命后,同盟会崩溃。
          中华革命党,欧事研究会。
          伯渠于其间,严格辨泾渭。
          纪律打手模,黄兴出反对。
          伯渠重大节,小节无所谓。
          慷慨打手模,峥嵘山岳碎。
                    ……
       尔后,林伯渠受命回国,任湖南省署秘书兼总务科长、政务厅长等职。
       1917年,段祺瑞非法解散国会,林伯渠与湘军旅长林修梅退至衡阳起义,参加护法之役,担任湖南护法军总司令部参议。
       1920年,出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
       1921年1月,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林伯渠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并继续留在国民党内工作,在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整个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后他参加国民党第一次、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两任农民部长和武汉国民政府军委会秘书长。
       在发动和领导农运工作时,林伯渠贯彻执行孙中山扶助农工的政策,广纳各派贤士,将国共两党对农运的领导进行了有机地统一,为推动农民运动的发展建立了卓著功勋。
       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后,他逃出国民党中央,出任第六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把一支内部矛盾重重、战斗力低下的杂牌军,打造成北伐中的一支劲旅,林伯渠功不可没。
       1927年7月15日,林伯渠组织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因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失败。对于这次失败,他深刻认识到:南昌起义毕竟是我党发起的一次惊天动地的壮举,为革命武装斗争完成了宣告,锤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后来,林伯渠在《纪念建军节》一诗中,表现出他对当时我党武装斗争的高度赞扬。
                     英雄城市首南昌,火种燎原不可当。
              兴国男儿无敌手,井冈旗帜有文章。
               棋争一着局全活,风识正邪帆好张。
              为了和平建社会,敢忘牧野论鹰扬。
       南昌起义失败后,林伯渠受党中央派遣于1928年辗转来到莫斯科,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学校为这批中国共产党老同志开设了一个特别班,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何叔衡、叶剑英、董必武等都是这个班的学员。这些学员大都具有卓越的经历,有比较丰富的革命经验,且大都受过不同程度的高等教育,具有相当的学识基础。
       1932年,林伯渠由苏联学成回国。
       1933年,林伯渠出任苏维埃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长,后任财政部长及总供给部长。
       在这艰苦的岁月里,他坚持党的领导,实事求是,特别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广泛开展节约储粮,保障了红军和苏区人民的供给,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途中,林伯渠任中央军委没收征发委员会主任,负责筹粮筹款,并兼任红军总供给部部长。他最主要任务是保障大部队的日常军需。他每到一个地方,带领同志们深入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做好宣传教育,并周密地调查研究,对地主豪绅实行没收征发,保证部队粮秣供给。
       当时,林伯渠48岁,在红军长征中也算是老人了,但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一起吃野菜、草根和树皮,忍饥挨冻,一起照顾伤员、病员,从不搞特殊。虽然组织上给他配了一匹马,可他总少骑,把文件和警卫员的背包驮在马上,有时也让伤病员骑,自己靠拐棍,慢慢地走。
       除拐仗外,林伯渠还带着一盏马灯。碰到难行的路口,他就举着马灯,让同志们先过去。当时,李贤贞还创作了一首山歌:“年过半百老英雄,又当部长又当兵。山高水深何足惧,手举马灯照万人。”
       每遇到溪流沼泽,他用自己的拐棍在前面探路,引导大家安全通过。
       夹金山是长征中红军翻越的一座大雪山。山顶上白雪皑皑,终年不化,老百姓管叫“神山”,“连鸟儿也难飞过。”
       过雪山的艰难可想而知,特别是红军中的老弱病残,雪山更是严峻的考验。但是林伯渠这位老人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柱着木棍,与官兵一道征服了夹金山。他和红军战士豪迈地发出宣言:红军战士志气大,雪山再高不可怕。迈开两只铁脚板,敢把神仙踩脚下!
       随后红军又接连翻过梦笔山、长板山等几座大雪山,向着松潘地区的毛儿盖进军。
       途中经过大草地。草地荒无人烟,不见鸟兽,到处死一般的静寂。灰绿色的草丛下藏着一潭潭乌黑的积水,阵阵腐臭,人马可随时被泥潭吞没。为甩掉国民党的围堵,红军决定从这里通过。
       红军战士缺粮严重,几天未见一粒米,只有吃野菜、草根、树皮,不少战士连皮带都煮着吃。
林部长的警卫员给他烧点开水灌在暖水瓶里。部长却叫他将开水送到卫生队,因为一杯开水,可能救活一个同志的命。
       警卫员患病,林部长让他骑马,而自己提着马灯,手牵缰绳,艰难地向前走……
       红军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长驱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胜利抵达陕北根据地吴起镇。
《初抵吴起镇》
一年胜利达吴旗,陕北风光慰所思。
大好河山耐实践,不倦鞍马证心期。
坚持遵义无穷力,鼓励同仁绝妙诗。
迈步前进爱日永,阳关坦荡巳无岐。
       该诗抒发林老自己随队长征,越过千山万水的胜利豪情,表达了对中国革命和党中央的无比坚信。
       在参加长征抵达陕北后,林伯渠任中央政府财政部部长、西北办事处财政部长和国家人民银行西北分行行长。继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
       在艰苦的环境下,林伯渠主持制定了一系列财政措施和财政制度,对当时根据地各级政府建立比较完整的财经制度和工作秩序,集中财力支援革命战争,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林伯渠身居要职,不忘初心,他领导边区军民,积极贯彻中央的十大政策,建立三三制政权,实行精兵简政,领导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他认为,只有发展生产,尤其是发展农业和工业及文化教育,才能根本解决经济和财政问题。
       早在莫斯科中国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时,林伯渠就立志要改革中国的文字,后来,他和吴玉章参考了瞿秋白等人的研究成果,制定了中国第一套新的拼音方案。
       老先生教新文字,先生教得认真,学生学得虚心。就这样,从瓦窑堡开始,后来到延安,很多人一直学习汉语拼音,没有中断过。特别是到了延安,在党中央的支持下,成立了新文字协会,很快,整个陕甘宁边区掀起了一个推行新文字的活动高潮。不少人学习新文字后,很快就能阅读通俗读物和写信了。
       1937年1月,党中央从瓦窑堡正式迁到延安。林伯渠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
       这年早春的一天,林伯渠带警卫员小胡下乡调研,听到窑洞里传来小孩的哭声,他立即下马,进去看看。
原来是一位女战士煮玉米糊糊哄孩子,孩子哇哇大哭,看到这情景,林老猜这孩子肯定是饿了。女战士告诉林老,孩子是长征时生的,一岁多了,还不会走路,由于缺乏营养,小脸蛋蜡黄蜡黄,连年灾荒不断,红军来到陕北,吃穿都很困难……
       林老叫小胡:“快回去把昨天分给我的那条羊腿给孩子拿来。”
      小胡很了解林主席。按规定他可以吃小灶,可他一直跟着大家在大食堂吃饭,从不搞特殊,炊事员几次给他加菜,他一次也不准。去年快过年的时候,小胡买了几斤猪肉,想给林老改善生活,硬是限令交给炊事班。眼下,林老让他拿羊腿,他也只好服从。
       羊腿拿来了,女战士不肯收,对林老说:“林主席,您自己身体要紧!孩子有玉米糊吃,比长征时好多了。”林老说:“孩子们才是最要紧的。我们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全寄托在他们身上!每天给孩子切一小块熬汤,过了这一关,就好了。”说罢,带着小胡飞身上马,疾驰而去……
       1937年8月,中共中央派林伯渠常驻西安,任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党代表,从事统一战线和对外联络工作。他利用广博的人脉和超凡的影响力,广泛团结各阶层人士一致抗日,为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0年,抗日战争即将进入最困难的时期。林伯渠受命卸去驻陕党代表之职,由西安返回延安,尔后,他主要精力就是用于领导陕甘宁根据地的建设。他努力贯彻边区施政纲领,推进边区的政权建设、工农业生产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政府断绝了对八路军的一切供给,对我各解放区实行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极端困难。为了扭转这个困难局面,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军民响应党的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获得了丰收,不仅增强了边区的经济力量,人民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1944年,为了更好地发扬生产战斗精神,进一步改善边区的经济状况,边区政府号召边区人民开展生产节约运动。
边区政府机关墙报上刊登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我的生产节约计划》。
       一、在农业生产上,完成细粮二石交粮食局(用变工合作方法》;
       二、收集废纸交建设厅;
       三、自三十三年(注:即1944年)1月25日起,戒绝抽吸外来纸烟。
       四、今年的棉衣、单衣、衬衣、鞋袜、被套、手巾、肥皂,完全不要公家供给。
       在计划后面,还附一首诗:
待客开水不装烟,领得衣被用三年。
    淡巴菰一亩公粮缴,糖萝卜两分私费赡。
施肥锄草自动手,整旧如新不花钱。
发动男耕和女织,广辟草菜增良田。
                                                             ……
          1944年4月,林伯渠与虎谋皮,领衔参与国共谈判。
《六十自寿》林伯渠
我惭祖逖着先鞭,视息人间六十年。
不惯装腔做样子,相从奋斗赞时贤。
我筹愧乏治平策,励志惟存马列篇。
战胜层冰与烈日,春风送暖入鸟延。
       该诗既是在表达革命人花甲寿辰的欣喜,也是在喻示,到底是什么理想支撑他在如此漫长的道路上不偏不倚。
       1945年4月,在党的七届一中全会上,林伯渠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48年12月,林伯渠告别延安,抵达中共中央驻地西柏坡。后受党中央委托,前往东北迎接李济深、洗钧儒、谭平山、郭沫若等30多位民主人士抵京。
       主持大典功高日月。
       1949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成立,林伯渠担任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后又代理秘书长。为尽快召开新政协会议,征求各方面对新政协的意见,林伯渠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负责人及无党派民主人士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他多次向毛泽东、周恩来汇报,请示并商讨有关召开新政协会会议的问题。
自从开始筹备大会以来,林伯渠一直为筹备新政协会会议、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辞劳苦地工作着——多次参加政协会议组织法、政府组织法、共同纲领以及国旗、国歌、首都等问题的研讨与修改工作。他不以为苦,相反,他还在自己的本子上端端正正写下了这样两句话——“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并郑重盖上自己的印章。
1949年9月21日下午,在54发礼炮声中,新中国的开国盛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拉开序幕。
       作为大会秘书长的林伯渠和主席团成员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谭平山、李济深等一道登上主席台,会场上欢场雷动。
        22日的会议上,林伯渠代表筹备委员会向大会作了《关于中国人民政府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的报告》,他的报告,博得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人们赞扬大会筹备工作的出色成就。人们感激这位白发满鬓的秘书长所倾注的全部心血。
       9月30日上午,林伯渠驱车来到天安门广场,兴冲冲地同负责开国大典会场布置的同志一起进行了验收。他围着广场兜圈,又健步登上天安门城楼,向负责音响、灯光、场地组织的同志们询问,强调每个环节都要绝对保证不出故障,直到同志们向他作了令人满意的汇报,他才离去。
       下午6时,他又和全体代表来到天安门广场,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
       1949年10月1日,林伯渠比往日起床更早。他在自己幽静的庭院里踱着方步,再一次缜密地思考着将在下午举行的开国典礼中的每一个细节……
       上午,他前往火车站迎接苏联代表团。下午2时,他出席了在勤政殿举行的中央人民政府就职仪式和第一次会议。
下午3时,首都30万人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集会,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毛泽东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委员们健步登上天安门城楼。林伯渠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开始!”接着,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顿时,狂欢的人海掌声雷动。
林伯渠紧紧立在毛主席的身旁,心情十分激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林伯渠担任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除了协助毛主席、周总理处理国家大事,还经常不辞辛苦,下工厂、农村视察工作,进行调查研究。
       1955年春天,林伯渠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回到已阔别40年的湖南老家,了解家乡人民生产生活情况。
他发现去年的统购,购得太狠。现在,好多人家里都揭不开锅。学堂旁边八方楼那里的一棵樃树,皮都被剥光了,不少人买豆渣当饭吃,麦子等不得黄就割了……他对老百姓说:“去年的统购,出了一些偏差。过头了,这不对。责任不在下面。我回去以后,一定向中央汇报,请大家相信,政府会纠正这种现象的。栽田的,吃不饱饭,怎么行呢!”
       第二年,临澧县派两位同志上北京找林伯渠,想买辆汽车,林老热情接待家乡的客人,自己掏钱安排客人参观北京的名胜古迹。关于汽车的事,林老耐心地解释:“按理,我有这个权力,批张条子,购两部汽车是可以的。但是,我们国家现在还有困难,汽车不够用。不顾国家计划,乱批条子,这个我不能做,请你们向乡亲们解释……”
       1959年国庆前夕,林老为《中国青年报》写首诗,祝贺建国十周年,诗文如下:
《祝贺建国十周年》
伟业喜承十月先,奋飞相续十年间。
共昭日月放新彩,竞扫秽瑕换旧天。
白首壮心驯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
波涛万顷颂无极,稳掌南针总向前。
       在这首诗中,林老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英雄气概和万丈豪情,对祖国、对人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当时发现手头没有整张的纸,于是他把平时用来写信的毛边纸一块块地粘在一起,秘书嫌麻烦,想去领一张大一点的纸,林老语重心长对秘书说:“我们家乡有句俗话,叫: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就像浪打沙。我们现在并不富裕,除了努力生产,还要一点一滴地节约,才会家大业大!”
       秘书回忆当年在延安,边区政府秘书李维汉来看林老,发现他床上连枕头都没有一个,皮带也没有一根,批评我们没有把首长的生活照顾好。于是我们到司务长那里领了枕头、皮带,送到林老那里,却挨了批评,并将东西送回去。
       1951年,林老率中国代表团去莫斯科,住宾馆洗手脸,他总是把龙头拧得很小,并教育我们:“我们勤俭节约的传家宝不能丢!哪怕是一滴水、一分钱,都不能浪费,大手大脚的习惯养成了,对建设不利……”
再说林老在北京的住房,已经很陈旧了,墙皮脱落,门窗也关不严实,机关事务管理局多次提出维修,他都不让,总是说:“这样就很不错了,国家的钱又不是没有地方花,为什么要花在这上面……”
       1957年到1959年这三年中,林老先后在广东、苏杭、上海、南京、内蒙、山西、辽宁、宁夏、湖北、广西、福建、江西、湖南等地视察、调研,并写下“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留有余地、力戒浮夸”等针砭时弊的重要论述。
       1959年8月,林伯渠在庐山参加了党的八届八中全会。
       疾风劲草。庐山会议,彭德怀的问题是一个“雷区”,林老在政治局会议上,公然为彭总说项:
       第一、我认为德怀同志的意见书上所写的,大都是比较客观的事实,反映了群众的愿望;
       第二、德怀同志向中央反映情况,是符合我党的组织原则的,有不同意见,是另外一回事;
       第三、德怀同志是我们党、我们军队的老同志,南征北战,久经考验,即使有错误,也应该团结……
《庐山即景》
五老峰头气象新,居高临下一身轻。
空中蝴蝶迷茫梦,大计熟筹间耦耕。
花木怡然属自我,阴阳终古影乾坤。
客观规律不可忽,自有群众作结论。
       林老全诗铿锵有力、高瞻远瞩、豁然通达、刚直不阿,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不落井下石、敢于担当、仗义执言、光明磊落、高风亮节、肝胆相照、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
       毛主席曾说:“林伯渠同志啊,真是毕生无愧怍,是个正派人啊!”的确,林伯渠几十年的人生经历,是当得起领袖毛泽东这一言九鼎的评价。
       1960年5月29,林伯渠因病于北京逝世。高山静默,江河鸣咽。6月2日,党中央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万人公祭大会。毛泽东、朱德等敬献花圈,国家主席刘少奇主祭,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致悼词。悼词中说:“林伯渠同志经历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三个历史阶段。在每个革命的历史阶段,他都是彻底的革命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林伯渠是中国共产党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之一,也是严于律已、廉洁奉公的楷模。他曾在自己晚年的日记中写道:
       “一、遵守党章党纪。
       二、戒骄傲自满。
       三、必须有系统地进行监督。
       四、加强马列思想学习。”
       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林伯渠总是跟着进步的方向走,在危难的关头,总是和广大人民站在一起。林伯渠     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得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由衷的敬仰和爱戴。
        岁月如歌,白驹过隙。直到今天,林伯渠的赤子情怀仍然感怀着一代代中华儿女,驱使我们努力学习,领悟这种为革命事业奉献的孺子牛精神,誓将革命先烈的红色基因永远继承并发扬光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3-22 17:40: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佳作欣赏,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3-23 09: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帖,欣赏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3-24 17:30: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致敬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3-24 21:47: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3-27 21:23: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佳作欣赏,学習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3-28 06: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林伯渠传奇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为楼主的“史文”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3-30 20:18: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佳作欣赏学習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3 03:49 , Processed in 0.04440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