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临澧县修梅镇的林伯渠故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民居。1886年3月20日,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开国大典主持人林伯渠就诞生于此。
近年来,这里也成为了许多人追寻红色记忆的地方。走进林伯渠故居纪念馆,1220件馆藏文物震撼人心,其中,一份《入城守则》(复制件)彰显了林老“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的革命精神,让人们沉醉其中。
何为《入城守则》?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林老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对自己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拟定进城后保持严于律己、艰苦奋斗作风的“守则”,一共六条,为:不做旧诗;不持手杖;不吸纸烟;每天挤时间读书报;每天挤时间散步;尽可能地接近实践与实践。
不做旧诗,是为了冲破旧的窠臼,以崭新的思维拥抱崭新的生活;不持手杖,是为了展示良好的工作状态和贴近群众的价值取向;不吸纸烟,是为了继续保持勤俭节约的习惯……六条“守则”都是从实际出发,从自身需要出发,体现了一名老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执着的精神追求。
这份《入城守则》主要写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用笺”的背面,而在正面也有小段文字:“高高在上,渺渺予怀。高而无位,亢不得众。提纲挈领,拉朽摧枯。涤秽荡垢,如汤沃雪。”
林老提醒自己和战友们,不要因为革命胜利就冲昏了头脑,不要因为地位高了就失去了群众。要“提纲挈领”,善于抓主要矛盾,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并坚信只要有了强烈的忧患意识、谦逊的学习态度、严格的道德自律,就一定能拉朽摧枯,如汤沃雪,荡涤掉一切腐朽没落的东西,建设一个崭新的人民共和国。
如今,“林伯渠故居”已然成为当地的一张红色名片。为让其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焕发出新的精神力量?近年来,修梅镇不断加大规划、建设与推广力度,先后投入上亿元资金,修建、完善景点和功能设施,对故居周边乡村的环线公路改造,沟渠清理净化,绿化亮化提质。聘请党史国史专家、学者及老同志,潜心发掘林老革命一生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内涵,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成立红色教育培训公司,着力打造红色教育精品体验课程,挖掘红色文化内涵。
来源:常德全媒
编辑:史小杰
一审:朱 菲
二审:涂曼妮
终审:万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