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出版的《从政史鉴》是由李瑞环主席作序、启功先生题名、罗宏曾先生主编的。1990年购于北京,书页已经发黄。二十多年来,或做人、为吏,或讲话、撰文,我从中也得益匪浅。今天重温,又得意外收益,首次发现竟然有常德人事也载入此书。该书123页《易顺鼎慷慨赴台》这篇文章,向读者详述了清末民初,汉寿县大名鼎鼎的易顺鼎先生,两次奔赴台湾抵抗日本侵台的动人事迹。 早在八十年代就知道易顺鼑是近代常德知名文人,因为我的同窗李达轩教授就是研究其人其文的,有专著。但对易先生的政治生涯我至今却一知半解。因此,易顺鼎慷慨赴台令我肃然起敬,立马查阅相关史料。《汉寿县志》、《常德市志》、《常德历代名人》和《湖南省志》都为易顺鼎立了传,且内容基本一致。网络上除了研究他的诗文、他的际遇的大量文章外,还有不少关于他爱国、反腐倡廉的文章。 为免浪费笔墨口舌,摘录最权威的《湖南省志》易顺鼎的小传: 易顺鼎,近代诗人。龙阳县(今汉寿县)人。光绪元年(1875)中举人,纳资为刑部山西司郎中。后以6次参加会试均落第,乃改官河南候补道,总厘税、赈抚、水利三局,并督修贾鲁河工程,任三省河图局总办。光绪十四年(1888),以进呈三省河图,加按察使衔。 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起,易顺鼎由刘坤一奏调至京,参与军事,因上书云:“不患不出于战,而患一战之后终归于和;不患终归于和,而患失战与和之本。”并提出10项主张,且自请上阵杀敌。明年战败,清廷被迫与日和谈,拟割让台湾。他再次上言,力主“罢和议,褫权奸,筹战事”。疏上不报。旋赴台湾侦察军情。要求刘永福(时帮办台湾防务)调拨兵力,加强台中防务。因军饷无着,返回内地筹饷。后得张之洞筹款15万两,因再往台中,拟交黎景翯(时主持台中军务),用以加强台中防务(一说5万两,交刘永福)。不料刚抵涵江,台中已为日军所占,不得已折回厦门,图谋策划台北士民独立。未几,全台为日军侵占。是年冬返长沙,调任湖南督销局总办。光绪二十六年(1900)易顺鼎被委任督办江阴江防。旋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光绪帝和西太后逃往西安,他又被调驻陕西,督办江楚转运。二十八年冬,简任广西右江道,旋调署太平思顺道。后以与两广总督岑春煊意见相左,被劾罢归。上书都察院,自呈被参冤抑。后经都察院会同继任两广总督张人骏查明得实,至三十三年起复原官,授云南临安开广道,旋调任广东钦廉道。次年秋署广肇罗道,移高雷阳道。民国元年(1912),袁世凯任大总统后,易顺鼎到北京任印铸局参事兼帮办。民国3年,任政事堂印铸局代局长。翌年秋,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加剧,“筹安会”和“全国公民请愿联合会”相继成立,策动各省上书请愿实行帝制。9月下旬,易顺鼎与湖南官绅及立宪派人士61人,上书参政院,要求复辟帝制。民国5年(1916)1月1日,被袁世凯正式任命为印铸局局长,直至6月6日袁世凯病死为止。 易顺鼎擅长考据、经济、诗文、词赋,尤工诗,与宁乡程颂万、湘乡曾广钧称“湖南三诗人”。生平作诗近万首,与樊增祥时称“两雄”。生平足迹达十数省,多一地为集。其中尤以自述生平诗《四魂集》,以及《丁戊之间行卷》、《眉心室悔存稿》等最有名。诗词雄伟奔放。晚年与樊增祥、陈三立避居京沪间,鼎足骚坛,名震一时,为近代有较大影响的诗人之一。 从这个小传来看,易顺鼎这位曾名噪京华的常德骄子,是一位言行一致、赴汤蹈火的年轻爱国者,虽两次赴台卒无所成,但其爱国精神可嘉,感人肺腑。他又是一位擅长考据、经济、诗文、词赋、犹工诗而鼎足骚坛的大文人。然而,他的仕途却不及“顺鼎”之名:著名文人、聪颖、奇才却六试不第,官衔二品却始终没有实权施展抱负,先前名副其实的爱国者后来却支持复辟帝制至晚节失偏。 个中自有原因,吾辈不敢妄加评议。我这里只是强调,易先生不仅是文人、爱国者,而且还是一位反腐倡廉的清官。 在易顺鼎曾经任职过的地方人民至今怀念他,歌颂他。然而,不知什么原因,各种传记都没丝毫记载和点滴评价。近年,国内各种廉政网站刊载了《爱国反腐倡廉的易顺鼎》这篇长文,在业界影响很大。在高州传颂的易顺鼎反腐倡廉的许多故事中,由于篇幅限制,我仅记载他曾录传的《高州谣》和亲撰公布的《崇俭示文》的史实。 易顺鼎于宣统元年(1909)从端州调任高、雷两州巡道兼兵备道。兵备道又叫观察,主要职责是对地方军政官员进行监督,反映民意,对渎职者进行弹劾。易顺鼎离开端州去高州上任仅带师爷和随从各一人,坎坷颠扑,劳碌不堪,从陆路经云浮、罗定、信宜来到高州,历时5天。一日,易顺鼎体察民情,听到渔民边劳动边唱民谣,反映高州民情,痛斥官府腐败,他感触甚深,录下原词,不管高州官员高兴与否,慷慨激昂地挥就《高州谣》: 作为监察官员的易顺鼎,耳闻目睹官府的腐败行为,内心当然十分难过。他严厉抨击当时高州文武官员,不留情面,直话直说,既是他职责所在,也是他刚直果敢、嫉恶如仇的作风体现。 在高、雷期间,易顺鼎还极力倡廉,并亲自制定公布《崇俭示文》,摘要如下: 高州民风向称俭约,乃访闻近年以来,古风渐失,沾染习气,竞为奢靡。每有酒食宴会,动辄烧烤燕窝,一席之费逾十数金(大银元),而不如蔬肴数品所费无多者之裹腹适口。暴殄天物,靡费资财,且有害于卫生,甚无谓也……诗云:“须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杜少陵(杜甫)诗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凡有心人明义理者,试一思之,忍乎否乎!先民淳朴有九菜一饭之规,近代名臣有五蓝八碟之约,见宜则效,以为表率。 易顺鼎的《崇俭示文》提倡节俭之风,他认为俭可养廉。如果养成节俭习惯,花费不多。俸禄绰绰有余,不应存非分之想,不应得的绝不贪占,可以抑制贪欲,这才是做人的好品德。主张宴会八碟菜中有五碟蔬菜,裹腹适口就行了。 时过百年的今天,《崇俭示文》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很值得公款消费的单位和领导们一读,如果结合当今流传的几首公款吃喝的民谣一起念叨,其意义就更不言而喻了: 公款吃喝,挥霍无度,是腐败行为中的一种,历来被国家所禁止、为人们所批评。然近些年来这种腐败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倒呈蔓延之势愈来愈盛。 2010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