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严维贡 于 2016-4-2 21:34 编辑
在父母墓旁:我心涌起了阵阵遐思!
今天上午,我下乡给奶奶、爷爷和父母亲扫墓。站在墓前,伴着温暖的阳光,伴着鸟语花香,看着满山继木上的朵朵白花,和苍翠浓郁的油茶树。我浮想联翩,深感清明节的内容已经“窄小”了。自春秋时代以来,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洗刷,由本来鲜亮的感恩节,变成了一个比较单一的祭祖日了。
据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介子推躲着他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他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重赏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鄙视争功讨赏。他打好行装同母亲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了绵山却没见到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血书上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来历就是感恩,我们清明节祭祀先祖,就是沿袭这种感恩的精神。
有首歌词:“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这首歌使我明白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和友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为了摆脱黑暗,我们需要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一种认同。这种认同应该是我们心灵里的一种认同;“感恩”是一种钦佩。这种钦佩应该是从我们血管里喷涌出的一种钦佩;“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可以消解内心所有积怨,感恩可以涤荡世间一切尘埃;“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
从我们第一声哇哇的哭声响起,我们要感谢的人就一个一个在我们大海。
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周围所有的人。我们要感恩伤害过自己的人。是他们,磨练了我们的意志。我们要感恩鼓励鼓励过自己的人,是他们,让我们信心十足奋勇向前。我们要感恩传授给我们知识的人,是他们,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我们要感恩哺育过自己的人,是他们,让自己丰衣足食;我们要感恩帮助过我们的人,是他们,给了我们再生的希望;我们要感恩嘲笑我的人,是他们,激发了我大步前进、一往直前的自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