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谁最先说的? 这些话是范蠡最先说的,发明权应属范先生。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在范蠡与文种的辅佐下灭掉了吴国,称霸东南。在长期共事中,范蠡发现勾践是个只能与其共患难不可共享乐者。加上范、文二人才大功高,震主难寝深为勾践所忌。范蠡预测勾践必除他们二人。于是,在灭吴后,范蠡激流勇退,埋名隐去。在到达齐国后致书文种曰:“蜚(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意指刁食鸟嘴),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文种见信仍恋栈不走,只以称病不朝应付勾践,如此岂能消除勾践杀意。一日,勾践至文种府乃赐剑文种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这段话译意是:“你教我七条伐吴计策,我只用了三条就打败了吴国,那四条计策还在你那里,你为我跟着先王去地下试试吧!”文种无奈,只得拔剑自杀。 另一位实践发展范蠡之言者便是汉初的韩信。他不听谋士蒯通自立防患刘邦之劝,在云梦朝贺刘邦时被捕缚。在押往长安的囚车上,仰天而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公元前196年正月,吕后与萧何合谋,以谋反罪杀韩信于长安长乐钟室,信在死前说:“吾悔不听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指天意)!”并被夷灭三族。 在历史上,类似范蠡所言的悲剧并非仅文种、韩信者,而是多有发生,不是“天意”,而是封建理念及其制度性弊端所致,我是这样认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