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乐不思蜀” 公元263年,司马昭遣邓艾攻陷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投降,举家东迁洛阳。司马昭宽大厚待刘禅,以侯爵的待遇赐给安乐县万户税收,另赏绢万匹,奴婢百人,刘禅的安乐生活倒也过得有滋有味。 一日,司马昭为试探刘禅降意程度,在魏宫前举行蜀伎歌舞大会,邀刘禅同观,旁观的蜀臣皆为之感怆,而刘禅却喜笑自若,司马昭问禅曰:“颇思蜀否?”禅答:“此间乐,不思蜀。” 司马昭对亲信贾充曰:“人之无情,乃何至于此乎!即使诸葛亮在,也不能辅之久全。” “乐不思蜀”一语由此而来,此后便成了人们用以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的一句警世成语。这句成语原本在陈寿著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中是没有的,是南朝刘宋时期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引用习凿齿《晋汉春秋》补注后而流传下来,时在公元429年。 历来,对刘禅及这句“乐不思蜀”的话多有评论,我比较赞成刘禹锡任夔州刺使时(公元821—824年)所作的五言律诗《蜀先主庙》的评论: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