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业学大寨”和科学种田 一、“农业学大寨”1970年10月底,澧县县委召开县、区、社(镇)、大队、生产队5级干部大会,部署“农业学大寨”工作。 1972年5月初,湖南省委召开潜力大、上得慢的13县负责人座谈会,澧县为13之一。会后,县委围绕澧县“潜力大、上得慢”的问题,从上至下找原因。在此基础上,县委提出“苦战三、五年,誓变昔阳县”的奋斗目标。 1973年,全县粮、棉亩产量第一次跨过《纲要》规定指标,蚕茧、茶叶、鲜鱼、烤烟、柑桔、苎麻的总产量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1974年,粮棉持续增产,粮食总产40024.5万公斤,比上年增长4.5%;棉花总产(皮棉)1437万公斤,增长24%,;其他多种经营都得到了相应发展。1974年12月18日至1975年元月5日,县委书记杨汇泉出席了在京召开的全国粮油麻糖烟生产会议。 1975年1月,县委抽调县直机关干部630多人,组成农村“三分之一”工作队,分别下到8个公社的55个大队、556个生产队开展学大寨。当年,全县粮食总产45085.5万公斤,单产485.5公斤(按跨《纲要》计划面积计算),比1970年增长32%,42个公社粮食跨《纲要》;棉花总产1435万公斤,单产60.5公斤,比1970年增长51%;生猪饲养量73.5万头,比1970年增长70%,6个公社生猪饲养量达一人一头。全县给国家交售粮食11300万公斤,比1970年增加30%,交售皮棉1400万公斤,比1970年增长69.5%;社队企业总产值为2240万元;各种农业机械共4173台,81571匹马力,比1970年增加1.2倍。澧县被评为湖南省农业学大寨先进县之一,县委书记杨汇泉参加了全国第一次农业学大寨会议。 1976年11月至1977年10月,县委继续抽调700多名干部,组成8个农业学大寨工作队,分别下到大坪、道河、毛里湖、渡口、如东、洞市、马溪等公社,开展“三分之一”工作,促进农业学大寨。1976年12月10日至28日,县委副书记、县革委副主任吕定元代表澧县县委出席全国第二次农业学大寨会议。1979年起,县委、县革委开始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农业学大寨”运动自行停止。 二、科学种田 (一)重用科技人才。1972年,澧县形成了请科技人员当参 file:///C:\Users\ADMINI~1.BF-\AppData\Local\Temp\ksohtml8568\wps1.png谋的习惯:在农村办点,安排科技干部 作队员,当技术指导;开农业工作会议, 安排科技干部讲课,推广科学技术;组 织生产检查,带科技干部一同察看,防 止错误指导。当时全县151名(其中科 班生129名)农业技术干部,分别都是 县、区、社农科所、站骨干和县、区、 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社党委点队的技术组长。其中7人被提 全国著名植棉劳模毕承松 拔为公社党委委员、副书记或县农科所所长。1961年于湖南农学院毕业的蒋明浩原在大坪农科站工作,1972年起先后随杨汇泉在澧西公社关心大队、九垸公社合兴大队办点,1976年任县农科所副所长,1978年任所长。他带领科技人员在农科所开展单倍体育种、杂交水稻三系选育等科学试验,积极为大田服务,使农科所140多亩早稻连年单产超过500公斤,成为县委示范片。多年到海南岛进行杂交稻制种的余章熙被任命为旱粮科研所(盐井伍家峪)所长。湖南农学院毕业的韩友松被安排到嘉山良种场从事水稻育种工作,1978年任场长。还有搞水稻栽培的丁文泉,搞棉花栽培的周清华、江正海等都被提拔到了领导岗位上。一批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处分回老家的科技人员如唐迪、伍济生、李丰茂等都被落实政策,成为科技攻关主力。在1977年9月26日的全县四级干部大会上,一批在科学种田方面成绩卓著的技术人才受到表彰。全国植棉模范毕承松、澧县水稻劳模金德时被称为粮棉生产旗帜,界岭公社高农大队党书、公社不脱产的副书记刘登武被称为又红又专的杂交稻制种手。唐迪被选为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至1978年底,全县农业、林业、水电、工交战线284名科技人员中,有38人被吸收入党,32人被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任职。大批科技人员在粮棉高产栽培方面打先锋。粮食生产以县农科所等高产典型为样板,实行“古154”、杂交稻品种当家,大面积晚稻超早稻。棉花生产推广毕承松劳模“密矮早”经验,实行岱红岱、抗病品种当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也逐步扩大油菜面积,广泛推广育苗移栽技术。 (二)推广杂交水稻和“三熟制”。1975年,县委派周继光等科技人员到海南岛开展杂交水稻制种,加快了杂交水稻种子繁育及推广使用步伐。但在海南岛制种成本高,有时还难赶上季节。1976年,开始在本县进行制种试验,但产量远远低于海南岛制种。1978年,周继光等制种技术干部住到中武公社草堰大队,实行杂交稻种春繁春制,制种面积400亩,亩产稻种46.7公斤;秋繁制种2200亩,亩产杂交稻种60多公斤。全县还在马溪公社、中武公社玉圃、关堰大队制种6000亩,累计收杂交稻种50万公斤,可栽晚稻35万亩。在杂交稻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利用泗优4号用的恢复系“古154”作过渡时期的搭桥品种。同年春,县委同农业科技人员商量,决定在天然隔离条件好的太青公社王家大队、马溪公社田冲大队、月池大队开展杂交稻制种,制种面积980亩。选派农业局1名副局长、8名技术干部等共30人组成工作组,住到当地指导制种。县委4名正副书记先后督促检查,帮助解决制种的实际问题。并以此为重点,指导太青、马溪公社6个大队、46个生产队2600亩的春繁春制、秋繁和一季制种工作。这种小型集中连片的制种方式便于领导,便于隔离,便于集中人力物力,满足制种需要,保证种子纯度,走出了一条自繁自用的成功之路。从此,澧县晚稻杂交稻面积逐年扩大,在湘北地区第一个破除了杂交稻适应性差的迷信。 这一时期,澧县大力推广“三熟制”,耕作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稻区普遍实现了“稻—稻—油”(即一季早稻、一季晚稻、一季油菜)三熟栽培;棉区普遍实现了“棉—油”(一季棉花、一季油菜)、“棉—麦”(一季棉花、一季麦子)、“棉—豆”(一季棉花、一季蚕豆)两熟栽培,到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全县复种指数达到270%以上,油菜种植面积近百万亩,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人民生活。
|